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

七、部類差別)

淨空法師講述

◎ 七、部類差別

 

一、同部:本經與小本《彌陀》,是同部經典。《疏鈔》謂,大小二本,「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判屬同部。

 

本經與《佛說阿彌陀經》是屬同部。實在講,就是一部經,佛有略說,有廣說。「廣說」就是詳細說。詳細說就是大本《無量壽經》。文字有繁簡,言語有廣略,義理是相同的,沒有差等,所以屬於同部。我們修淨宗,受持經典,這兩部都可以。如果你喜歡詳細一點,就受持大本;喜歡簡單一點,就受持小本。功德效果,完全相同。

 

小本現有三種。秦唐二譯,大體相同,稍有出入。

 

小本現有三種不同的版本。「秦譯」是姚秦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唐譯」是唐朝玄奘大師的譯本。他們二人翻譯,所依據的梵文原本是相同的,大意是相同的,可是文字不一樣。所以說,『大體相同,稍有出入』。

 

秦譯精要流暢,眾所宗向。唐譯則準確詳備,力保原面。夏蓮居居士擷其精要,更據六朝石經補足秦譯所佚之廿一字。按襄陽石經乃六朝人手書而刻石者,於「一心不亂」之下,尚有「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會本依古德意,補入此廿一字,大有益於聖教。

 

這是對兩種翻譯的比較。羅什大師譯得好,文字流暢,讀起來很順口,不生澀。中國人很喜歡念這個本子,從翻譯出來一直流通到現在,大眾還是喜歡。羅什譯的文字,純粹像是中國人寫的文章。唐譯則『準確詳備,力保原面』,這是玄奘大師翻譯的好處。他是直譯,不是意譯,完全照梵文直譯的,因此裡面有許多是印度文法。我們讀起來不太順口,因此中國人就不太喜歡它。實在講,玄奘大師譯得詳細,他一句一句的翻譯,非常正確。羅什大師沒有照原文一句一句翻譯。一個是意譯,一個是直譯。意譯,完全像中國人自己作的文章,中國人當然喜歡它。直譯的雖然很正確,讀起來彆扭,反而不太喜歡它。玄奘大師譯的本子,沒有法子流通,原因就在此。

 

『夏蓮居居士擷其精要,更據六朝石經補足秦譯所佚之廿一字』。這是近代夏蓮居居士《阿彌陀經》的會集本。這三個本子,我們將它合刊一冊印出來了。夏老居士就是把羅什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會合起來,重新寫了一個本子,就是《阿彌陀經》的會集本。這個會集本文意圓滿具足。古代流傳本子都是抄寫的,秦譯的經,可能漏掉一行(二十一個字在古時候就是一行)。襄陽石經(就是刻在石板上的),比我們現在讀的《阿彌陀經》多了二十一個字。

 

這塊石經是在南北朝時代刻的,距離羅什大師的時代不遠,應該是正確的。后來傳寫,漏掉這二十一個字。一直到今天,所有版本上都看不到這二十一個字。如果把二十一個字補進去,羅什大師翻的這一段經文,跟玄奘大師所翻的就非常接近。所以,根據幾個本子會合起來看,這二十一個字應當是羅什大師翻譯,后人抄寫時漏掉的。這二十一個字在「一心不亂」下面,是『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現在《阿彌陀經》,「一心不亂」下面,沒有這二十一個字,所以夏蓮居依據石經把這二十一個字補進去。『會本依古德意,補入此二十一字,大有益於聖教也』。

 

這些年來,我與黃念祖極力提倡夏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我們沒有提倡《阿彌陀經》的會集本。如果提倡《阿彌陀經》的會集本,恐怕會惹來很多是非。因為羅什大師的譯本已經普遍流通,就不要再改。我們將奘師的本子,夏蓮居的會集本印出來,如果有研究《阿彌陀經》的,我們提供他作參考。平常我們還是念羅什大師的本子。大家都念這個本子,我們也就念這個本子。羅什大師這個本子,玄奘大師見過。玄奘大師對於羅什的本子,並沒有不好的批評。不但沒有不好的批評,反而讚歎。從什麼地方曉得他讚歎?

 

玄奘大師最得意的學生窺基法師。窺基是玄奘的傳法弟子,是玄奘的傳人,也是中國法相唯識宗的始祖。法相唯識宗的經論是玄奘大師翻譯出來的。當時並沒有建立一宗,到他弟子手上才成立了法相唯識宗。窺基大師為《阿彌陀經》寫了一個註解《通贊疏》,他用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沒有用他老師的譯本。這就證明,師徒二人對於羅什的本子非常推崇。如果說羅什的本子有問題,就不可能採用他的本子。這種公而無私之精神給我們后人,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

 

佛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佛法裡沒有人情。現代的佛法,是人情佛法。要是拿現代標準,我當然要捧老師,怎麼可以捧別人。你看窺基不捧老師,去捧古人。這個意義很深,真的依法不依人。玄奘大師也沒有怪他—這個徒弟對不起我,不捧我,不用我的本子,還用羅什的本子。玄奘大師沒有責備他,他也沒有覺得對不起老師。你就曉得古人重法,不重人情。依法不依人,才是正確的。

 

這二種是屬於同部。除同部,還有同類。凡是說明勸導眾生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經典,就是屬於同一類的。

 

二、同類:凡倡導憶念彌陀,願生極樂之經典,均屬同類。其中亦有親疏,以持名念佛為親,其他為疏。如:

 

『同類』是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其中亦有親疏』。親疏的差別是講念佛方法。《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都主張持名念佛。假如同類中,也主張持名念佛,這就「親」。如果不是用持名,或者用觀像、觀想、其他方法來念佛,就比較疏遠一點。親疏是這麼說的。

 

『以持名念佛為親,其他為疏』。下面舉幾個例子。

 

(一)《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這是同類的。《觀無量壽佛經》裡講的有觀想、觀像、持名,算是親了。

 

(二)《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這是《四十華嚴》末后一品「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它是用修十大願王的方法,迴向求生西方淨土,這就比較疏了。

 

(三)《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這部也親,因為它也主張持名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四)《往生論》。(五)《安樂集》等等。

 

這些雖然不是經,是祖師的著述,可以把它看作經典。這些都是屬於同類的。「經」有同類的,「論」有同類的。同類的就不少了,譬如蕅益大師所選的《淨土十要》,全是同類的。

 

三、帶說淨土經論:《淨宗經論合刊》內載有二百四十餘種。此乃略舉其要,遺漏難免。

 

有些經論不是同類的,而是附帶說的。佛講經說法,有幾句話特別勸勉大家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附帶說的。「同部」是專說。「同類」也可以說是專說,專裡不是純粹專,還附帶一些其他的,所以就變成同類。「帶說」的只是幾句話,分量很少。像這樣帶說的經典,就太多了。

 

《淨宗經論合刊》,我們以前流通的一部書。『內載有二百四十餘種』,這是經論的目錄。在《大藏經》裡隨便去查一查,就找出二百四十多種。

 

『此乃略舉其要,遺漏難免』。所以,古人說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念佛往生,真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可見佛陀的苦口婆心。佛典多多少少都會有幾句話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深意,要細心去體會,要能理解,然后才曉得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真正的意願是什麼。講實話,就是希望我們早一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本願!諸位遍讀大乘才會發現,才知道佛勸我們往生的話講得最多。四十九年中講了幾百遍,這就是最重要的;要不是最重要的,不可能重複講幾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