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

二、本經體性)

淨空法師講述

◎ 二、本經體性

 

「體」是理體,就是說經的道理的根源,道理的依據。「性」就是性質。佛講這部經,一切的理論、方法、境界,依據什麼?如果我們知道他所依據的原理正確,沒有錯誤,那他所講的,我們就能信得過。所以,這一章主要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對於這一部經的理論,修學方法,建立正信,建立清淨堅固的信心。佛不是隨便說的,不是理想說的,是確實有理論的依據。

 

一、一切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體。實相者,真實相也,又平等一相也。

 

不但本經,所有大乘經都是根據一個原理、一個原則說的。本經既然是大乘經,當然也不例外。理論,是根據「實相」。實相就是事實的真相,不是理想、不是猜測。『實相者,真實相也』。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有佛與大菩薩才能見到。我們凡夫見到的是妄相。在這一章裡,我們要仔細的討論;因為真相是『平等一相』。

 

「實相」是很難理解的,當然也很難講。講都很難,聽懂當然也不容易。在玄義裡,最難懂的就是這一部分,它是一切大乘經論的依據。實相就是真如本性,在佛教裡名詞很多,又叫做「第一義」,也叫做「如來藏」,也叫做「真如」,也叫做「如如」。名目雖多,都是說這一樁事。

 

在般若經裡,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就用很大的篇幅來說明什麼是「實相」。我們把它歸納起來看,實相有兩個意思:一是「無相」;一是「無不相」。無相是說「體」,就是一切真相的本體。「無不相」就是有相,是講現象。這一段也是哲學裡所講宇宙人生的本體、現象、作用。佛法講「體、相、用」,哲學裡分為「本體論」、「現象論」、「知識論」,就是佛法裡講的作用。

 

《般若心經》云,「色即是空」。「色」是無不相。「空」是無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它是一,不是二。這就很難懂了。我們一般人的觀念,空就是空,不是有;有就不是空。佛法裡「空」跟「有」是一不是二,所以稱為「妙有」、「真空」。「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心經》裡的四句把這事實真相說得很明顯,也很清晰,可是不太容易體會。真正體會到了,你就證得實相。證得實相,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菩薩了。因為證得實相,實相就是法性,能證得實相,至少證得一分清淨法身,就是法身大士,不是凡夫,超越阿羅漢、辟支佛太多了。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真正契入的話,就是這個境界,不是普通凡夫。

 

實相無相—離一切虛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經文是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真正明瞭,必然對於「凡所有相」皆不會執著,而真正放下了。因為一切有為法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身體怎麼放下?不必一天到晚著意去保養它,為身體浪費許多精神。身體是虛妄的,要能真的看破,把身體放下,身體就恢復正常,自然健康長壽。若天天為這身體操心,身體就不正常了。

 

因為一切法,包括身體在內,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分別、執著。身體起變化,變化的根源就是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一動念頭,身體就起變化。天天想我的身體不好,身體就會不好。你想不好,它就不好。不好怎麼辦?諸位要曉得,「境隨心轉」,身體完全是念頭在作主宰。不但身體,身外所有環境,也是隨著起心動念在轉變。所以,今天全世界環境的染污,雖然每個國家提高環保的意識,有沒有方法改進?說實話,沒有法子改進,只有愈來愈嚴重。為什麼?整個人心都出毛病。身體是心想而存在的,宇宙也是心想存在的。你想好,一切都美好;想貪瞋癡,一切都惡劣。

 

現在想好的人很少,想十惡三毒的人很多,那就是共業。往不好的方面去想的人多,佔多數,那就沒有法子,我們要受共業的果報。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真相,必要明瞭,看得破、放得下,心地清淨,身體自然就正常。

 

『離一切虛妄相』。虛妄相就是六道十界一切差別的現象。要把一切虛妄差別的相都捨掉,恢復自性清淨心,六祖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無相。「無相」不是說沒有外面的現象,而是心裡不執著一切相。所以,無相不是無外面的相,是無心裡的一切妄想、執著。

 

中國文字是世界第一,那個國家都不能比的。中國文字充滿了智慧。你看「想」字,想是心裡有一個「相」。「無相」就是把心裡那個相拿掉。「思」就是心裡有了界線,有了執著,心上劃了好多格子。把執著拿掉了,把相拿掉,心就現前了,恢復你的本性。心性無相亦無思,這就是無相的實相。

 

在一切虛妄差別,一切現象之中,它確實有一個清淨平等的本體。「本體」是真心。心有相,那是妄心。心上有了格子,就更是妄心。我們每個人在什麼時候心裡沒有相,沒有那些格子?我們從早到晚,幾時心是清淨的?真心是清淨平等,是宇宙人生的本體。這清淨平等,也是相,就是「實相」。這相是真相,不是虛妄相,因為去不掉。你看,心上的「相」,可以去掉;那個格子「田」,也可以去掉。遺留下的「心」去不掉。去不掉的是真相,是實相,就是宇宙萬法的本體。

 

佛教我們「當相離相,相而無相」,實相才能體會得到。也就是在生活之中,在工作中、在處世、待人、接物之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當相之中,要體會得無相,就是「離一切相」。接觸一切境界相的時候,心裡不染一切相,不著一切相,這就是「無相」。保持真心,用真心來生活,用真心工作,用真心處世、待人、接物,就是入諸佛菩薩之流。這不是普通菩薩,是大菩薩。所以,佛菩薩用真心見實相。

 

權教以下的聲聞、緣覺、六道凡夫都是用妄心,就是用思想,他有思,有想。「思」與「想」都是妄心,在佛法裡講,是心意識。用心意識就是凡夫。不用心意識,就是用真心。用真心就是法身大士,就是諸佛如來。

 

這是大事,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不要當真。別人跟我好,是假的。為什麼?虛情假意,過幾天他又惱了。他的思想常常在變,一下子跟你好,一下子又討厭,妄心在變化。佛菩薩的心,沒有思,沒有想,沒有變化。所以,唯有佛菩薩的心才是真心,才叫做「慈悲」,永遠不變的。慈悲就是「愛」,他的愛是真的,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世間人迷失了真心,慈悲就變成「情愛」。情愛是「朝三暮四」,剎那在變。所以,要曉得人與人之間的嫉妒、瞋恨,都不要計較。他要怎麼愛你、喜歡你,都是假的,沒有一樣可當真,所以你對他們也要逢場作戲,笑笑而已。你看這多自在!樣樣不要認真,就沒有煩惱,你也不會喜歡,也不會生氣,心裡常常保持平靜。保持清淨,就接近實相了。

 

念佛人要用這樣的心來念佛,我們的功夫才能得力,才能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西方,我們的目標才能達到。

 

實相無不相—非頑空與斷滅。「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實相無相」是從體上說的。「無不相」就是有相,有相是從作用上說的。有體有用。所以,實相離相,離相就是無相。因為無相,才能無不相。這是真的,義理很深。

 

我們今天錯在那裡?錯在著相。心裡執著有相,所以不能在境界裡隨心所欲的變化。佛與大菩薩對於事實的真相清楚理解,所以在一切現象裡不執著,離一切虛妄相想。因此,於一切境界相他能自在受用。《華嚴》裡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人家是生活在無障礙的法界(一真法界),而我們卻執著一切虛妄相。在一切虛妄相裡,還生妄想,於是就變成處處都有障礙(六道十界),障礙重重,這日子就很難過,很苦。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來的,就是迷、執,才現六道輪迴。

 

佛在大乘經裡常常教我們,修學要從「無相」下手,從「無念」下手,從「無知」下手,從「無得」下手,都是一個意思。講無相、無念、無知、無得都是一個意思。從這地方才能入門。我們想想,自己學佛的確是搞顛倒。我們從有相、有得、有念,那能入得了門?錯就錯在這裡,所以有知、有念、有相,是入不了門的。這門是什麼?如果就「即相」上說,那是佛門。如果跟你講真話,入不了自性之門。

 

佛門是講自性的,自性佛,才是真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大家要記住,著相是見不到性的,一定要離相。要無相、要無念、要無知、要無得,從這地方下手,就很快。我們看古人學三年五載就開悟,就見性。怎麼那麼快?原因就是人家下手方法正確,不管是宗門、教下,都是這樣子。

 

宗門從無住、無相、無念下手;教下從無知、無得下手。宗派很多,但都修的是清淨心。「有相、有得」,心不清淨;「有念」,心也不清淨;「有知」,心也不清淨。必須把這些都去掉,就是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心就清淨了。清淨心就是真性,清淨心就是佛性,就是自性。自性起用才能成就,才能開悟,才能證果。你說這多重要!

 

般若經裡講,「無相故能無不相,無知故能無所不知,無念故能無所不念」。真如本性,本來具足一切萬法,一樣都不缺。所以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訣竅就是在無相。這才曉得要離一切虛妄相想。為什麼諸佛這樣重視,一切大乘經特別強調,不從這裡不能入門。所以,相好莊嚴就是法性。相好莊嚴不只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山河大地都包括在其中,這些就是法身。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自己的法身。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無不相」。在無不相裡見到「無相」。無不相是幻境,無相是心性的本體。

 

從現象上見到本體,從本體變現出現象,就是法身。所以說「真如無知」,真正的智慧是無知。「般若無知」,無知才能「無所不知」。這事實也是我們凡夫不能理解的。所以,拚命去求知,這就壞了,所求得的是「所知障」,增長所知障,增長邪見而已;不是正知,不是真正的智慧。因此,「一切種智」是真實的智慧,「一切種智」從無知來的。

 

古大德說:「至理一言,點凡成聖。」最圓滿最究竟的道理,一句話就能點凡成聖,不需要多。諸位如果看看《大般若經綱要》,《大般若經》六百卷二十四巨冊。古人以為分量太多,恐怕初學困難,把精要的部分摘錄出來,編成一本綱要。綱要還是嫌多,再歸納起來,實在就是「無知」二字。「般若無知」,六百卷歸納后即是「無知」,由「無知」才變現出六百卷。這真是歸納到極處,兩個字就說盡了。或者講「無念」、「無相」,都是一個意思。

 

這是真實的智慧。在淨宗講,比般若來得方便。般若的「無念」、「無住」,是八地以上的境界。我們凡夫只能聽說而已,做不到。無相,離一切虛妄相想。我們能離得了嗎?很想離,「很想」這一念即是妄念。妄念怎麼離得了妄念?沒法子。執著沒有辦法破執著,凡夫難在這個地方。淨宗奇妙,就妙在用這妄心也能成功。其他法門不行,沒這種說法。

 

淨宗用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所以古大德講「至理一言,點凡成聖」。用在淨宗的至理一言,就是「阿彌陀佛」四個字,就能教你超凡入聖。所以,大家要仔細比較,淨土比禪,實在方便太多,禪不一定能成就,淨宗是決定可以穩穩當當的成就。這真是不可思議。

 

「諸法」就是性體起用所現的相分。我們六根接觸到的,眼看得見,耳聽得到,六根、六塵,這是一切諸法。這些法是從那裡來的?佛在大乘經裡講,是「唯心所現」。一切法是十法界,連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下至阿鼻地獄,是我們的心變現之物。十法界沒有兩樣,全是心性變現的,所以說「不異」。不異就是沒有兩樣。

 

古人用比喻來說明,「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黃金做佛像,代表佛法界;做小貓、小狗,就是畜生;做一個鬼王,代表餓鬼、地獄界。但是質料都是黃金,價值一樣,成分一樣,做的工也一樣。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平等的。

 

《無量壽經》經題中有「清淨、平等」,從體上講,實在是清淨、平等。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同的相?這是「唯識所變」。不一樣的形形色色,是因為你的念頭不相同。我們每個人的念頭不一樣,所以相貌不相同,看相算命都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佛的相為什麼都相同?因為佛的心相同。佛心都沒有念,所以佛相貌都一樣。菩薩相貌不完全相同,大同小異。因為他妄念少,所以大致相同,但還有念,細細看,還有不同。只有佛與佛的相貌是完全相同。

 

自己的相貌要自己負責任。相貌好與不好,因為心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想好相貌,是可以修得的。「相隨心轉」,你的心好,相貌就變好。修三年五年就明顯的看得出來了,十年八年就變得更多,所以相好光明是可以修得的。學氣功的人,能看到每個人身上的光,光的大小、顏色也不相同。這與自己的心念有關係,所以講「唯識所變」,各個不同,是從現象上看;「唯心所現」,是從本性上看。本性是相同的,現象不一樣。這是說一切諸佛的本體性相。它既然有現象,一定就有作用。比如我們講「水」,氫氧是它的本體,它有三種不同的現象:氣體、液體、固體。它結成冰就變成固體;冰溶化了就是液體;加熱了就變成蒸氣。三種不同的形狀,作用就不一樣。它樣子改變了,用處就不一樣。

 

從原則來講,性德的作用簡單的說是「精一中和」。中國古聖先賢說「精一」,「精」是不雜,就是不夾雜。夾雜就不精。「精一」就是純一,在佛法裡講就是「定」,這是自受用。對大眾講「中」,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講「和」。佛法講「中道第一義、六和敬」。儒家講「精一中和」,他的作用就是佛法裡講的中道、六和。

 

「精一中和」,相當於淨宗講「一心不亂」,這是性德起用;禪宗裡講「定慧等持」。佛是定、慧均等,起作用就是佛知佛見。「精一」是性定。《楞嚴》講「自性本定」。「中和」就是大慧。真實的慈悲,利益一切眾生。

 

從這一點我們能體會到,儒佛的教育目的都是「啟發自性」,絕對不是專制時代約束人,或獨裁者統治人的工具。我們今天若用這種眼光來看古聖先賢的教育,是冤枉古人,造作很重很深的罪業。古聖先賢一片慈悲救度一切眾生的苦心,我們全部把他抹殺,這如何得了。

 

今天我們遭受這樣的苦難,追究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失敗。教育的方向、目的完全錯誤。不少有心人,想拯救這個世界。李老師往生之前講:「諸佛、菩薩、神仙下凡,都拯救不了這個世界。」實在說,方法是有,如果現在要做的話還來得及,恐怕眾生沒有福報。唯有佛法能救度這世界。但是今天佛法弘揚有障礙,不能普及。能普遍的弘揚正法,如果利用現代科學工具—電視傳播,每天能在電視上講一個小時,三年之后,深信人心就變化,人心就平了。不怕邪說,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各種學說都聽聽,再聽聽佛法,比較比較就不一樣。

 

台灣有錢的人很多,錢花在不要緊的地方;真正要命的地方沒有花到一文錢,非常可惜!電視廣播這方法能救,除這方法之外沒有法子了。從教育上著手,的確要十年、廿年、五十年、一百年以后才能收到效果。唯獨佛法,三年能收到效果。

 

性德流露,就是佛法講的「大菩提」與「大涅槃」。因為「平等一相」,所以諸法必定能融通。今天世界上許多事情是對立的,彼此互不相容。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因為分別、執著。捨去分別、執著,則法法圓融。

 

十法界依正莊嚴,原本是和諧的,沒有一法是對立的。如果對立,就不是性德。自性變出的一切法怎麼會對立。病根就是妄想、執著。所以,離妄想,就能契入《華嚴經》「理事無礙」的境界;離執著,就「事事無礙」。世尊在《華嚴》上說,「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不能證得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就是華藏世界,一真法界,離開妄想、執著,就證得了。

 

二、實相離言說。南嶽云:「說似一物即不中。」

 

南嶽就是懷讓禪師。《壇經》裡記載,他見六祖,六祖就問他的境界,教他說一句來聽聽。他說:『說似一物即不中。』六祖為他印可。六祖問的是心性。心性是說不出來的。

 

故云,凡有言說,皆無實義。

 

這一句話很重要。為什麼佛門跟從前的儒家那麼重視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無知。為什麼重視「無知」?儒與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教你念書,而不求解義。從前私塾教小朋友念《四書》、《五經》,就是叫他背誦。能背之后還要叫他背一百遍,背兩百遍。不須講解,就是天天背,什麼意思不知道。這是什麼教學法?就是訓練無知、無念、無想。因為不叫你念書,就會胡思亂想,打妄想。每天念幾個鐘點,這幾個鐘點就不打妄想,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

 

『凡有言說,皆無實義』。文字是言說的符號。換句話說,所有的文字,也沒有真實義。「義」在那裡?「義在言外」。文字裡沒有意思的,你乖乖的念就好。你要以為文字裡有意思,你的猜測全是妄想。佛用這些方法成就你的無知,教你學無知。真正得「無知」,其實就是清淨心現前,然后文字裡有「無量義」。見什麼人,你就生什麼意思。它不是一個義,而是無量義。若只有一個義,文字是死的,不是活的。

 

佛的經典,自古以來歷代祖師大德的註解,說法都不一樣。看看都有道理,這就曉得它是具無量義。在無量義裡,祖師大德也不過說出一二義而已。所以,這意思怎麼可以去猜測,怎麼可以去研究。從這些地方我們才發現,原來教我們讀誦不求解是正確的。這是真正唯一的途徑,就是求離一切虛妄相想,讓自己心地清淨,恢復自己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

 

三、《圓覺》云:「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諸幻」,「幻」是妄想。妄想滅盡了,你的真心本性就現前了。真心本性本來清淨,本不動搖,是清淨寂滅相。如來大涅槃,從這裡證得。若還有妄念,就不能證得,必須把幻想妄念滅盡才成。我們現在曉得用讀經的方法,念佛的方法,這是最有效果的。

 

我們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佛號一句接一句,不讓妄念滲透進來,那就成功了,就得力了。教你念《無量壽經》,目的也是如此。這一部經念一遍,需要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裡所有妄想都滲透不進來,這一個小時就有無量功德了。念兩部兩個小時,念三部三個小時,如果你有時間,修行的時間越長越好。修三年五年,心清淨了,雖然妄念不能完全斷,大概能斷七八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把握了。

 

妄念少,煩惱少了,智慧增長了,心定下來了,這是真正修行。從前寺院裡課誦是真正修行。現在課誦多流於形式,一面課誦,一面還打妄想,磬都敲錯了。這一敲錯,聽的人都不高興。這那裡叫修行!六祖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磬敲錯了,你怎麼會聽到?可見得你心還是在執著、虛妄、分別。

 

誦經、念咒是訓練清淨心。你的心不清淨,所以課誦沒有用處,不誦也罷。修行是什麼意思,怎麼修法,修行的好處在那裡,總得要清楚、要明瞭。

 

「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這兩句是《圓覺經》的經文,意思跟上面是相同的,只是說法不一樣。『幻滅』指妄想、分別、執著滅盡了。『非幻』就是真性。真如本性,真心本性中,本來無一物。

 

故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真正修行人就是把自己的妄念去掉而已。「真」不需要求。想求真的一念,就是妄念。用「妄念」求真,是求不到的。把妄捨掉,「真」自然現前。所以,不用求真,求真決定得不到真。淨宗教你求「一心不亂」。你要有求一心不亂的心,就注定這一生得不到一心不亂。為什麼?你念這句「阿彌陀佛」還夾雜著求一心不亂,已經錯了。一心不亂裡決定沒有一心不亂的念頭。有一心不亂的念頭,就是大障礙,所以這是妄念,不可以有的。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念到功夫到家的時候,一心不亂就自然現前。只要功夫深,境界必定會顯現。你不要著急,急不得的,愈急愈遠去了。這要注意,前面跟諸位講的「離相」以及「幻滅」,這些開示都非常重要。

 

真正想明心見性,真正想成就佛道,一定要從這裡入門。真正佛法不在經典上,但也不離經典。國內外有不少同修來找我,希望我辦個佛學院。我說:「我很久就有這意思,但是找不到學生。」

 

真正佛學院從那裡下手?不是從研究經典,也不是講解經典。我給你一本《無量壽經》,一天念十二遍,念上三年。我是這樣教學法。今天講到這裡,你們會體會到。三年中不要看文字,把心定下來。定三年之后,再聽我講經,會開悟的。沒有三年修定的功夫,你聽我講經,聽一輩子,都是聽皮毛,不會開悟的。所以,學佛必要有禪定的基礎。

 

禪宗沒有得到禪定以前,不准聽開示的,最低限度要得禪定。教下也是如此,五年學戒,就是五年讀經。老師給你一部經,你去念五年,五年心念定了,才有資格去聽講,也可以參與講經的講席,很容易開悟。反觀我們現在的講席,講了這麼多年,一個開悟的人都沒有。大家就應當覺悟,原因在什麼地方。病根找到了,從根本上消除還來得及,不是來不及。

 

我以前也說過,也許過一、二年,我會辦個佛學院。什麼人有資格來參加?我過去講過,要念三千遍《無量壽經》,這是最少的。你們有沒有念過三千遍,我也不曉得。你一遍沒念過,來告訴我,已經念了三千遍了,我又不能不收你,所以我要考試。怎麼考法?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默寫一遍,錯一個字扣一分,八十分及格錄取。換句話說,錯二十一個字,這學生就不取了。這是訓練大家的清淨心。學生出家、在家,可以不拘束。

 

從前李老師在台中,他只辦了兩年經學班。學生都不住在那裡,是通學的。一個星期上兩天課,兩年中訓練了二十多位講經說法的人才。我們可以仿照他的辦法,但是我錄取的條件,比李老師的提高了,成就一定超過李老師教導的水平。所以這一段時間,留給諸位同修作預備。你們真的要有幾個人念了三千遍《無量壽經》,可以寫到不超過二十個錯字,來告訴我,我們就可以開班了。

 

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這三句總結前面的意思。『離一切相』,「離」是心離,就是不著一切相。要你不執著一切相,不去分別一切相。

 

『即一切法』就是實相。「凡所有相,皆是實相」。你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皆是實相。因為你見到業因果報剎那九百生滅,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把事實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我們今天看不出來,就是把這一切相當作真的,執著以為是真實的,不知道這些相是心識所變現的相續幻相。所以,離相是離心裡的妄想、執著。然后看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法不是真如本性。真是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把金拿來我看看,隨手拈來皆是,沒有一樣不是的。

 

『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體、相、用是一非二,故離即是一,離即同時。『不得已強名實相』,實在講,諸佛如來給一切眾生說法,是不得已勉強而說的。所以,決定不可以執著言說、名相;不可以用心思去想佛講的是什麼意義。你永遠想不到的,不想就得到了,想就得不到。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跟我們說得很明白,教我們學習的態度:

 

第一、「離言說相」。不要執著佛說法的言語。

 

第二、「離名字相」。佛經裡有很多專有名詞、術語,不要執著它。

 

第三、「離心緣相」。不要去想它的意思。這樣聽經是在修定。定能開慧,所以一聽就開悟了。心要不定,聽的時候在分別、想像、思惟,這是不會開悟的。「悟」是從定心裡發的。所以,馬鳴菩薩教我們聽經,聽經也是修定,定裡自然有慧。

 

五、論云:「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

 

這是《往生論》裡,對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的讚歎。『莊嚴』就是美好到了極處。此地講的三種莊嚴:佛土功德莊嚴,是讚歎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讚歎國土世界。后面兩句,讚歎西方世界的人物。佛是導師,菩薩是大眾。西方極樂世界除佛之外,皆是菩薩,是純一菩薩法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也是菩薩,而且是菩薩中第一殊勝的普賢菩薩。諸位要知道,普賢菩薩不是一個人,普賢菩薩是通號。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人皆是普賢菩薩,共有五十一個階級。好像學校班級一樣,菩薩是學生,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一直到五十一年級,都是大乘圓教的五十一位普賢菩薩。再往上去就成佛了,畢業就是成佛了。這是說『佛、菩薩、功德成就』,極力讚歎西方世界依正莊嚴。

 

這樣殊勝的莊嚴從那裡來的?就是『願心莊嚴應知』。這「願心」是雙關的。第一是阿彌陀佛的願心,四十八願的成就。第二是一切念佛往生的人,都是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作為自己的本願,是這樣成就的。諸位念佛,有沒有發四十八願?除非經念得很熟的人,否則四十八願記不清楚,焉能自心而發。

 

「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不但把四十八願歸納成一句。實在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無量劫中所宣說的一切法門也都歸納『一法句』。『一法句』是『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是什麼?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才給諸位交代清楚了。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台灣多少人念這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究竟有什麼功德,他不曉得,沒人說得出來。所以,念佛的人聽到有別的法門,他的心就動搖了。聽說別的法門馬上有感應,有神通,又放光,又離地三尺,於是阿彌陀佛不念了,就改學那個去了。

 

黃念祖居士一再呼籲、提醒諸位同修,念佛的人要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不要求感應,不要求神通,也不要求禪定,我們的心才會清淨,才會得真實的利益。對於這一句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能理解幾分,自然就不會動搖,就信心清淨,信心堅固。須知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真實智慧,清淨法身。

 

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

 

《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修淨土的心得報告。他的文字不多,但有相當的深度,不太容易看懂。曇鸞法師有很詳細的註解,註得非常好。曇鸞法師也是專念彌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是淨宗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是東晉南北朝時代的人。這是讚歎這部論,直捷顯示事理無礙的一真法界。

 

即事而真,當相即道。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

 

諸位同修讀了這一段文就能明瞭,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念「實相」,就是念「真實智慧」,就是念「無為法身」。你一到西方,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就現前,這種受用還得了!我們今天念佛,得不到這個受用,是念得不如法。不懂理論,不懂方法,所以念佛收不到這效果。如果理論明白了,方法也搞清楚,可以說,這境界在沒有往生之前就可以得到,漸漸契入相似的實相。雖然不是真實的,能達到相似的實相,條件是要「心地清淨,放下萬緣」。

 

「放下萬緣」就是前面講「離一切虛妄相想」。一切五欲六塵,不再牽掛,功夫才能做到相似。若還是牽掛五欲六塵,還是不斷妄想,這境界達不到。得到這樣的境界不但決定往生,而且可以隨意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可以什麼時候往生;還可以做到自在往生,站著走也行,坐著走也行,什麼方式走都可以。這才曉得功德的確殊勝,就看我們自己努力了。

 

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也。

 

釋迦牟尼佛就是依實相之理而說出此經,所以這部經決定可靠,句句真實。下面一節引用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的一段話來作證明。《阿彌陀經》跟本經是同部,所以《阿彌陀經》的註解,也可以說是《無量壽經》的註解,無二無別。

 

六、《要解》云:「實相無二,亦無不二。」

 

「無二」就是不異,沒有兩樣。是從體上,從本性上說的。『亦無不二』,是從相上說的。「無不二」就是森羅萬象,從現象上說的。但是「體」、「相」是一。從「體」上看一切萬法是同,沒有不一樣。從「相」上看,一切萬法個個不相同。必須從兩面看,才能看到真相,看一面都會看錯。不可以執著一面,要面面都看到,所以體、相、用三方面都觀察清楚,對於真相才能了解。我們世人,往往只看到一面,執著這一面,排斥另外一面。

 

像這茶杯蓋,要是這樣拿,我問你,是凸出來還是凹進去的?你們這邊說凸出來,那邊說凹進去的,兩邊人就會打架。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再轉一面看看,原來是這樣的,才恍然大悟。所以,今天一切爭執,都是看到一面,沒有看完全。看完全了,一切法沒有不圓融的。這叫偏見、陋執,帶來無窮的災難。實在講,很冤枉。佛說一切眾生「迷惑顛倒」,又說一切眾生是「可憐愍者」。真正可憐!本來沒有事情,天下太平,因為執著錯誤的見解而造業,所以佛法教我們要面面觀察。

 

「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

 

「體」就是無相的實相。依報、正報都是無相的實相變現出來的,都是以此為本體的。

 

『作法作報』。「法」是法身。「報」是報身。這是講佛的三身,法身也好,報身也好,應化身也好,皆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

 

『作自作他』。「自」是自己。除了自己以外是別人。身體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外面的一切人物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自他不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何必作冤家對頭。好像我們身體,五個手指是一體的。現在他忘了,以為各個獨立,彼此要打架,要爭權奪利,你看這冤枉不冤枉。這就是迷,迷失了自己。所以,如來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一個心性。這關係多密切!所以佛幫助任何一個人,是沒有理由、沒有條件的。

 

父母幫助兒女還是有條件的,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女。佛幫助眾生沒有條件,因為是一體的。二體才有條件。諸佛菩薩無條件幫助我們,我們不知道,我們跟他對立,不肯接受,這就是業障,就是迷惑。所以『作自作他』,都是自己的真如本性。除了真如本性之外,無有一法可得。

 

佛門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就是無相的實相;「法」就是無不相的實相。它是一,不是二,是自他不二。諸位如果能真正明白這個事實,則你和一切人相處,對立的觀念沒有了,好惡的觀念也沒有。你喜歡他就是喜歡自己,討厭他就是討厭自己,自他不二。這樣心才能清淨、平等。我們修清淨、平等,很難很難的,因為不曉得事實真相;如果曉得事實真相,清淨平等心不難修得。所以,古人修行三、五年,有大澈大悟、明心見性的。念佛人有得一心不亂,上品上生的。他們知道這道理,所以他的念頭一下子轉過來了。我們為什麼轉不過來,是不明白這事實真相,所以在境界裡、自他裡,生起虛妄的執著,不知道是一體。

 

「乃至能說所說。」

 

『能說』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能說、所說,也是實相流露出來的,是自心本性流露出來的。這很重要。對這四個字深深體會到了,你才曉得我們修清淨心的重要。研究經典不重要,因為心地清淨,恢復自性,能說所說都是自性。一切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心清淨跟釋迦牟尼佛平等,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皆是自性流露。這就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一經通實在是「一心不亂」,也就是一心清淨。心清淨之后,萬法皆通,沒障礙了。所以,古聖先賢的教學法實在高明;我們現在走錯了路。

 

「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能度』的是諸佛菩薩;『所度』的是眾生。

 

『能信所信』。「能信」的是心,清淨心。「所信」的是這個法門,經典、理論、方法。

 

『能願所願』。「能願」就是信願之心。這是從事相上講,不從理論上講。我們願離娑婆,喜歡往生極樂世界,這信願之心是能願。「所願」的是心心嚮往的極樂世界。

 

『能持所持』。「能持」是身、語、意三業。身禮佛、口念佛、心裡想佛,這樣才能成功。還想到外面去遊山玩水,把能持、所持都放下了,都捨棄了,那就是搞六道輪迴。佛門的功夫就是用禮佛、繞佛、經行、靜坐,這是調劑身心的。念佛的時候,大聲念、小聲念、金剛持、默念,都屬於調劑身心的。方法很多,不要去逛百貨公司、去遊山玩水,這些決定造六道之業,決定沒有好處。現在還有人提倡到大陸去朝山,到印度去朝山。我看花錢還不少,那些錢拿來印經,來供養大眾,比朝山的功德利益好得多了。從前朝山,山上有高僧大德,朝山是去求教的;現在是去看熱鬧。這些都要清楚。

 

三業是「能持」,不可以間斷。「所持」的是一句名號—阿彌陀佛。

 

『能生所生』。「能生」的條件:信、願、行三資糧。「所生」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四種淨土。

 

『能讚所讚』。「能讚」的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極樂世界。「所讚」的是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講《阿彌陀經》,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一切諸佛共同弘揚的經典。其餘的經典,佛不一定說;這部經是必定要說的。所以,這部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不僅僅是淨宗第一經,是一切如來所說的第一經。我們的福報是真不小,諸佛如來的第一經,這一生中能遇到,是多麼大的福報。遇到能相信,能理解,能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修行,果報不可思議!

 

『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上面所講的性體,就是真如自性,就是此地講的實相。這裡把它的理論依據,說了一個大概。雖然這一章還沒有說完,到此能深信不疑,知道這部經的價值,知道這部經在一切經典裡的分量。

 

七、本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彌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也。此三真實,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議。依正法門,舉體皆是「真實之際」。

 

本經最重要的三句話,就是三個「真實」。這三句代表本經的實際內容,也表達了本經所依據的理論,就是第一句與末后一句。

 

「開」是開示、開導。諸佛如來證得真實的境界,也就是說,他們完全明瞭、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相。雖然這個境界,佛與一切眾生共有,可是眾生在迷,誤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縱然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破,他所理解的,還不是究竟圓滿,依然有缺陷。唯獨佛才是真正究竟圓滿。佛的大慈大悲就是把他親證的境界告訴我們。告訴我們有什麼好處?我們世間人講「慈悲」,人家有困難病苦,我們幫助救濟他,這種幫助是一時的;最大的慈悲是照顧他一生一世。唯獨佛幫助我們開發自性,使我們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教我們解決宇宙人生一切的問題。這種慈悲,決不是世間的慈悲能相比的。他告訴我們,他親證的境界,可是眾生有迷、有悟,根性不相同,有些人聽到佛開示,覺悟了,就是第一句講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根利的眾生、有智慧的,聽佛開示,就契入了。「契入」就是變化氣質,化迷成悟,化凡成聖。愚人聽了,不能變化;不但不能變化,往往還把佛的意思錯解了,增加「所知障」與「煩惱障」。所以,佛教眾生的確是不容易,一定要有善巧方便,不要叫大家聽了起誤會。但是聽眾那麼多,誤會的總是在所不免。不但后世這個情形很普遍,即使佛在世,聽眾裡也有少數誤會。佛對他們也無可奈何。愚人聽佛說法,最大的病根就是分別名相,執著不化,不知道佛說法的義趣。其實佛所說的,都是引導我們悟入真性,「真實之際」就是本性,就是諸法實相。這是佛無比的慈悲。

 

「開化顯示」,這句話可以廣泛應用在大乘經,尤其是一乘了義的經典,像在中國很流行的《華嚴》、《楞嚴》,確實是這個標準;特別是《無量壽經》最為圓滿。其餘的經,也是這個目標、這個標準,但是都比不上《無量壽經》的殊勝、圓滿、快速。

 

第二句,這是說佛的本願,『欲拯群萌』。「萌」就是沒有覺悟的眾生。這些眾生太多了,不但六道凡夫沒覺悟,聲聞、緣覺、菩薩裡,沒有覺悟的還很多。比起我們來,他們好像是覺悟了,跟佛比,他還沒有究竟圓滿的覺悟。佛還要度他,幫助他。

 

『惠以真實之利』。什麼是「真實的利益」?古德說,這部經是真實裡的真實,第一真實。為什麼這樣說,如不明瞭,就免不了懷疑。懷疑是我們修學重大的障礙,所以有疑一定要斷,斷疑才能生信。

 

古人行腳參學,目的在斷疑。如果沒有疑,他的修行就圓滿了。他還有疑問,還要到處請教,一定要把「疑」破除,他的心才能恢復清淨。你看,禪宗二祖慧可大師,當年求達摩替他安心,就是心裡有疑,不能解決。疑不斷,心不能定。心不定就不能見性,煩惱不能斷,智慧不能透出來。

 

真實之利益,是一而三,三而一。如果我們用三寶來看,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是「佛寶」。阿彌陀佛代表真實之際。真實的利益是「法寶」;真實的智慧也是「法寶」。此二法,由觀音、勢至代表,大勢至菩薩代表住真實慧;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惠予眾生真實的利益。所以,這三句就是佛法僧三寶,實際上是西方三聖。「真實之際」要是廣說,就是十方諸佛無量無邊無盡的法藏,略說就是這一本《無量壽經》。這一本《無量壽經》,包括了「真實之際」、「住真實慧」、「真實之利益」。

 

這三種真實,就是我們的自性三寶。佛有,我們也有。佛是完全開顯了,我們是完全迷惑了。我們跟佛不一樣之處就在此。顯露出來之后,就是全體的德用。所以我們講皈依,真正皈依的依據,就是這三句。這三句就是佛、法、僧,就是西方三聖,是一切諸佛法藏,是我們的自性。這是真實到了極處!

 

彌陀以及一切諸佛,都以真實利益加惠於一切眾生。這個「惠」,是不是真的佛賜給我們的?不是的,是我們本有的。佛在許多經典上說,「佛不度眾生」,佛有什麼能力度眾生,是眾生自己覺悟了。這三句都是你自性裡本來具足的。不是佛給你的,佛只給你作一個增上緣,使你自己覺悟,使你本有的性德透出來而已。不是佛給你的,這個事實,我們要知道。

 

一切諸佛教導眾生的,就是這三個真實。三個真實,說到究竟、圓滿到了極處的,就是《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如果就行門上來講,這三種真實就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中;這句佛號具足三個真實。若不清楚,不明白,對於佛號,歡喜心就生不起來。真正清楚了,對佛號才生歡喜,才真正肯去念。所以,念佛人就是念自己的本性,念佛人就是『住真實慧』。

 

當年慧可就是不曉得心要安住在什麼地方,求達摩祖師為他安心。一部《金剛經》有二大主題:第一、「云何降服其心」。心裡的妄想煩惱,如何把它伏住?第二、「應云何住」。心要安住在那裡?若就此經言,即是住真實慧。真實慧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你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上,就是真實慧。真實之利是福德,真實慧是智慧,所以念佛是福慧雙修。不但雙修,是圓修,圓到極處了。要修福、修慧,不需要修別的,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行了。念到心清淨,福慧就現前,這個道理要深信不疑。如果不能深信,現在社會提倡慈善事業,我們多做些好事。隨緣修福是對的,著意去修福就錯了。為什麼?清淨心沒有了,功夫裡夾雜,所修的是有漏之福。念佛念到心清淨,所得到的是無漏之福。無漏的福,將來往生淨土,依正莊嚴與諸佛無二無別。有漏福報怎麼能比?不是講學佛的人不要去做善事,善事隨緣做,不攀緣,我們的心就清淨。攀緣去做,就是古德講的「好事不如無事」。龐居士付出很大的代價,讓我們相信這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無事的福報,是無漏的。

 

『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妙土在那裡?大家一定以為是西方極樂世界。其實不是的;妙土是心地。心淨則土淨,所以我們莊嚴妙心,自然就變現妙土。心不妙,土那裡會妙?我們今天心不妙,所以環境不妙。莊嚴妙土,要莊嚴自性,念念與自性相應。本經的經題,就是念念與覺、正、淨相應。自己心裡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迷惑,沒有邪念,沒有邪思,清淨無染,這是莊嚴;果報是無量壽。「無量壽」是「真實之際」。「莊嚴」就是「真實的利益」。「清淨平等覺」是「真實慧」。

 

『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諸位從這個地方,就曉得這部經的好處。雖然一切一乘了義的經典,也是講這些,但是經典太長,我們抓不到綱領。這部經是一切經的精華,簡單明瞭,句句都是綱要,這就難得。

 

『彌陀世尊宣此妙法』。世尊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是西方世界的教主。兩土世尊,同宣妙法。

 

『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利益是當生成就,不必要等來生。在菩薩法裡,要到地上菩薩,佛才說這法門;確實佛很少對地前菩薩說這個法門。說了他們不相信,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登地菩薩,你跟他講這個法門,他相信,能接受。我們凡夫聽到這個法門,能信、能願、能行,這真的不可思議。這是什麼道理?我們在講席中常常提到,這是自己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如果不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善根現前,我們聽到這個法門,決定不能接受。因為善根成熟,又得三寶加持,使我們聽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能信受奉行。

 

佛給我們第一無上殊勝的利益,教我們在這一生中就能成佛。我們如果不能認真的修學,這一生不能往生,就辜負彌陀世尊太多了。要怎樣才不辜負?唯有認真去修,要把它當作這一生中最重要的、最大的一樁事情去辦。其他事可以放下,這個事不能放下。

 

『此三真實,即一即三』,一而三,三而一,是一體的三面。真實之際是本體,利益、智慧是德用。一是智慧,一是福德,方便究竟不可思議。一切經裡有方便的,但不一定究竟;究竟的,不一定方便。譬如、一些方等經、小乘經方便但不究竟;《華嚴》、《法華》、《楞嚴》究竟又不方便,我們修起來很難。唯獨這部經,既方便又究竟,在一切經裡很難找得到的,是真正不可思議。

 

『依正法門』是指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是環境,「正報」是身體,「法門」是講修學的方法。

 

『舉體皆是真實之際』。古德常講「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跟這個地方不一樣,我們能信得過。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和十方世界的國土,皆是穢土,是眾生善惡業變現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從真如本性裡變出來的境界。怎麼能相比!一個是純淨心中變現出來的;一個是從染污的心,善業、惡業變現出來的。所以,西方淨土是真正之淨。

 

這是把本經的體性介紹出來,是這部經理論的依據。我們明瞭了,才真正對這部經典,對於這個法門生起信心,信心堅固,決定不動搖,所以非常重要。三種真實就是實相。說實相比較籠統,說三種真實就很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