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淨空法師講述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世尊在這一品經文裡,苦口婆心教誡我們,勸導我們要明瞭事實真相,認清現實環境,必要斷惡修善,才能真正離苦得樂。尤其是現前這個時代,若與經文對照,世尊在三千年前,就已經將今天社會狀況看得非常顯明。這是我們對世尊的智慧、能力不能不佩服的地方。當然,這樣的智慧能力,是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的。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這一段文是讚歎。『汝等』指彌勒菩薩暨與會的大眾們。身為佛的弟子,能在濁惡世間端心正意,給世間人作一個好榜樣,現身說法。如何在濁惡世間真正能離苦得樂?苦從那裡來?苦從惡業來,世間人造惡,自己並不知道,就是所謂的「迷惑顛倒」,雖不是有意做的。有意做的當然有,但是多數不是有意做的,是因為愚癡,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往往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他們是看錯了。

 

以現前的社會現象來說,即使受過高等教育(高等科技的教育),對於是非善惡還是很難辨別。譬如,愛因斯坦受過高等教育,不能說他不聰明,然而他為什麼發明原子彈?他沒有想到會給世間帶來嚴重危害。如果是受過中國古代的教育,雖然知道怎麼做原子彈,決定是密而不宣,因為他明瞭將來很多人會遭難,他負有因果責任。原子彈一旦落在野心家的手中還得了嗎!這就是教育,能使人辨別是非善惡。

 

中國諸葛亮是很聰明的人,也有科學頭腦。他發明「木牛流馬」,在中國歷史上有記載,是一種機械化的運輸,不知道他是怎麼做的。雖然它的速度不高,史書上記載,一天可以走三十里,但它不需要人力。他死后,技術不留給后世,就是怕這種機械化的技術,若被后人所得,經過再研究,再改進,再發展,會給社會大眾帶來不幸。尤其不可被野心家們利用,所以諸葛亮不肯把它留傳下來。

 

「教育」就是教我們能辨別是非善惡,教我們念念都要想到社會大眾,有義務照顧今世、后世一切眾生的幸福,這才是教育。決不是為自己的名利,更不是炫耀自己的才能。聽說,愛因斯坦晚年非常后悔把原子彈的理論公布於世。后悔已經來不及了。若能在起心動念之處克制自己,不做惡事,這才是「大德」,是真正的成就德行。

 

這一品經文很長,這句經文在這品經裡是總綱領,非常重要,我們要牢牢記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作惡。不作惡的標準,就是絕對不傷害別人。傷害自己不要緊,決不要傷害別人。下文具體說明怎樣才不造惡。

 

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

 

諸位要記住,佛講經的原理原則永遠不變,但是種種境界之不同,將因時、因地、因人而異。這一句是講現前這個階段,十方世界的狀況比我們世界好。娑婆世界比不上他方世界,但是娑婆世界過去也有非常好的時候。這一點我們要懂,娑婆不是永遠苦,過去苦、現在苦、未來還苦,沒有這個道理。所謂風水輪流轉,總是會變的。目前這個世間狀況是很苦,真正比不上他方世界。追究原因,為什麼比不上?不要說他方世界,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今天我們所處的社會,種種苦難在在中國歷史上是找不到的。中國歷史上有過亂世,但時間都沒有這一次長,沒有這一次嚴重。從歷史觀察,這一代不如過去。再從橫面看整個世界,中國在過去,曾經是整個世界上最光輝燦爛的民族,是高度文明的國家,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今天我們台灣除了財富之外,在文化水平上,若跟其他國家來比,實在是落后很多,許多不如他國的,原因在教育。

 

中國古代為什麼好?人民從小就接受儒家的教育,從小就培養成倫理道德的觀念,起心動念都有一個準則。雖然有出入,但是不離譜,離這個標準總相差不遠,道理在此。過去所謂的「禮義之邦」,人人講禮、守法。肯犧牲自己,幫助別人,這是「義」。捨己為人,從前是這麼美好的社會。再看看現前社會,禮義淪喪。民國以來,我們捨棄孔孟的思想。孔孟教育是從漢武帝時建立的,教育的宗旨就是以孔孟倫理道德思想為教學的中心,一直到前清二千年來沒有改變。后漢明帝時,佛法傳入中國。孔孟儒教、大乘佛法,規範中國百姓人心,所以能維持長治久安,維持禮義之邦。

 

今天我們把傳統教育捨棄,社會呈現混亂的現象。這亂象有沒有辦法改進?沒有辦法!即使再從孔孟教育做起,至少也要三十年至五十年之后才能看到成果。這是非常困難,是很痛心的一樁事。

 

十方世界何以現在比我們好?十方世界都有諸佛菩薩在教學,我們這個世界沒有。諸佛菩薩不來,高僧大德們也一個個凋零。黃念祖老居士是當代非常希有難得的大善知識,最近也往生了。當今佛法在全世界,講經的人才實在太少了,幸虧利用現代科學工具,錄音帶、錄影帶、CD、網路的傳播,聊勝於無。

 

我在南洋弘法,知道馬來西亞佛教的狀況,許多大城市的佛教團體都在聽錄音帶,都在看我們贈送的經書。特別是《無量壽經》,在東南亞地區人人讀誦,都依這個方法修行。更難得的是我過去沒聽說過,也沒見到過的一樁事。在新加坡,販毒是唯一死刑,且是絞刑。販毒的人很多,而且都很年輕。這些販毒的人被抓到之后,關到監獄裡就等著上斷頭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李木源居士,到監獄裡勸他們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大多數囚犯都能接受,監獄就像精進佛七的佛堂。因為他們都知道那一天往生,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老實實在那裡念佛。不念佛的人上斷頭台的時候全身癱瘓,需要幾個人架著上去,吊死的時候七孔流血。念佛的人不需要人攙,自己上去,大大方方地,一點恐懼都沒有;吊死之后面貌正常,不可思議。火化后撿得堅固子(舍利子),是我自己一生中所沒見過的,顏色好,又大,堅硬的程度,掉在地上像金屬的聲音一樣,真正不可思議。一個要上吊刑了,全獄的囚犯都為他念佛送行,證明佛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念佛,真實懺悔,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是真能成功。

 

他們在上吊的前兩天,佛號日夜不間斷,而且面貌都改了。他們的家屬去探望,非常明顯的覺察到,沒有關到監獄以前的面貌很壞,家人都不願意理會;而在獄中念佛之后,整個人的相貌都變了,變得清淨和善慈祥,家人眷屬看到,沒有一個不歡喜。所以,新加坡有不少販毒的人往生成佛。各有因緣,因緣雖不同,他們往生成佛,卻一點都不假。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李木源居士問我,這樣方式往生好不好?我說,很好!

 

唐朝善導大師就示現一個榜樣,他是淨宗第二代祖師,傳說他是在寺院門口的柳樹上吊往生的。這就是給后世人看,若在緊急關頭,任何方式皆可往生。我們今天在新加坡看到這些死囚上斷頭台往生,示現這麼好的瑞相,肯定往生。他們沒有第二個念頭,只有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先去的人跟后面的人說:我先走,我在那邊等你們,我們到那裡再見。實在不可思議!這才曉得大乘佛法教化功德之殊勝,我們無法想像得到。

 

『十方世界』佛菩薩多,佛陀教育普及,所以『善多惡少,易可開化』。「開」是開導;「化」是教化。「開」就是開示;「化」就是悟入。如佛在《法華經》上講的「開示悟入」,真正覺悟,真正入佛菩薩的境界。「化」是變化氣質。變凡夫為聖賢,是教學真正的成果。這是佛讚歎他方世界。

 

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

 

佛菩薩為什麼不來我們這個世間?我們不能怪他,不能冤枉他,佛菩薩過去常在中國示現,歷史上記載很多,那是暴露身分的,沒暴露身分的更多。現在為什麼不來?原因是現代人不肯接受。也許有人說,我們很樂意接受。其實你的樂意是嘴皮上的,心裡並沒落實。嘴皮上跟佛菩薩不能感應道交。你真心好善、好德,諸佛菩薩那有不來之理。口裡喜歡,身心不能奉行,陽奉陰違,這是得不到感應的。無佛教化,世間人就苦。

 

尤其是現前這個時代。最近二、三十年來,我們看全世界的人心動向,可以說皆是聽騙不聽勸,喜邪不喜正。不喜歡正法,講求神通、感應。不願意坐下來接受佛菩薩真實的教導,不喜歡讀經、念佛;喜歡神通、感應,喜歡奇奇怪怪的。所以,不是佛不來,而是眾生不要佛。正法沒有人提倡,沒有人支持、擁護,所以正法衰微,結果世界變成『五惡世間』。

 

「五惡」就是殺、盜、淫、妄、酒。前面四科「殺、盜、淫、妄」非常明顯,末后這一條是五戒裡的酒戒,但是講得很少。細看經文,實際上講的是「十惡」裡的貪、瞋、癡,也就是意業三惡。因此,這一品經文講得非常具體,非常完備,它的內容就是「五戒十善」。若心行全違背五戒十善,就是造作十惡。現前這個世間確實是這種狀況,所以大家過的日子很苦。「劇苦」是劇大之苦,不是小苦。今天在社會上,窮人苦,富人也苦;沒有地位的人苦,作總統、作院長的人也苦,沒有不苦的。

 

我們知道「果」,也知道「因」,而后才知道怎樣離苦得樂。我們希望在劇苦的世間找出一條生路。這一條生路就是破迷開悟,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在這個時代,我們提倡淨宗,雖然依據的是五經一論,決定是以《無量壽經》為主體,其餘的經論是輔助。

 

《地藏經》我講過很多遍,同修們要記住,不要產生錯誤的觀念。《地藏經》是輔助我們修行的。原因在那裡?就是這些年來,看大家讀經很用功,念佛也還不錯,都相當精進,為什麼習氣不能斷,煩惱不能除,依然是非善惡不能辨別,就是智慧不開。原因實在是我們沒有把基礎奠定好。基礎決定是《觀經》的「三福」,所以我講《地藏經》是依「三福」講的。以《地藏經》來解釋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是以這一部經來說明這十一句。你們仔細聽我在圖書館講的《地藏經》,是不是講這十一句?世尊告訴我們,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十一句話就很清楚明白的告訴我們,這是成佛的基礎。修淨土還是以它作基礎;離開這個基礎,淨業也不能成就。我講《地藏經》的目的在此。我的講法跟古人的講法不一樣,和別人的註解都不同。我是講《觀經》三福,用《地藏經》來解釋。所以,大家千萬不要發生誤會。從這個基礎上成就自己的淨業,這是我們念佛往生的正路。

 

把「三福」修好,不但往生真正有把握,現在就能離苦得樂。社會亂,我不亂;它苦,我不苦。現前是花報,往生以后是果報。花報殊勝,將來果報必然更殊勝。如植物一樣,花開得好,就能預知其結果一定圓滿。不但自己的修持,幫助別人也是這一條路,一個方法。無論講的是什麼經論,都歸到淨土,都是輔助我們成就的,我們的目標在極樂世界。

 

這一品經文要特別注意,因為我們不能辨別善惡,不曉得自己一身的毛病。仔細念念這段經文,好好反省反省,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對於是非善惡就會有概念。因此,這品經文特別重要。

 

我今於此作佛。

 

「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降生這個世間,示現成佛。目的何在?

 

教化群生。

 

諸位切記這一句,才真正體會到「佛教是教育」。「教」是教學;「化」是化導。「教」是功;「化」是德。眾生接受佛的教誨,就能變化氣質,就能化凡成聖,化惡成善。所以,「化」是變化,從惡道變到善道,從善道變成佛菩薩。「群生」指一切眾生。佛教我們什麼?在這部經裡不談玄說妙,句句經文都落實,沒有一句廢話。

 

令捨五惡。

 

五惡裡就包括十惡。「五惡」是殺、盜、淫、妄、酒。「十惡」是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貪、瞋、癡。這種教學多踏實,念佛法門是無上法門,是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頂法。「頂」是至高無上,沒有比它更高的。「五戒十善」是人天所修的基礎。念佛頂法是有地基的,教我們一層一層往上,決定能達到目的。這才認識念佛法門的殊勝。「禪」是頂法、「般若」是頂法,怎麼上去的?不曉得。念佛法門的頂法是從五戒十善上去的,故不能不修五戒十善,要認真修學。

 

去五痛。離五燒。

 

「痛」是現前在世間所受的痛苦,所遭遇的苦難。

 

「燒」指地獄之苦報。佛門講,地獄現象是一片火光,無論是何等地獄,都是烈火。基督教雖沒有說六道,但至少講了三道,「天道、人道、地獄道」。基督教畫的地獄變相圖也是一片火光。這是「燒」,是死了以后的報應。佛的教學是教我們斷惡因,現在這一生就不受苦難,將來也不會墮惡道。「五燒」即是指惡道。

 

降化其意。

 

「降」是什麼?《金剛經》上講「云何降伏其心」。「降」就是指降伏這個心。「心」就是念頭、欲望。如何能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克服住?儒家講「克己」,佛法講「降化」,意思非常接近,就是要克服自己的妄念,克服自己的欲望,要變化氣質,化煩惱成菩提,化瞋恚為般若。瞋是火,般若光明也是火。要會變,瞋恚火就變成無量智慧光。只要在瞋恚裡把妄想、執著斷掉,瞋火就變成般若光明。貪愛裡把分別、執著斷掉,貪愛就變成菩提。方法妙極了,這樣『降化其意』。

 

「降化其意」是佛家教學的目標。「意」就是心意。我們的心意純真、純善、清淨、安樂。心地的安樂,表現在外面是身心快樂。身清淨,就不生病,永離病苦。最重要的還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行門中最重要的是斷惡修善,沒有比這個更重要了。

 

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這是消極的斷惡。斷惡之后,要積極的修善。認真從「五戒十善」做起,一定能得福德。福裡有德,才是真正的福報。福要是沒有德,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福氣」,有氣受;福愈大,受氣也愈大。福氣裡沒有德,福中一定要有德,有德的福報是真正的福報。

 

前面就把佛教化眾生的宗旨、目的、方法,用文字為我們介紹得這麼清楚,這樣明白,下文還要具體說明,世尊唯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曉得從那裡下手。我們讀了這品經文,對世尊的慈悲教誨不能不感激。

 

何等為五。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

 

第一段是講「殺生」的惡。『世間諸眾生類』指一切眾生,也包括一切動物。所謂「弱肉強食」。「欲」是欲望。人比動物還要殘忍。動物造惡業,要殺別的動物,是因為牠餓了,牠才殺別的小動物。牠是為了食欲,別無惡意。牠要是吃飽了,像老虎、獅子吃飽,小動物在牠面前走過,牠睡大覺,理都不理會,牠不會無故傷害小動物。而且愈是大的肉食動物,大概三天吃一餐,不是一天吃三餐。三天才殺一隻,而且是許多同伴一起來吃。由此可知,牠們殺害動物是逼不得已。人雖不吃人,但要殺人,而且殺得非常殘酷,殺得非常多。

 

人造惡業比畜生造業,不知道要加上多少倍!六道輪迴,三惡道的罪業從那裡來的?決不是在畜生道造的,畜生一生殺生也沒有那麼重的罪業;總是在人道時造的。為人作惡,惡念就更多。不只是飲食,人的欲望是多方面的,是沒有止境的。即使統一全世界,還要想征服太空,這怎麼得了!還要侵犯別的星球。欲望永無止境,不知道事實真相。佛為我們說出事實真相是『轉相剋賊』,即是業因果報,循環不止。佛在經上常講「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六道是循環的,你今天殺牠,就欠牠一條命債;來世牠作人,你變畜生的時候,牠又要殺你。如果沒有這個因緣,你縱然想吃羊肉,也不會殺羊。為什麼偏偏殺牠,過去世中跟你一定是冤冤相報。羊那麼多頭,為什麼只殺這一頭,不殺那一頭?這個因果一點都錯不了。世間人不知道,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絲毫不爽。

 

第一次相遇的人,我們素昧平生,也不認識,見面點點頭笑一笑,這是善因善果。那一個人,也是從來沒見過,見面的時候就瞪著眼睛看不順眼,想必過去世總有惡緣。於是才真正了解「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是誰定的?自己定的。自己造作,自己受報,不是別人,不是閻羅王、上帝、神仙。他們沒有權,都是自己造,自己受。

 

知道事實真相,我們的造作,起心動念就會慎重。縱然這一生吃虧上當,自己曉得大概過去世我欺負他,障礙他,所以他今天來障礙我。一報還一報,帳結到這裡,一筆勾消,心開意解。帳了以后,債沒有了。如果不了,還是懷恨在心,將來要報復。生生世世報來報去,永遠沒完沒了,而且報復是一次比一次嚴重,非常恐怖,非常可怕,我們要曉得事實真相。

 

『殘害殺傷,迭相吞噉』。「迭相吞噉」指弱肉強食。人是動物中的強者,也是有因緣,有果報的。世間決沒有無緣無故的,都有因果。這是把殺生的因緣果報,事實真相說出來。「殺」是傷害眾生最嚴重的。除了殺之外,就是「害」。害的程度有深淺不同。不但不可以殺,也不可以傷害眾生,成就自己真正的善業德行。當知這一生在世間實在短暫,對於事實真相一定要認識清楚。

 

古人講「人生在世,有如過客」,像是來旅行的,從這裡經過就要走的。這樣看法是真的。既然是來旅遊,不是在這裡常住,有什麼值得計較,有什麼值得認真。認真、計較就是「執著」,執著就是錯誤。有什麼好打妄想的,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都是妄想。自知是過客,就快快樂樂、自自在在的觀光旅遊,這多舒服。何必打妄想,何必樣樣執著,跟自己過不去,造作罪業,多不值得。『轉相剋賊』是講果報的循環,殺害的循環。你這一生殺害他,他來生殺害你,果報是循環的。沒有佔便宜的,也沒有吃虧的。冤冤相報才是六道輪迴的事實真相。

 

『殘害殺傷』是說人人皆造惡業,不知道改過修善。

 

不知為善。后受殃罰。

 

眾生不曉得斷惡修善,因為不知道六道事實的真相。不知道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釋迦牟尼佛、孔夫子、孟夫子教導我們什麼?就是教我們認清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佛法講「諸法實相」,就是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認識清楚,思想純正,心地清淨,自然斷惡,自然行善。曉得善的果報是自己念念希求的,自己希求的要自己造,才能得到;自己不造,只打妄想是想不到的。一切惡緣惡境,我不想遇到,就不要造。若偏偏造作,造了又想遠離,這是辦不到的,造了就得受。所以,佛教育沒有別的,無非是教我們認識生活環境的真相而已。教育對我們來講,真正是第一切身的利益,怎麼能不學,怎麼能不要?以世間所有一切教育來說,沒有比這個教育更重要。要曉得事實真相才肯修善。不知道,就不曉得為什麼要斷惡,為什麼要修善。由於愚癡才造惡業,造了惡業,后來一定有惡報。

 

『后受殃罰』。誰罰你?沒有別人懲罰你,是自己受的惡報。地獄從那裡來的?《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無毒鬼王跟婆羅門女說,如果不是受罪的人、不是菩薩,決定到不了地獄。這個說法,我們還是不太清楚,還是含糊。

 

朱老居士著的《八大人覺經講記》裡,他舉老岳丈的一樁故事:他的岳丈是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在世的時候,曾經得罪袁世凱。怎麼得罪的?原因是他不肯罵袁世凱,他認為不值得他罵。袁世凱知道了非常生氣,把他抓起來關到監牢裡。關了一個月之后,章先生心清淨,竟然通靈了,跟鬼王打上交道。中國大陸上有五嶽,閻羅王就好比鬼道中的皇帝一樣,五嶽的鬼王就好像清朝的總督一樣。前清曾國藩作過總督,唯有他一個人曾經管轄四個省,一般總督只管兩個省。五嶽是鬼王,就像總督一樣管好幾個省分。「東嶽大帝」管五個省,地位比閻羅王小,比一般的鬼王大。東嶽大帝聘請章太炎作「判官」,就是現在講的秘書長,東嶽大帝的秘書長,地位很高。他是活人作東嶽大帝的判官。人活在世間,每天晚上天黑時,就有兩個小鬼抬著轎子來接他上班;他就睡得像死人一樣,叫也叫不醒,天快亮時,小鬼就把他送回來。所以,他很辛苦,白天上班,晚上也要上班,日夜不停。這樣上班大概上了一個多月(那時已經出了監獄)。

 

這是朱老居士親自告訴我的,有一天他想作個試驗,他的老岳丈用黃紙寫了一張請假條,黃昏的時候就在門口把假條燒了,果然那天晚上小鬼就不來接他,大概是東嶽大帝准了他的假。他跟朋友們講鬼道的生活,社會狀況跟人間差不多,但是鬼的壽命長。他在鬼道裡見到韓愈、柳宗元,唐朝時的人,還有漢朝時的人。但是漢朝以前的人不多,唐宋的人很多。章先生平日常常讀古文,一些古人的文章都很熟,到鬼道去上班,也有機緣見了面。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來,地獄裡有炮烙,這種刑罰太殘酷。「炮烙」是鐵柱子燒紅了讓受刑人去抱,非常殘忍;於是他向東嶽大帝建議,能不能把這種刑罰廢除。東嶽大帝不說話,就叫兩個小鬼帶他到刑場去參觀。走了很遠才到,小鬼指給他看,他看不到,於是他恍然大悟,知道佛經裡所講的「地獄」是唯心所變的。不但地獄的刑罰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地獄裡那些小鬼也都是自心變現出來的,就像我們作夢一樣。作惡夢,夢到壞人要殺你、要整你,壞人從那裡來?自己變現出來的。這才知道無法廢除,是罪人自己作,自己變現的境界,並不是閻羅王設了刑具來整人的。

 

『后受殃罰』。「殃罰」是自己境界變現的。地獄也是變化所生的。我們再想想,餓鬼道是不是變化所生的;畜生道是不是變化所生的;我們今天在人世間是不是變化所生的?

 

佛在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果我們能把這個世間看作是一場夢,而且在夢裡覺悟了「我是在作夢」,則一切順逆境緣自然就不會計較。得意也不會歡喜忘形,失意也不會煩惱;因為是假的,一場夢,不是真的。我們要作好夢、要作美夢,要使美夢成真,唯有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作美夢的方法。這個美夢會成真!

 

一切殃罰都是自心業力變現的;除了業力變現之外,真的什麼都沒有。我這個說法就是唯識宗的講法。唯識宗講的是「萬法唯識」,除了識之外,什麼都沒有。「識」是「能變」,一切萬法是「所變」。只有「能」,除了能之外,沒有「所」。所是假的;能變是真的。這個能變就是「業力」,可以說,十法界都是業力變現的。三惡道是我們惡業力變現出來的;三善道是善業力變現出來的;四聖法界是淨業力變現出來的。我們今天念佛就是修淨業,是淨業裡的淨業。純淨之業,變現西方極樂世界。諸位一定要懂得這個原理,理論清楚之后,才真正不怨天不尤人。事實真相搞明白,現象清楚,道理也明瞭,還能怪人嗎?什麼都不怪了。下文在「殃罰」裡舉幾個例子,此是現世的花報:

 

故有窮乞。孤獨。聾盲。瘖啞。痴惡。尪狂。

 

『窮乞』是貧窮的乞丐。『痴惡』就是白癡。『尪狂』是指精神分裂這一類的病人。要知道這皆是果報。不幸遭遇這些果報的人,我們同情他,憐憫他;特別是現在的社會,鼓勵照顧傷殘,這也是修善。我們看到別人的果報,自己心裡要警惕,知道是什麼因,得什麼果。他自己不清楚;要想改善,有沒有辦法?有。問題是他明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懂不懂道理,肯不肯認真修。果然認真修,身體傷殘,體質可以改變。《觀音靈感錄》裡有,《地藏菩薩靈感錄》裡有,《法華經靈感錄》裡也有。依照大乘方法修行,修到心地真的清淨,真誠慈悲,惡業消了,清淨慈悲現前,就得佛菩薩加持,感應道交。

 

『瘖啞』是啞巴。夢見觀音菩薩拿甘露水給他喝,喝了之后,他一覺醒來就會說話。跛腳不能走路的,夢到佛菩薩來扶持他,第二天起來就能走路。我們在許多《靈感錄》上看到的,為什麼他能,你不能?他修行的功夫到家,你的功夫還不及格。雖然修了,功夫不及格、不到家。你的功夫要是到家,一定也能得到這樣的果報。「一切唯心所造」,我心造惡業,心也能作善。心能使我生病,心也能使我復原。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不要靠別人,得靠自己。

 

佛法的三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不是靠釋迦牟尼佛,是靠自己。

 

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

 

這句是說明原因,非常重要。切記!

 

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這一段針對前面所說的,前世善惡的報應。世尊在經典裡真正的重點是教我們斷惡,因為惡的報應非常可怕。因此,在大小乘經論裡,苦口婆心,再三的提醒我們,造惡業容易,受果報非常痛苦,時間很長。總而言之,經上講得很清楚,惡報都是『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這兩句是總結。因此,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小心謹慎。

 

佛法的修學,決不是每天要念多少部經,念多少聲佛號。這是形式、是手段、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真正把妄想習氣改正過來。藉這些方法、手段把我們過去、今生不好的習氣都改過來。改變心理,首要的功夫就是「信」。淨宗「信、願、行」是往生的三資糧,三個重要的條件,「信」是第一。我們相信念佛會往生,但是「不信道德,不肯為善」,念佛能不能往生?一樣不能往生。念佛往生是沒錯。念佛的時候,心像不像佛心?果然念得心像佛心,願像佛願,行像佛行,才能往生。口裡念佛,心裡有是非人我,貪瞋癡慢,這個人不能往生。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跟諸上善人天天吵嘴打架,搞得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太平,必然是如此。惡習氣沒有改,念佛也不能往生。

 

本經的好處是經文不長,性相、理事、因果,面面都講到。一定要信道德。什麼是道?倫常是道,念佛是道。什麼是德?往生不退成佛是德。淨宗學會行門的基礎,是以孔夫子的德行為典範。「溫、良、恭、儉、讓」即夫子「五德」。能將倫常道德都做到,這是善。違背倫理道德,就不肯為善,所造的都是惡業,一定受經上講的這些果報。佛在這裡講的,已經相當明顯。以五德的基礎,進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至於普賢大士之德,此乃諸佛菩薩圓滿的道德。

 

反過來看,世間能得善報的。『尊貴』是指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為大眾所敬仰的。尊貴是從道德來的。假如只行善,而沒有道德,有沒有果報?當然有。果報是很複雜的,不是單純的,發心、因緣、境界,種種差別。今天我們看到有「貴」的,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一般人對他不尊敬。他不是尊貴,只有貴,而沒有尊,因為大家對他不尊敬。現在諸位在社會上,中國、外國都看得到。由此可知,善與德很重要。「德」能使人心服口服,有德大家敬重。行大善,在社會上有地位。社會上也有尊而不貴的。有些很清寒的教授,僅僅靠一些鐘點費過日子,過得很清苦;而他在學術上有地位,得到大眾的尊敬,但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既尊又貴,是要具有道德。

 

『豪富』是財布施得的果報。『賢明』是智慧,法布施得到的果報。布施是修善,果報得財富、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這三種是果實,但是一定要記住,要相信「道德」;不相信道德,這三樣還是得不到。雖「貴」而人家不尊重你,所以「富」也不能得人心。「長壽」有許多病痛,也許有其他的折磨,還是得不到自在。因為德與善都要修養,才能得到真實的果報。

 

『長者』是佛在經上常講的,長者必須具足「十種德能」,才能被尊稱為長者。長者是通稱,在社會上不一定有很高的地位。沒有很高的地位,在地方上是紳士,被大家所尊重的,這也稱長者。『智勇、才達』。「才」是才藝,通達才藝,像現在的科學家。「智勇」如同今天所講的哲學家。這些人在世間得到名聞尊敬的福報,『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得這樣善果之人,不是一生修來的,是多生多世善德累積所成的果報。

 

真正得這樣的善福,一生中沒有什麼缺陷,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乾隆皇帝。他的善福,不知道是多少生多少世修積的。生生世世只修積而不享受,世世累積,才得這麼大的福報。不但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在世界歷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位。當了六十年的皇帝,還做了四年太上皇,所以他自稱為「十全老人」。十全十美、五代同堂,這是世世累積的善因,不是偶然的。我們也不要羨慕,自己肯修,也能得到。自己不肯修,只是羨慕別人,妒忌別人,是造罪業,來世更苦。佛法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把「因緣果報」的真相搞清楚。「福」是自己求的,「禍」是自己造的,不可以怨天尤人,這是我們要記住的。

 

下文是教我們觀察這個世界。佛所講的這些事情,在這個世間,我們眼看得見,耳聽得到,身體可以接觸到的,可見這是事實,不是學說。

 

世間有此目前現事。

 

這些事實現象擺在眼前。如果仔細反省一下,自己本身所受所造的又如何?跟經典一對照,就完全明瞭。如同佛在經上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曉得前世我們造的是什麼因,這一生所過的日子就是果報。「欲知來世果」,要想知道來世怎麼樣,則看「今生作者是」。我們這一生中,心裡所想的、口裡的言語、身體的造作,就是來生果報的業因。此事不要問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智者要從事實上觀察。

 

壽終之后。入其幽冥。

 

人死了,來世再得人身,很不容易。佛說十法界的業因,當然,業因非常複雜。十界業因有沒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有,所以佛就很簡略的講十法界最重要的業因。由下而上,「瞋恚」是墮地獄的因素。當然還有很多其他複雜的因素,但這是最主要的。「慳貪」墮餓鬼。貪是餓鬼道的第一個業因。慳、貪是合在一起說的。「慳」是慳吝,自己有的捨不得給人,「貪」而無厭,這是餓鬼道的業因。所以,世間人常講「人死了都變鬼」。明明是六道輪迴,人死了怎麼會一定變鬼,可是大家都這麼說;然而仔細想想,也似乎有點兒道理。那個人不貪?畢竟慳貪很嚴重,很普遍。這個業因存在,人死了就作鬼,也很有道理,講得通的。

 

「愚癡」變畜生。什麼是愚癡?真妄、邪正、是非、善惡顛倒。那是正法,那是邪法;那法究竟,那法不究竟,他全看錯了,這是「愚癡」。愚癡墮畜生。所以,佛稱「貪瞋癡」為「三毒煩惱」;果報是三途「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我們想想,自己的三毒煩惱有沒有,嚴不嚴重,嚴重到什麼程度,自己能知道嗎?假如自己能知道,就不愚癡;自己完全不知道,則是愚癡。我們是真的不知道,展開經典,好好的對照對照,冷靜的想想,會寒毛直豎。這才曉得自己一生所造的行業,都是三惡道的業因。死了以后,那有不墮三惡道的?所以壽終之后,『入其幽冥』。「幽冥」即指三惡道。

 

人道,佛講得很清楚,五戒十善要能得八十分才成。六十分雖及格,但靠不住,太危險了,在邊緣上,恐怕會墮落。「五戒十善」真正能達到八十分的標準,來生可以再得人身,死的時候會善終。「善終」就是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顛倒。世間有沒有這種人?有,很少。我印象中很清楚的,小時候在家鄉,是我祖母輩的一位老太太過世,臨走的時候,叫家裡的人拿水給她洗臉,給她換衣服。她說要走了,真的清清楚楚,一點都不慌亂,把家裡人都召集到床前來交代后事。交代完了,她走了。可惜不知佛法,如果知道佛法,念佛決定往生。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往生。像這樣不懂佛法的,依佛法看,她來生不是在天道,就是在人道,絕不墮惡道。去惡道投胎,都是迷惑顛倒,而且死的相很痛苦,很不好。所以,真正肯修五戒十善,能保人身。「十善」能達到滿分,道德能達到高標準,就生天道。天道十善的道德標準,比人世高。佛在經上講: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得人身;下品十善,是阿修羅。人是修中品十善,這不可以不注意。

 

為什麼講「淨業三福」是修行的基礎?這就是講德與善。如果不在這裡紮根,縱然念佛也沒用。正是李老師從前所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淨土,也不過三、五個而已。為什麼那麼多念佛人不能往生?他們雖然口裡念佛,心裡還是胡思亂想,貪瞋癡慢沒有斷。所以,念佛只在阿賴耶識裡種下阿彌陀佛的種子,這一生起不了作用,還是隨業流轉。這是李老師說的。雖然將來一定會遇緣往生,但是六道輪迴不知道要經歷多久。輪轉受盡苦難,苦頭還有得受!那一天他真正覺悟,回頭是岸。現在回頭,現在就得度。問題就是知不知道回頭,肯不肯回頭,關鍵在此。

 

生欲界天是修「上品十善」。真正講,修上品十善,最高只能生到忉利天。天有二十八層,忉利天是第二層,上面還有二十六層。這二十六層天要靠「禪定」的功夫。這不是普通功夫,世間人到達不了的,修行人可到達。「修定」,修清淨心,看清淨心的程度,分為二十六個等級。這是「定功」,憑四禪八定功夫的等級去往生。除定功之外,還要修「四無量心」。如果只有定,沒有四無量心,則是「外道定」。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禪定加上四無量心,才能生色界四禪天與無色界四空天。

 

欲界上四層天是「未到定」成就的。這是修禪定,雖有禪定,但是功夫未及初禪。真有禪的修功,尚未得定。如果定成就,就生到色界天。定是「清淨心」。心為什麼不清淨?參禪摻雜五欲六塵。修定的人,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五欲伏住了。「五欲」是財、色、名、食、睡。所以,修禪定打坐的時候,不是打瞌睡,不是睡覺,而是「入定」。入定是心裡清清楚楚,不迷不亂不昏;睡覺是迷惑顛倒。真正入定的姿態就跟佛像一樣。坐禪的人,坐到頭碰到膝蓋,這不是入定,是在那裡睡覺,睡得很痛苦。想睡覺,坐著睡多麼難受,那有躺著睡來得舒服。這點我們要知道,千萬不能錯會。特別是學「不倒單」的,須知不是教你學坐著睡覺,這是大錯特錯。真正入定,定的姿勢一定非常端莊,坐如鐘。佛像坐的姿勢,就是打坐的標準姿勢,身體是挺直的。

 

聲聞、阿羅漢修「四諦」因,「苦、集、滅、道」。三十七道品就是四諦的「道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度」;佛是「平等心」。以上是講十法界最重要的因行。所以,修平等心是成佛之因。為什麼念佛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一生成佛?此經題上說,念佛往生修的是清淨心、平等心、覺心,當然成佛。所以,念佛人就圓滿具足佛菩薩的業因。具足上面的,一定具足下面;具足下面的,未必有上面的。好像蓋大樓一樣,十層大樓,在第十層,下面九層一定具足;若一層、二層,未必有第三層。這些道理,我們都要知道,才明瞭我們這一生中想走什麼路,想得什麼果報,沒有得不到的。

 

經論上講得很清楚,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都是自己心裡造的,心裡變現出來的,那有得不到的東西。如果心向外求,決不能得到,這是向心內求。雲谷禪師教袁了凡改造命運的原理,就是佛法,就是佛在經上教我們改造命運的原理。十法界中,「成佛」是最難最難的;佛可以成,何況其他!沒有一樣不能成就。問題是懂不懂事實真相、理論、方法。了解事實真相,知道理論、方法,就好辦,真是有求必應,事事稱心如意,沒有一樣不滿願的。要想得到這樣真實殊勝的利益,就不能不深入經藏。深入經藏可以幫助我們認清事實真相,明瞭理論和方法。佛在此地跟我們講的意思非常明顯,是貪瞋癡主宰自己的命運。死了以后,入其幽冥。

 

轉生受身。改形易道。

 

人死了,到惡道去投胎,這一轉生,再受的「身」,形狀就不一樣。「道」是六道,從人道到畜生道,到餓鬼道,到地獄道,改變身體的形狀,也改變了生活的環境。

 

故有泥犁。

 

「泥犁」是印度梵音音譯,即是地獄。這是造極重的惡業。世間極重的惡業是什麼?殺人是惡業,但不是最重的;殺人千萬,也不是最重的。為什麼不算是最重的?人死了以后,經過輪迴又投胎來了。最重的是斷眾生的法身慧命,就是障礙別人開悟、念佛的因緣。因為障人往生、障人開悟,令人生生世世迷惑顛倒。諸位要曉得,六道中眾生愈迷愈深,這事很麻煩,不可能這一生糊塗,來生會聰明一些。這一生糊塗,來生比這一生更糊塗。怎麼得了!因此,世出世間第一功德是「教化眾生」。

 

在這個世間,諸位看到一生從事於教化,沒有分別,沒有附帶任何條件的孔夫子,他教學是「有教無類」。孔夫子走的時候,年歲也不大,七十幾歲,這一生教學的功德,千年萬世的后代都受他的恩澤。他是中國歷代所尊崇的萬世師表,中國人的典型,中國人的模範。出世間,釋迦牟尼佛捨棄富貴與物質的優厚享受,過著乞食的生活。那個地方邀請,就到那個地方去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中斷一天。天天為大眾講經說法,只為一個目的,幫助大眾破迷開悟。所以,「宣揚佛法」是第一德。

 

第一惡是障礙佛法、障礙教學。也許有同學問,我們現在沒有能力,要怎麼修這第一善事?雖然沒有能力,但是我們的心是圓滿的,有這個心就行。《楞嚴經》上說得很好,「發意圓成,圓滿功德」。我們的心發得很圓滿,功德就圓滿。若是智慧能力做不到,或者沒有這個機會,可是真的有這個圓滿的心,可以隨分隨力去做。我們將經書送人,這是弘揚佛法;送人一捲錄音帶,也是弘揚佛法;這個地方有人講經,我們把消息告訴人家,也是弘揚佛法;勸人聽經,也是弘揚佛法。可見方法很多,就看我們會不會運用。如果受過菩薩戒,一個地方有人講經說法,不把這個消息普遍告訴大家,就是犯戒。因為菩薩是弘法利生的,自己可以不講經說法;別人講經說法,跟自己講經說法沒有兩樣。我請人來聽,那些人就等於是聽我說法,沒有兩樣。我介紹來聽經,他開悟,是我幫助他開悟的。由此可知,極大的善,人人可以修,懂方法就行。如果一念自私,一迷惑,自讚毀他,障人修學,往往就造了極重的罪業。

 

禽獸。蜎飛蠕動之屬。

 

此句是講畜生道。三惡道只講兩道,雖然沒有說餓鬼道,當然包含在其中。三惡道是怎麼來的,一定要曉得。人在世間很短,何況還有許多意外的災難。諸位若讀《太上感應篇》,讀《了凡四訓》,讀《文昌帝君陰騭文》,確實「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起心動念,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其實鬼神都知道。天天都在作惡,也沒見有懲罰,應知等過幾年才算總帳,因為作惡太多。真正修行人,一點點小過失,鬼神就來算帳,因為他不常做,沒有總帳可算,造作后很快就有感應。天天造作罪業的,造得太多,天天算帳很麻煩,等到一個時期,再算總帳。此事非常可怕,不要以為這些聖賢書是騙人的,自以為膽子大,嚇不到你;等到跟你算總帳的時候,后悔就來不及了。

 

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

 

譬如,在世間犯罪,關到監牢獄裡。現在的監獄跟從前不一樣。現在處處講人權,所以沒有體罰。從前的監牢獄,刑罰非常殘酷。年輕人雖然沒見過,大概偶爾也聽過二次大戰中,日本的監牢獄就是有刑罰的。中國從前監牢獄也是有刑罰的,有些刑罰非常殘酷。「牢獄」比喻餓鬼道;「劇苦極刑」比喻地獄道。不但關在監牢裡,還天天讓你受刑。

 

魂神命精。隨罪趣向。

 

此句是講地獄道。地獄道所受的刑罰,諸位讀《地藏經》就明瞭。在地獄裡死了,應該恭喜!死后無論到那一道去投胎,也比地獄道好,總算超生了。地獄是化身,受了刑罰之后,身體立刻又現前;現前再受刑,一天中,萬死萬生,受這種罪。想活,活不了;想死,也死不了,隨著造的罪業去受罪。造什麼樣的罪業,就現什麼樣的刑具。《地藏經》講的拔舌地獄是因為造口業,喜歡打妄語;「兩舌」是挑撥是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惡口」是說話粗魯難聽。造口業,墮的是拔舌地獄。地獄是自己業力變現的,不是別人造的。自己變現地獄,自己去受果報。那個人不造惡業?既造惡業,業力就變現這個境界讓自己去受。所以,造善業,就享受善果;造惡業,就受惡報。果報不是別人給你的,沒有人製造,全是自己變現的,所以佛說是『隨罪趣向』。

 

所受壽命。或長或短。

 

壽命的長短,也是自己造的。造的業多,造的業力量大,你受的時間就長;你造的罪業小,造的罪業輕,受惡報的時間就短。長短也不是別人定的,皆是自作自受。諸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也無法代你受罪。果報受完之后,還要還債。

 

相從共生。更相報償。

 

這兩句,如果我們參透了,今天在世界上受別人誹謗、侮辱、凌辱,我們的心就平了。因為他為什麼不毀謗別人,不欺負別人,單單欺負我?我過去生中曾經欺負他,曾經誹謗他。今天他對我,一報還一報,這帳了結,以后天下太平,再沒事了。所以,對於冤家仇敵,須知一筆勾消,心地清涼自在。知道這是報償,不應該再有報復念頭。要是有報復念頭,則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多痛苦。

 

真正覺悟的人,從今天起一定不會把這些事放在心上。不覺悟的人,耿耿於懷,常常掛在心上,生生世世報來報去。現在是小的誹謗,將來就變成大怨;再大的就是鬥爭。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在這個世間,對人、對事、對物的態度,不必佛教導,自己就知道,決不與一切眾生結冤仇。佛家常講「冤家宜解,不宜結」,不管人對待我怎麼樣,我應當忍受,修忍辱波羅蜜,我能忍、能讓。縱然是很大的善事,不為自己,更圓滿。為一切眾生的事是好事,有人障礙,也讓;善事不成就,是眾生沒有福。我沒有緣,沒有機會做善事,我忍讓。樣樣忍,樣樣讓,把心定下來,成就自己。果報報了,以后沒有障礙。等待眾生有福,就是往生之后再回來度眾生,也不遲,不急在這一時,不急在今天。

 

這個世界,日子長得很,這些眾生無論輪轉到那一道,只要自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下下品往生,自己的智慧、神通、道力都觀察得到。所以,這個時候沒有機會,要耐心的等待,不要著急。當知六道眾生相,無非是冤冤相報,欠錢的還錢,欠命的還命,決無逃脫之理。釋迦牟尼佛成佛,還要示現「馬麥之報」,在釋迦牟尼佛傳記裡記載著,托缽,得不到食物,人家用餵馬的飼料來供養他。孔夫子「在陳絕糧」,還有斷炊,沒飯吃的時候。大聖人也不能因為這一生修善積德,就不受惡果報。果報是前生種的因。

 

我們生活在此世間,人與人間的關係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不是這四種關係,見面也不會打招呼。凡是跟自己往來的人,熟悉的人,一家人也好,親戚朋友也好,只要是認識的,都是這四種關係。這四種關係是自己前生造作業果的變相。明白事實真相,這才知道,原來人生在世,沒有吃虧的,也沒有佔便宜的。我被人欺騙了,也歡喜,了一筆帳。大概過去世我欺騙他,現在又被他欺騙回去。這樣很好,此帳就了。被偷,也是我過去世偷他的,現在這事也扯平了,因果原本就是循環不息。明瞭真相,心開意解。我們生到這個世間來做什麼?作還債想,我報恩,我還債。常作報恩、還債想,我們的存心自然就厚道,德善才能累積。決不要動腦筋佔人便宜,沒這回事。今天我若佔人便宜,來生還要還他債,又何苦。債太多,沒還清,冤家債主那麼多,求往生也去不了。

 

一個人臨命終時會看到許多境界,《地藏經》說,都是冤家債主,變現家親的面貌來誘惑人,讓亡人跟他去。他是來找麻煩討債的,如果現原來的面貌,當然亡人不會跟他去;變現家親的面貌,亡人很容易上當,就被他拖走。所以,人在臨終時見到家裡的親人,看到這個、看到那個,都是假的。讀《地藏經》就明瞭。

 

殃惡未盡。終不得離。

 

此句講墮落地獄,所造的惡業,沒有受盡,就不能出離地獄。幾時受盡,幾時才能出離。過去人造重罪的機會比較少;現在人造極重罪的機會很多。例如著作,現在寫書的人多,印刷很便宜,流通很廣泛。假如寫的是邪知邪見,誤導眾生,將來一定墮地獄,在地獄受罪。那些眾生吃虧上當,都是作者的罪業。什麼時候才能出離地獄?必須等書在世間完全消滅才能出來;只要還有一本在世間,就出不來。現代有錄音帶,假如錄音帶流傳很多,這個世間還有一捲存在,墮地獄就出不來。這是教我們說話不能不小心,決定不能誤導一切眾生,知道誤導一切眾生,業果之可怕,墮大地獄。

 

這些錄音帶、書籍散到那裡,怎麼收拾?沒有法子收。太可怕了!從前印刷術不方便,很不容易流通,分量很少,很多東西失傳。好的東西失傳了可惜;壞的東西失傳,作者就從地獄出來。所以,今天這個社會,愈想愈可怕,真的步步是陷阱,都會掉到地獄去;一步一步都要小心謹慎。

 

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是總結三惡道。「輾轉」是在六道裡輪迴,無法超越。以時間來講,「累劫」是極長的時間,想出離很難。墮入進去容易,出來太難。所以,佛在《楞嚴經》上跟我們講六道的狀況,其他五道說得不多,講地獄道就佔整個六道經文的二分之一。為什麼佛說得這麼詳細,就是告訴我們,地獄太容易進入,最難出來。真正是苦口婆心教導我們,希望我們小心謹慎,千萬不要誤蹈地獄門。我們讀了,不能不感激。惡道之苦痛是無法形容的。經上說,阿羅漢有「宿命通」,知道自己過去生生世世的事。阿羅漢的能力,能知過去未來五百世事。他想到從前造惡業墮地獄,在地獄受苦的狀況,尚且心有餘悸;提到地獄,身上就出血汗,還嚇得這個樣子。一般人遭到極大的苦難,想到身上發冷汗,阿羅漢是流血汗。這是經上告訴我們的,皆是事實。

 

我們過去在地獄裡,那個人沒墮過地獄?人人都墮過地獄。現在又到人間來,只因隔陰之迷,前世的事忘得乾乾淨淨,都不記憶。現在我們還拼命在造惡業,還不覺悟,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我們過去世是從惡道來的,惡道「習氣」還在,還有造惡的習氣。有人天生純善。我這次在新加坡遇到一位同修,他每天來聽經,帶著他的小孩,十一歲,天生善良。電視上凡是打架的、暴力的,他都不看;遇到這些鏡頭,轉身就走。這就是天性純善,沒有惡習氣。不像有些小朋友看到暴力,愈看愈喜歡,還模仿,學打架,而他不忍心看這種鏡頭。從這個地方看,他是經上所講從善道來的,家裡沒有人教他,天性善良。從惡道來的,仍帶著惡習氣,不需要人教。

 

第二、社會環境,這是「緣」。今天社會環境的緣不好,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身體接觸的皆是惡緣,不是善緣。今天在這個社會,講仁義道德,人家會罵頭腦太舊,落伍了,應該被時代淘汰。今天的頭腦要狠、要毒,什麼壞事都敢做,以為這樣才是現代人。這怎麼得了,惡習氣加上惡緣,怎麼不造惡!造作惡業,待壽命到時,又回到惡道去,就與《地藏經》說的一樣。地藏菩薩辛辛苦苦在惡道裡勸導,好不容易回頭,動了一個善念,出離惡道;沒過幾天又回去了。地藏菩薩很辛苦,地獄眾生很難度。雖出離了,但很快就返回。到人間打個轉,又造許多惡業,麻煩事在這裡,這就是『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像這些事實,都是世間六道輪迴的真相。

 

佛在經上這樣說,如果我們冷靜觀察眼前的社會,將生活環境與佛經一比照,佛說的一點都不錯。古聖先賢的文字能流傳到后世,都是勸人為善。所以,后世的善人,或者得利益之人,為了感激,為了報恩,將這些著作輾轉流通,使大家都能得到善言的勸導,能冷靜的反省,改過修善。這是大德、大善。

 

下面經文,說明所以然的道理。前面所說是就事論事。

 

天地之間。自然有是。

 

「自然」就不是人造的;人造的就不自然。不是人造的,是自然有的。怎麼會有?由自己心裡變現的。造惡之人,晚上作惡夢;人修善,晚上作好夢。人念佛,作夢也念佛。夢境從那裡來的?『自然有是』,不是造作的。地獄三途也是自然有,是業力變現的。今天世界上有很多人幻想,想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要是問他想的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到底有沒有?我們學佛的人會說,有,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學「唯識」的人對這個道理更清楚、更明瞭、更透徹。要是什麼都不想,就什麼都沒有,永嘉大師說得好,「覺后空空無大千」。大千世界都沒有了,因為妄想斷了。「覺心離念」,真正覺悟的心,心裡沒有妄念,有念皆妄,覺心沒有妄念。當知想什麼,變什麼。想好,還是不想好?想多了,太複雜,太麻煩,太苦了;想得愈少愈單純,生活愈舒適。十方一切眾生,想得最少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想,所以世界名為極樂,一切萬象真常不變。

 

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

 

這就是常說的「因果不虛,必受其報」。大乘經上常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是覺悟的人,他怕造不善之因。眾生迷惑顛倒,不曉得是非善惡,天天造作惡業,果報現前,雖害怕也來不及了,害怕還是要受。『雖不即時暴應』。「暴」與果報的「報」是相通的。此經是漢朝時翻譯的,當時文字少,有許多字是通用的。后來造的字多了,才分開使用。「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要謹慎,要覺察,決定不能迷惑。迷心就糟了,造的業,不論是有心造的,無心造的,都要受報。無心造的是過,報得輕一點;有心造的是罪,報得就重,沒有不報的。

 

佛法講「果報通三世」。第一、「現世報」。現在這一生受報,這是善惡造得重大的,這一生就把命運轉變,就得到報應。第二、「生報」。指來生受報,果報不是在一生。第三、「后報」。后報就不定是那一生那一世,也許是千萬億劫以后。因為果報一定「因緣具足」,才會有報應。現在造的是因,若緣不具足,果報不會現前。但業因存在,早晚遇著緣,果報就現前,所以佛門常講「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我們過去生,必然是善惡業都造,這一生很難記得。從小到現在,我們起心動念造了些什麼業,自己心裡都有數,都明瞭。

 

讀經知道事實真相后,就要真正懺悔。懺悔有理懺、有事懺。「事懺」是斷緣,不能斷根,就是從今以后再不作惡,在這一生中的惡緣斷了。縱然有惡因,沒有惡緣,這一生不受惡的果報。有惡的因,這一生還繼續不斷的造惡,緣就有了。因緣具足,這一生惡報就現前,非常快速。我們有善根,這一生斷惡修善,惡的緣斷了,善的緣天天增長,天天修積,善報就可以提前。最善的報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生世世的惡業都轉過來。過去生中的冤家債主,欠他命的也好,欠他債的也好,都不在乎。要不要還?當然要還。怎麼還法?作菩薩去度他,去教化他。因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皆是性德流露,還錢很容易。自性中有無量的財寶,可以加很多倍還他,令他生歡喜心。到西方極樂世界才有這個本事;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行,沒有智慧,也沒有能力。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婬驕縱。任心自恣。

 

這段經文是講「盜戒」。盜的範圍非常廣大,與貪欲有密切的關係。如果沒有貪心,沒有欲望,決不會犯這種過失。所以,經文一開端就說『不順法度』。「法度」含有佛的教誡以及世間法律規章、風俗習慣,乃至道德觀念,都包括在這兩個字中。簡單的說,「法」是法律;「度」就是衡量的意思。也就是常講的「分寸」,不超過,也不能不及,要有一定的度數,這就如理如法。如果「不順法度」,就產生兩種現象:一是超過,超過的現象就如我們世間所講的諂媚巴結;一是不及,不及就顯得傲慢。舉例來說,現在國家規定的禮節,最敬禮是三鞠躬,這就是「度數」。若我要表示特別恭敬,行四鞠躬,這就超過,顯得諂媚巴結。或者,以為我的誠心到了即好,何必要三鞠躬,兩鞠躬就可以,這就顯得傲慢。所以,超過與不及都是「不順法度」。

 

由此可知,「順法度」即是「持戒」、「守法」、「守禮」。在佛門裡,還保留著一些古禮,世間已經沒有了。佛門古禮中最普遍的是五體投地的禮拜,這是世間看不到的。我講經的時候,也曾多次講過,佛教若不能現代化、本土化,對於佛法弘揚推展一定有障礙。世人看佛教徒見到法師要行跪拜禮,於是他就不學了。這是古禮,把現代人學佛的意願打消了,這是過失。我們是要人家來接受佛陀的教育,而不執著這些形式。這是古代的形式,我們是現代人,所以見佛像,拜佛可以;見到法師,無論是什麼地位的老法師,名氣再大的法師,問訊就好;而且一問訊就好,不必三問訊。這是現代的禮節,合掌還保留一點古風,古今合璧,不必跪拜。

 

還有一點,即使是跪拜,要看在什麼場合。有些場合中我們是在演戲,演給沒有學佛的人看,讓他們看了覺得佛法這樣隆重,誘導他來發問,這是製造機會教育,是接引眾生的一種方便,一種手段。所以,拜佛三拜;拜人只有一拜。我們可以說「禮拜法師三拜」,法師必說「一拜」,就行一拜;不說也是一拜。這是佛門一般的禮節,我受戒時,戒和尚道源老法師告訴我們的,拜師都是一拜,沒有三拜的。

 

「法度」是法律、風俗習慣,都要遵守。我們到一個地區,要遵守某個地區的法令規章、風俗習慣,才有利於佛教在那個地區弘揚,在那個地區順利的發展。「不順法度」,當然在心理上就不正常。不順法度的事太多,說之不盡。譬如,「奢婬」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奢侈。「婬」字不一定指男女,譬如雨下得太多,稱為「婬雨」。凡是事情做得太過分,都叫做「婬」。無論是那一方面,這種風氣在社會上是非常不好的。近幾年,幾乎經上所講的這一段,就是我們臺灣社會的現狀。讀了之后,確實要認真反省。『驕縱』。「驕」是驕慢;「縱」是放縱。絲毫的約束,都不願意遵守,這是目前社會動亂的現象。

 

『任心自恣』。現前的臺灣社會,外國人常常批評我們,臺灣實在是太自由、太民主。民主自由過了頭,就變成社會不安,社會動亂,變成無政府的狀態,這是很可怕的現象。我問他們,為什麼到外國來?外國生活很苦,生活相當艱難,賺錢不容易。差不多十個中就有六、七個告訴我,對臺灣社會不安感到恐懼。這是他們移民到外國的理由,實在很值得我們深深的反省。「任心自恣」就是過分。臺灣過分的自由民主,是我們在全世界任何國家見不到的。

 

居上不明。

 

這是說在社會上作領導的人,無論團體大小。佛門的寺院道場,住持就是「居上」的。「明」是智慧,洞明事理因果之謂。領導人沒有智慧,沒有深遠的見識,眼光短淺,后來一定有嚴重的問題發生。無論是世間或者出世間法,這也是我們普遍能見到的。

 

在位不正。

 

這是指領導人所任用的幹部,前句是說長官,此句是指部屬。中國俗話常說「上樑不正,下樑歪」,作為領導的人沒有智慧、沒有眼光,他手下的部屬就很難做到奉公守法、負責盡職。做不到還不要緊,恐怕還有更不好的事情發生,如古時宋高宗和秦檜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陷人冤枉。損害忠良。

 

宋高宗居上不明,秦檜在位不正,為一人之名位利益,不顧國家人民的利益,陷害岳飛之事,人人皆知。這些事從那裡發生的?前面講的貪瞋癡、嫉妒障礙。見到賢能的人,不但不知道尊敬,不知道效法,反而設法把他除掉。這些事,古今中外皆有,但沒有現在這麼多。現在的社會現象,幾乎全世界每個地區都能見到,所謂貪污分子、特權階級皆是這一類。今天世人都知道,臺灣是全球最富有的地區,可是富而不樂,我們有許多憂慮、困苦不能解決。當然,歸根究底是「教育」的問題。所以,一個社會的發展進步是要整體往上提升,不能偏在一邊。經濟提升,道德下墜,其結果就是「富而不樂」;不如道德提升,經濟衰退一些無大妨害。古人講「貧而樂」,現在我們生活是「富而不樂」,這很冤枉。所以,教育確實是要全面調整,全面求進步,決定不能偏在一邊。歷史上,無論中國、外國,國家強盛的時候,無不是文化經濟普遍的提升,人人明理守法,遵從倫理道德,人民才真正得到安和樂利,真正享福。今天教育失去平衡,造成社會混亂的現象。

 

心口各異。機偽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誑。

 

心裡想的,與口裡說的是兩樣,說得很好,心裡不是這回事,心口不相應。這就是造口業:妄語、兩舌、綺語。『機偽多端』,存心不善,不擇手段,只做一些利己損人之事。損害他人,這個罪還小;甚至於損害整個社會,乃至於損害到下一代,過失就太大。「尊」是長輩;「卑」是晚輩;「中」是家庭,或是團體之中;「外」是外人,自己家庭之外的,團體之外的。彼此互相欺騙,沒有一句真話,不能真誠相待。自古以來,古聖先賢都感嘆,「人生在世能遇到一位知心的朋友,非常難」。什麼叫做「知心」的朋友?能說真心話,沒有絲毫欺誑的。當然這是多生多劫真誠相待的善緣,非是一二生、三四五生淺緣可得的善果。現在這個社會裡,甚至於父子、兄弟、夫妻之間都存在著猜疑,成什麼社會。這個社會多可怕!

 

我們講的「皈依僧,眾中尊」,「眾」就是團體,世出世間所有團體中,佛弟子的團體是最尊貴的。憑什麼尊貴?佛弟子人人修「六和敬」,六和團體就是「眾中尊」。再看看現在佛門,是不是「眾中尊」?不見得,甚至比其他社會團體還不如。原因在那裡?佛子不修六和敬,各人搞自己的名聞利養,都求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出家人,出家的使命、責任,就是護持僧團,使佛法能繼續不斷的傳到永遠,這就是佛門常講的「續佛慧命」。出家人的使命,不過如是而已。如果講修行、開悟、證果,出家、在家沒有兩樣。真正出家,實在就是慈悲心切,報恩心切,獻出身心,不顧性命來「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出家人的本分。這一段文敘述我們社會眼前的狀況。大家冷靜仔細想想,我有沒有講錯?佛有沒有說過分?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

 

瞋恚愚痴。

 

這是說三毒煩惱,「貪、瞋、癡」。煩惱不但沒有斷,天天在繼續不斷增長,愈迷愈深,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了解。要明瞭這個真相是什麼,佛經常說,人在世間,就像一個旅行的人從這裡經過,過客!不是主,是客。這個世間一樣都得不到,正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眼前所見到的,甚至於所用到的,只是給我們看看而已,不可以當真。這是我所有,我要擁有得到,得不到的!所以明白真相的人,就曉得藉這個機會修福;迷惑顛倒的人,用這個機會造罪業,果報差別就很大。

 

譬如,人人所貪愛的錢財是什麼?錢財給我們看看,真正能得到嗎?不可能。不要說錢財得不到,自己的身體都得不到。身體都不是自己的,何況身外之物。聰明人看到,立刻利用這個機會修福;愚人見到這個機會,立刻想抓住,想據為己有。據為己有的,就造罪業。聰明人遇有機會,把它拿來分配,利益廣大眾生,這就是修無量福報。迷、悟就在這裡分,那個人看清楚,那個人沒看清楚。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都從我們眼前溜過,就看你用的是什麼心。不僅是身外之物不可以認為是己有的,連自己的身體也不認為是己有的。什麼東西是自己本有的?清淨心是自己本有的,平等心是自己本有的,覺心是自己本有的。佛家常說「借假修真」,什麼是假的?除了真的之外,一切事相都是假的。我們對於一切假的現象,徹底明瞭,徹底放下,有智慧善巧運用它利益眾生,利用它積功累德,這就是「修真」。

 

怎樣修真?譬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有智慧的人就會應用,用得恰到好處,這就是真的,用錯了就假。用得恰到好處,自己煩惱輕,智慧長。再進一層,煩惱斷了,智慧圓滿,這是真。用得不妥當,沒有智慧,天天增長煩惱,就錯了。佛在此地說得好,『瞋恚愚痴』。因為每一句都是四個字,所以三毒說了兩個,貪毒自然也包括在其中。

 

欲自厚己。

 

這是迷惑之相。愚癡就是迷惑。瞋恚裡就有嫉妒,不能容忍,看到別人好,心裡就難過,就不服。我不服人,誰服我?彼此都不服,必然引發鬥爭,演變的問題愈是嚴重,社會就會大亂。

 

欲貪多有。

 

「貪」在此句說出,貪、瞋、癡三毒具足。我們冷靜觀察,「多有」到底多有些什麼?多有煩惱,多有憂慮,多有牽掛,多有惡業。聰明人不敢惹此事,決不會給自己找麻煩。現在這個世間,有很多人喜歡競選公職,樂意作官。中國古時候的讀書人,沒有如此想法。真正讀書目的在「明理」,古人讀書志在「聖賢」,為了超凡入聖,不為作官。明理就是佛法裡所說的「認識宇宙人生,明瞭諸法實相」。儒、佛教育的目標相同,都是在認識宇宙人生;開智慧,破迷開悟,目的在此。為大眾做事是很辛苦的事,誰願意做?沒有人願意做。縱然有才能、有智慧也不樂意。作官是被人看上,不得已出來。

 

三國時代的諸葛亮,書念得好,願不願出來?不願意。被劉備發現,三顧茅廬,沒法子,被人禮請,不得不出來擔任公職。你看看中國歷史上,那有競選!古時候,許由聽說人家要請他作皇帝,趕緊跑到深山裡躲起來。現在如果有人請你去作總統,那還得了,立刻就去了。有能力作,為什麼不作?因為知道責任太大。做好是本分,應該做好;做得不好,即是自己的罪過,怎麼對得起國家地方的百姓。所以,這種工作是不討好的工作,智慧聰明人,躲避都來不及。

 

中國古代,皇帝、地方官吏、縣市長,他們代表朝廷,代表皇帝選賢與能,選這些有才能的人來照顧百姓的生活。選舉的標準是漢朝立下的制度。中國政治制度到漢朝才真正上軌道,才形成一個健全的國家體制。漢朝的選舉標準是「孝、廉」。第一個條件是「孝敬」。真正能孝順父母的人,他做事一定認真負責,一定奉公守法,否則對不起父母,所以古人常講「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在家能盡孝,在社會上就能盡忠。第二個條件是「廉潔」。廉潔是不貪污,不要錢。能盡忠職守,能不貪財,這是好官僚,他們念念真正為人民造福。退休時,兩袖清風,一無所有。所以,這種差事那個人要去競選?沒有人幹的,都是被人強迫拉出來的,無可奈何。

 

我們看看今日世界,現代是民主時代,在這種風氣之下,若作一比較,民主、君主、那一種較好。五年前,我第一次到新加坡,有一天演培法師跟我聊天,他問我:「法師,你到底是贊成君主,還是贊成民主?」我說:「我贊成君主,我不贊成民主,我總覺得民主政治沒有君主政治好。君主雖然有缺點,缺點少;民主的弊端多於君主。」諸位如果不相信,細讀歷史,與現在民主對照比較,就知道我說的話沒錯。君主時代,昏君少,賢明的君主多,原因在他們受過最圓滿的教育。帝王選一位繼承人,一定要好好的栽培他,確實他為全國人民著想。為自己想的,太少了,因為自己一切都得到了,還想什麼?他所想的,就是將來歷史上寫他是個好皇帝。希望千年萬世人民都稱讚他,他就得多做利益人民的好事;不做好事的話,誰讚歎他?所以他對全國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

 

歷代這些典章留傳下來最完整的是清朝,距離我們近。清朝歷代帝王,文武百官給他的奏摺、他所批的文書,你如果讀了,心裡會感動。他批的公文,念念都是為全國人民福利著想。大臣們若有建議,如果這個建議對人民有損害,他在文書上批駁這件事不能做,做了以后,人民會罵我。這些在《四庫全書》裡就存有,收集在奏議部類裡。由此可見,皇帝怕老百姓罵他,怕將來歷史對他批評。不像民主,在位的時間很短,負責任的心沒有帝王那麼重。再說孝,他對祖宗負責任,不能將國家在自己手上滅亡,否則是大罪過,真正大不孝。因此,他們必須接受非常好的教育。

 

利害勝負。結忿成讎。破家亡身。不顧前后。

 

這四句合起來講,就是今天所謂的「競爭」。競爭不是好名詞。「爭」是鬥爭。佛在三千年前已經看透我們現代的社會,告訴我們,這個時代是「鬥諍堅固」。釋迦牟尼佛滅后,以五百年為一階段,佛為我們說了五個階段,即是五個五百年。五百年是一個大的變化。我們現在是佛滅后二千五百年以后了,

 

佛說這個階段是「鬥諍堅固」的時代。現在人與人的往來,不是道義,是利害。今天有利,即是非常親密的朋友;明天利益沒有了,反目就是仇人。現代是這樣的社會,與從前講道義完全不同。以前不但人人講道義,國家與國家也講道義。今天沒有了,國際上也是利害往來,道義在這個時代已經看不到,這是非常可悲的現象。我們看清楚這樣的社會,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到那裡去?

 

「勝負」。人與人之間相比都是爭勝負,現在連佛門也不能避免,許多道場,出家、在家、四眾同修也都爭勝負。佛法與世法一樣的衰微,這是眾生沒有福。一個比一個強,沒有肯忍讓的。今天,你在社會上講忍讓,人家笑你是傻瓜,說你趕不上時代。意識形態完全癱瘓,結果就是『結忿成讎』。「忿」是小怨。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小怨就慢慢集成大的冤仇,到最后『破家亡身,不顧前后』。「前后」是講因果,「前」是前生,「后」是后世。沒有想到我們死了以后到那裡去,死了以后怎麼辦,六道、十法界,我們要往那裡去。人如果能想到死后,自然就不造惡業。這個非常重要,這些地方不能不細講,不能不深入,因為與我們切身的關係太大。

 

《觀無量壽佛經》的內容是講淨土的理論,講修學的方法、九品因果。這三樁事,《觀經》講得詳細;本經講的只是大綱。譬如品位,本經只講三輩,《觀經》講九品就講得詳細。在三輩九品裡,《觀經》的經文就明白告訴我們,上輩往生的、中輩往生的都修善。他們是什麼人?是凡夫,決不是聖人。一個真正修上品善的,有智慧、有慈悲、有善巧,能在一生中捨己為人,積功累德。這樣的人發菩提心,一向念佛,是上三品往生。中輩往生的,雖然他修善比不上上輩,還是世間的善人。他如果不學佛,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墮三惡道,來生必定得人天善果。下三品往生的,都是造惡業的眾生;如果不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墮地獄。所以,淨宗「帶業往生」,真正的意思是帶惡業。我們在大經上看得很清楚,這個法門上度等覺菩薩,下度地獄眾生。那些是地獄眾生?就是我自己。我造作惡業,如果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墮地獄。當知我就是地獄眾生。

 

今天我們把這個事實搞清楚,搞明白,現在回頭。雖然過去造作地獄的業因,地獄的種子,我現在不再造惡,有因沒有緣,就不會結果。我們有緣分遇到佛法,有緣分遇到《無量壽經》,遇到阿彌陀佛,這是大善根現前,證明自己在過去生中不是沒有善根。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要努力修西方極樂世界的緣。你有善因,加上念佛的緣,那有不得果報的道理?果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這一生自己可以拍拍胸脯,我往生決定有把握。把握從這兒來的,不但惡事,我們不做;惡的言語,我們不說;惡的念頭也不生,念念只有阿彌陀佛,心心只想西方境界,這就對了。

 

我們再問,《觀經》上講作惡的眾生,都是將來墮三途的眾生,這是下三品的;我們現在仔細反省自己所作的惡業,必定墮三途,將來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限於下三品?這也不見得。何以不見得?我們在《觀經》上看到阿闍世王造的惡業,不比我們造得輕。他殺父親,害母親,篡奪王位,破和合僧,滅佛法,五逆極重之罪,他全造了,他的果報當在阿鼻地獄,但是他臨終時才真正懺悔。臨終時,地獄相現前,這個時候害怕,恐怖,遇到善友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跟中國唐朝張善和的樣子差不多)。地獄相現前,他才真正徹底回頭,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佛說,是上品中生。他的品位那麼高,我們聽了之后的確想不通,這樣的惡人,下下品往生,就很幸運,怎麼能上中品往生?

 

佛在經上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兩種因緣,就是兩種修行方法。一是平時積功累德,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天天在修行。雖然天天修,力量不猛,心不懇切,進度很緩慢。雖然每天進步,沒錯,像爬樓梯一樣,你從第一層爬,爬到五層樓,要很長的時間。另外一個人,雖然在你后面,你已經爬到四樓,他在一樓搭電梯,你沒有上來,他早已上來了。阿闍世王臨終懺悔,悔過的心真實,懺悔的力量非常懇切勇猛,於是就超生至上品中生。這就是告訴我們,對世間極惡之人不能輕視。他若像阿闍世王臨終懺罪求生也可能超過,品位在我們之上,怎麼可以輕慢他。佛在經上常常教誡我們不輕惡人,道理就在此。所以,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進步很緩慢,罪業天天造,這事麻煩大;懺悔的心又發不起來。為什麼發不起來?還沒有死到臨頭,所以還不怕。可是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真的死到臨頭,就怕迷惑顛倒。那個時候,縱有善友也沒有辦法提醒你。此事非常可怕!現前在國內、國外,我們就看到許多出家人,都是法師,他們走的時候神智顛倒。雖有人助念也不一定有效果,這多可怕!佛在經論中勸勉我們平常要認真念佛修福,道理即在此。

 

我們平常修福,不要享福。修福不享福,福報留到什麼時候享?留到臨終最后一口氣的時候享。那個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是大福報。這樣的人就能照顧到前后。只要臨終神智清楚,這個人縱然不想往生,也不墮惡道。凡是墮惡道的,都是迷惑顛倒走的。六道裡,自己選擇,那有一個清楚的人選擇三惡道,沒有這個道理。選擇三惡道,都是糊裡糊塗撞上去的,都不是明白人。所以中國講,「好死」是五福之一。五福中,這一福報是最真實的,關係著來生的禍福,所以不要把福報在這一生中享盡,否則臨終時可不得了。這樣念佛也不一定能往生,因為無福即有障礙。

 

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

 

「富」是有財富,多財寶。財是命中所有的,命裡沒有,不可能發財。如果命裡沒有財,而你有方法發財,釋迦牟尼佛也會拜你為老師。因為他沒有辦法做到,你卻能做到,你就超越因果,把因果定律推翻、打破。世出世間法都不出因果定律,這事我們一定要知道,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自己定的。這一生多財,是因為過去多修財布施。這一生聰明智慧,是過去生中多修法布施。這些是這一生得的果報。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想知道前世做了些什麼,這一生所享受的果報即是;想知道來世果報怎樣,今生作了些什麼就是來生果報之因。

 

既然知道財富是命中所有,求它幹什麼!所以我常常勸初學同修讀《了凡四訓》,要認真的念三百遍。念了有什麼好處?知道因果報應,然后才能安分守己。否則,用種種不正當的心思手段得來的財富,佛法稱之為「不淨之財」,還是命裡有的,則一切造作是錯用了心,冤枉不冤枉。用清淨心,它自然也還會來,何必起那些惡念,造那些惡業。起惡念、造惡業,把別人的財騙到手,其實還是自己命裡有的,冤枉造了罪業。了凡先生知道自己的命運,所以他曉得自己一年有多少收入,求功名,得第幾名都是命裡注定的。他的心定了,再也不妄求了,到時候自然會來,才真正心安理得。

 

富有的人,錢財很多,禍福機會在你面前溜過,要把它抓住,再造善因,不要吝惜,不要保有;要施捨,愈施愈多,要學范蠡。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的大夫范蠡。中國古代供奉范蠡為財神,供他作財神很有道理,大富之人應以他為榜樣,要向他學習。他發了大財之后就散財,以他的財富救濟貧苦的人。財散掉之后,再從小生意、小買賣做起,做了幾年又發大財。他命裡有財,丟也丟不掉,真的散掉,財又來了,而且來的必定比前面還多。因為又種了善因,再加上利息,決定比以前來得多。范蠡很聰明,財來了,再散!歷史上記載他「三聚三散」。這是真正聰明,真正有智慧的人。

 

諸位要曉得,得財富是福報,用財是智慧。真正有智慧,財富用得非常恰當,成就無量功德,使財富生生世世都保持,不會享一世就完了,甚至於還有很多享不到一世。我們在社會上看到很多,年輕的時候發達,老年的時候衰了,錢財散失,貧病困苦。要知道布施,不要不肯施。要以清淨心,以平等心,修廣大的布施。布施有高度的智慧,錢財使用得非常恰當,即是福利一切眾生。當知此時錢財輪到我們分配,而不是自己可以擁有的,只在眼前溜過,現在有權支配它,就看自己怎麼分配。分配得恰當,有無量的功德。

 

現代社會,工商業普遍發達,物質缺乏的地方固然有。在已開發的國家、正在開發的地區,人民的物質生活都過得去。這些地區,我們真想做一點好事,修行布施,就布施佛法,以佛法為主,幫助他們清醒過來,破迷開悟,這個功德大。在歷史上,孔夫子一生修的是法布施,孔夫子沒有錢也沒有權勢。他在官場上雖然有認識的人,沒有什麼往來;官場這些人也不太理會他,不願意跟他打交道。他辦教育,修法布施。他的恩德,一直到今天,提起來,就是外國人都仰慕、都尊敬。中國人頭腦稍微清醒一點的,對夫子沒有不仰慕的。

 

印度釋迦牟尼佛一生跟孔夫子一樣,也是修法布施。釋迦牟尼佛雖然有地位,他捨棄了,財富也捨棄了,每天托缽,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兩位都從事於教育工作,修法布施的好榜樣。我們看到這兩人的例子,想到《華嚴經》上「廣修供養」,普賢菩薩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就很清楚。我們看到釋迦、孔子為我們作證明。沒有開發的地區,落后的地區,財、法兩種布施都要具足。財布施幫助他維持最低的生活,以免飢寒之苦;法布施幫助他覺悟,能改善他的生活環境。所以,布施是有高度智慧的。沒有智慧,修的布施,好像種植物一樣,找不到肥沃的土地,把它種在砂石裡,幾天就枯死。所以,要知道那是真實利益,對眾生有利益;那是相似的利益,好像對眾生有利,實際上將來是有害的。我們要把它看清楚,要認識清楚,要善於選擇。世間只有愚人,才吝嗇不肯布施。

 

『愛保貪重』。「愛」是愛惜;「保」是保護。保護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結果是『心勞身苦』。心裡牽掛很多,憂慮很多,得失心很重,操心啊!想盡方法保持財富,唯恐財富失掉。殊不知,縱然心勞身苦到極處,也未必能保得住。『如是至竟,無一隨者』。「至竟」就是一直心勞身苦到老死,還是一樣帶不去,真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一生造許多的罪業,罪業帶去了,除罪業之外,一樣也帶不走。『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所得的結果就是這樣。修善,帶走善業;造惡,帶走惡業。惡,將來感果就是禍害;善,將來結果就是福德。由此可知,「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禍福在那裡?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別人加給我們的,自作自受。『或在樂處』。「樂處」指人天善道。『或入苦毒』。「苦毒」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經文講到此,都是敘述人世間的真相。我們讀了之后,深深反省自己是不是如佛在此處所說的人,這才重要。如果自己是佛所講的這一類人,就從今天起痛改前非,把自己這些毛病習氣努力斷除。佛說,要放下!為什麼放下?放不下的原因,是我們對於事實真相沒有看破,不了解現在的生活狀況,不知道來生六道輪迴的實況。眼前明瞭,將來也明瞭,路應該怎麼走,應該怎麼做,自然就明白,心裡就有分寸。

 

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復取。

 

前面說出許多因素,就是很複雜的不正常的心思,影響身口的造業。當然善惡的範圍無量無邊,要是細說,說之不盡。這兒舉一個例子,『見善憎謗』。「善」包括善人、善事。見到別人,無論是德行上比自己好的,或者學術上比自己好的,地位比自己高的,財富比自己多的,都放不下,起了憎恨之心,及誹謗的行為。「憎謗」,一是心憎,一是誹謗,這就造業。『不思慕及』,不知道對別人的善好生起仰慕之心,效法之心。別人有好處,我們應當讚歎、學習。如果別人的善行、善心能利益社會,我們更應當盡心盡力幫助,成人之美,造福一方。別人的善行有多大,我們也跟著沾光,功德也一樣大。這是正確的,可是有些人這種善念生不起來,反而嫉妒、憎恨,因此造成大惡。

 

『常懷盜心』就是以不正當的手段,把別人的利益據為己有,這就是盜心,就是盜行。手段、方式說之不盡。「盜」不一定指偷盜,那是許多盜的方法之一而已。用任何的方式逼迫人,使人不得不對他效忠,不能不向他貢獻,全是盜取。雖然人家恭恭敬敬的,但不是心甘情願,是逼不得已的。我們現在社會所講的「賄賂」,送禮的人是甘心情願的嗎?不是,是逼不得已的,要求他幫助,不能不這樣做。這在佛法裡就是盜心、盜行,犯盜戒。不能說,我沒有要,是他自己送來的。他為何不送給別人!

 

凡是在世間以不正當手段,佔人家一點點小便宜都是盜;佔國家一點小便宜,也是盜。若是犯罪就更麻煩,結罪更重大。盜一個人的,將來還債只還一個人。欠錢的一定要還錢。明瞭三世因果,才曉得世界上沒有能佔人便宜的,也沒有吃虧的事。冤冤相報!生生世世互相酬償,報來報去,六道的真相就是如此。這是多麼悽慘,多麼悲痛的事。明瞭這是果報相續的幻象,這一生縱然吃虧上當,肯作還債想,積欠還清了;別人欠我的,我布施捨掉,也不要了。我們的心清淨,清淨心開智慧,這樣修行必定能證果。凡是修行還不能開悟,不能證果,都是有障礙,總名稱「業障」。

 

何謂業障?過去、現前所造的業,障礙清淨心,障礙智慧。障礙智慧,不能開悟;障礙清淨心,不能證果。因此,我們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寧可自己吃虧,不要佔人便宜,萬萬不可!說明世間因果,確實存在。世間貪而無厭的人,把別人的利益佔據為己有,自己來享受;享受完了,再取,再用方法謀取別人的。他是不是真的把別人的利益拿來自己享用?如果是真的,釋迦牟尼佛也要拜他為師。因為佛沒辦法,佛做不到,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若能把別人的利益據為己有,「因果律」不就推翻了嗎?要曉得,強奪別人的,還是自己命裡有的,這才是真冤枉。不奪別人的,自己也有那麼多。被人家損害的那個人,是他命裡沒有的,不被別人拿去,也會消耗掉,這才符合因果定律。事實真是如此,所以古人講,「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就是作小偷偷來的,還是命裡所有的;命裡沒有,偷也偷不到。不知道用正當的方法取得,用巧詐的方法謀取,皆是命裡有的。冤枉造業!

 

明瞭事實真相之后,我們才知道以什麼樣的心態處世,自求多福。不了解事實真相,往往胡作妄為,造下深重的罪業。

 

神明剋識。

 

「識」是破音字,念「志」。「識」就是記錄。「神明」是鬼神。凡人造作的罪業,天上、人間與幽冥界都有鬼神,把我們的起心動念、造作行為都已登記。「剋」是一定的意思。必定把它記載,列入檔案,這是一個講法。另外一個講法,神明就是「神識」,阿賴耶識裡落下種子。這個講法非常真實。世間有沒有這些神明?有天神、有鬼神。天神、鬼神不是人的主宰,他們主宰不了我們。正如這個世間,你犯了法,被審判過,這個案子就列入檔案;你不犯過,他不敢侵犯你,沒有權侵犯你。天地鬼神也是如此,你犯了過,他就如同警察,如司法機關一樣,把你登記起來;你不犯過,他不敢對你輕舉妄動。鬼神之能事也只是如此。

 

終入惡道。

 

造作極重惡業之人,果報必定墮三惡道。

 

自有三途。無量苦惱。

 

『自』是自然。三途從那裡來的?是自性因三毒自然變現出來的現象。自性以有惡業因緣,即變一真法界為三惡道,自己在裡面受罪。我們修善業,心念念是善,就「自有」三善道。三善道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就是六祖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道是自性變現的。「生」就是變現的意思。不但六道是自性變現的,聲聞、緣覺、菩薩、佛也是自性變現的。換句話說,存的是什麼心,處世、待人、接物是什麼樣的行止,就是造作,造作因緣,自性就變現出境界。境界隨心所變,唯識經論中講「唯識所變」,《楞嚴》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即自然,「眾生心」是造作,「應」即現象。果報自然應現出來。事實真相如此,知此,我們何必造惡業,自性隨惡因緣即變現三途境界現象。眾生一入其中,必定愈迷愈深,境界現象愈變愈惡。那一個受惡報的人甘心情願,明瞭自造罪業,自作自受,沒有話說。如果這麼想,罪報很快就受完,就有出頭的日子。不服氣的人,總自認為自己是個好人,做這麼多好事,我真被冤枉。愈以為冤枉,罪業愈重,業習愈深,苦報愈烈。經云:

 

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此是世尊感慨,總結此一大段盜惡的因緣苦報『痛不可言』。

 

其三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婬泆。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為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為。

 

第三大段是講婬惡,意思非常明顯,要細說的就是前面兩句。能覺悟這兩句的人很少。『世間人民』專講六道裡的人道。佛在人間講經說法,對象就是度人,而不是度其他眾生。『相因寄生』,用現代的話說,人不能離開社會單獨生存,不能離開人群獨立的生活。「相因」就是彼此互相依賴。所以,在這個社會上有各行各業,少一行都不行;少一行,我們的生活就不方便,就有困難。農夫種稻,我們才有米飯吃;紡織業織布,我們才有衣服穿。大家都種田,沒人學紡織,我們有得吃,就沒得穿。這才曉得社會上每一個行業,都是為了便利我們的生活,互相依賴,不能獨立生存。

 

迴向偈裡的「上報四重恩」,四重恩第四就是「眾生恩」。一切眾生於我都有恩,無論他是學什麼的,無論從事那一種行業,我們都要依賴他們,都不能缺少。所以,一切眾生於我們都有恩德。「四重恩」:

 

第一、父母之恩。身命得之於父母,父母有養育之恩,要報父母之恩。

 

第二、佛恩,即師恩。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的智慧,使我們能明達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老師教導的。沒有老師教導,我們怎能明瞭。

 

第三、國家之恩,古代即是皇帝之恩。一位好皇帝,保護國家人民,使人民安居樂業。現代已從君主發展到民主,民主就是政府。政府保護國土,照顧人民,才算盡到職責。老百姓依靠政府的保護,才能安居,才能發展自己的事業。

 

第四、眾生之恩。今天大家都會念迴向偈,可是不少人有口無心,念是念了,心裡有沒有報恩之念?如果沒有,念也是白念。怎樣念才相應?認真學佛修行,就相應。不認真修學,拿什麼報恩?相應是以修行的「功德」來報恩,真正有功夫,真正有德學。「德」是清淨心,是斷煩惱,開智慧。以戒定慧三學來講,「功德」二字意義就非常明顯。「持戒」是功;「禪定」是德,因戒生定。「修定」是功;「開智慧」是德。「開智慧」是功;「生活圓滿」是德。不開智慧,生活無法圓滿,日子過得很苦惱;智慧開了,生活就快樂。所以,修功而后就有德,以此功德迴向報恩。人生活在社會上,彼此互相依靠,決定不能獨立生活。彼此有深厚之恩情,當時時存有感恩之心,此即是真心流露。

 

『壽命幾何』。誰能知道自己的壽命?年歲大了,風燭殘年;年輕的也不能保證長命。要真的覺悟,臺灣許多寺院都有骨灰塔,到骨灰塔裡看看,年輕的人不少。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一定要提高警覺。趁此身尚健壯時,力行善事,積功累德可以延年益壽;如或迷惑顛倒,胡作妄為,是折損自己的壽命。造業的人不知道人生的真相;如果曉得真相,就會愛惜光陰,愛惜自己的精神。世間就這兩項寶貴,其他的都不重要。

 

今天下午有一位老居士來看我,他住在西班牙,學佛沒有多久。他問我修什麼好?我教他修清淨心。他說這很難,心怎麼可能清淨?我說修清淨心,要把妄念去掉,把妄想執著去掉。他說,這些去不掉,每天都想,每個月要多少收入才能生活;這不能不想,是現實問題。所以,我勸他念《了凡四訓》,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念明白了,就真的可以放下,不要想。不想,收支是那麼多;想它,還是那麼多。何必打妄想,何必想明天的事,了凡先生為什麼不想。世人不明真理,不明事實的真相,不明因果,所以他不能不想。若一切事理因果皆明白了,叫他想,他也不想。事實真相搞清楚,才能真正回心轉意,一心修善。因此,學佛首先就是把事實真相搞清楚,這就是「看破」;看破之后自然會「放下」,放下惡念,放下惡行,不再造惡。沒搞清楚,就看不破;看不破決定放不下,還繼續不斷造惡業,那裡會有好結果。這就是『不良之人』。「不良」就是不善。

 

『身心不正』的含義非常深廣,下面舉『常懷邪惡』為例。「邪惡」是指邪婬。『常念婬泆』,就是指邪婬。『煩滿胸中』,「煩滿」是指慾火,慾火在燒,『邪態外逸』。凡是邪婬,必然像佛在此講的『費損家財』,家庭怎麼會和睦,怎麼會美滿?家庭要興旺,父兄要作子弟的模範,作榜樣。兒女看到你這樣的行為,不要以為他年紀小不懂事,那是自欺欺人。他是沒有力量反抗你,心裡決定不服,不服就不孝。現在年輕,不覺得;老的時候,兒女不孝,到那個時候,現世報就現前,不要等來世。轉眼之間,自己衰老了,兒女又不孝。兒女想想你從前所作的行為,對你不會尊敬。

 

自己真正接受佛菩薩的教訓,心正、行正的利益之大,到年歲老了就曉得,兒孫賢孝,事事稱心。因為有好的榜樣在,鄰里鄉黨、親戚朋友都對你尊敬。德行不是一天樹立的,是幾十年樹立起來的,晚年就收穫果實。年輕放逸,如果不是短命,晚年必定受苦報。所以,不要以為社會上發財的人很多;要看他的行持,財富能保持多久。能保持到晚年嗎?靠不住。在這個社會上,國內、國外大家看得太多。有的中年衰敗了,有的五十、六十歲就衰敗了。好運走完了,想再起來,很不容易。三十、四十失敗的,也許還有機會再起來。五、六十衰敗的,精神、體力也都衰退,晚年的景象就看出來。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很多。作大官、顯赫的,在位時,不可一世;下臺時,沒人理他。特別是現在的社會,人都很現實,跟你往來是有利可圖,利害之交。你的地位失掉、退休了,對我沒好處,交情也就一刀兩斷,再不往來。人情之冷淡,比比皆是,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就不往來。不像古人講道義,不是利害之交;現在很少講道義了,多半是利害之交。

 

『所當求者,而不肯為』。當求的是道德,是學問。覺悟的人應當求的是斷煩惱,是超越三界,這是理當求的。世出世間法,應當求的,他不求;不應當求的,他天天求,這是顛倒。

 

又或交結聚會。

 

儒家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孔子說「觀友知其人」,要想了解一個人,看他交的是那些朋友,就知道他是那一類的人。「人以群分」,作惡的人,他的朋友都是作惡的。如果不是一類的,絕對不會聚集在一起。惡友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換作惡的經驗,作奸犯科,自然愈來愈嚴重。

 

興兵相伐。攻劫殺戮。強奪迫脅。歸給妻子。

 

在中國歷史上,昏君為了貪愛女色而亡國的例子很多,殷紂王、周幽王、夏桀都是。歷史上最近的,大家最清楚的吳三桂也是。吳三桂為什麼打開山海關引進清兵,就是為了陳圓圓,國家人民全不顧了。經文就是指這一類的事情。中國有,外國也不例外。外國歷史上,這種例子也很多。這種作惡極大,因迷惑貪愛,多少人犧牲生命財產,造這麼重的業,實在不應該。

 

極身作樂。眾共憎厭。患而苦之。

 

在位迷於權勢,只顧個人物欲的享受,不顧人民的死活,怎麼能得人心。等到人民厭惡、憎恨的時候,國怎會不亡!只要有一些豪傑起義,百姓就會附和,社會動亂不安,最后國破家亡,自他人民皆受苦難。

 

如是之惡。著於人鬼。神明記識。自入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這一大段的結文,與前段類似。所作的惡業,『著於人鬼』,后人把它寫在歷史上,這是著於人;鬼神也把它記在生死簿上。『神明記識』,阿賴耶識裡落下了種子。這個惡的種子,將來遇到惡緣,一定有報應,即是『自入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他造的罪業極重大,果報就非常慘。地獄罪報不曉得到什麼時候才受完;然后再變畜生來還債。要是受害的眾生多,這個債要到那一年那一劫才能還完。何況還債,他並非甘心情願,還是造業,這就是「輾轉其中,累劫難出」。

 

佛講這些話,慈悲到了極處。三惡道眾生確實是輾轉在三道裡輪迴,很難出離。如果不是佛菩薩大慈大悲,在惡道裡勸化,我們這些人想得人身,談何容易,沒有出頭的機會。畜生道有佛菩薩,餓鬼道也有佛菩薩,地獄道裡還是有佛菩薩在那裡教化眾生。惡道眾生能接受佛菩薩教誨的人太少,不相信的人太多。人間是善道,今天「正法」有幾個人能聽得進去,可知教化之難。佛教惡道眾生,不曉得比教我們難多少倍!我們很幸運,在惡道裡遇到佛菩薩說法,一點頭,一相信,就出離惡道。人生短短幾十年,如果不再遇到正法,趕快超越,一轉眼又回去三惡道。來生想再得人身,很不容易。

 

自己冷靜想想,我們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有沒有做到五戒十善。如果真正做到,來生能得人身;做不到,來生必定墮三惡道。佛門廣大是不錯,但是修學任何一個法門,想一生成就,確實很難。若不成就,難免墮入三惡道。一墮惡道,要到那一生那一世再出頭來作人?時間是以「劫」計算的,不是算年數的,是講多少劫、多少劫以后。所以,想想事實真相,才知道此事真正可怕,才知道佛的恩德之大。否則,講佛恩之大,沒人相信,無法體會。

 

能超越六道的,無量法門中,只有念佛往生一個法門。我想這部經講完之后,我再把《觀無量壽佛經》細說一遍,讓大家對事實真相更清楚,更理解。清楚了,自然就會用功,就能體會念佛往生才是這一生中唯一大事,才明瞭精神、光陰之可貴,不敢浪費,不敢空過。現在因為不知道,不明瞭,一天到晚糊裡糊塗過日子。《觀經》下三品往生說得很詳細,都是造作惡業的眾生,指的就是我們自己。經上講得清清楚楚,如果不往生,一定墮在三途,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這件事情多可怕!

 

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第四大段說妄語惡的業果。這幾句經文雖然好懂,我們的警覺心依然不夠。因為在處世待人時常犯,常常犯就是警覺心不夠。『兩舌』是挑撥是非,鬥亂兩頭,是要這兩個人不和,讓這兩個人鬥爭。小則使兩個人變成冤家對頭,這是你從中製造的,這個罪過很大;大則挑撥兩國交戰。所以,辦外交要謹慎,好的外交官顧全兩國人民的福祉,化解情結。用心不善的,只顧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換句話說,很容易產生外交上的磨擦,嚴重的磨擦就會引起戰爭,罪過極大。『惡口』是說話粗魯,很難聽,易與人結冤仇。『妄言』是騙人,自欺欺人。『綺語』是花言巧語,損人利己。《地藏經》上講,造這種罪業,死了以后墮入拔舌地獄。這是「口業」之惡。

 

憎嫉善人。

 

對於好人好事,他看了難過、嫉妒、憎恨,想方法破壞,想方法障礙。

 

敗壞賢明。

 

有德行有學問,有修有證之聖賢人,居此一方,自能移風易俗化導一方,為地方國家之寶。不能親近護持,反加障礙、破壞,是五逆重罪之一,死墮阿鼻地獄,報得累劫愚癡,痛不可言。

 

不孝父母。輕慢師長。

 

為人子弟,孝親尊師,尊崇道德,決不會造惡業。凡是造惡業的眾生,心裡決定沒有「孝敬」。由此亦能深深體會佛陀的教學,教的就是「孝敬」。孝敬擴充到圓滿,就成佛。由此可知,「孝敬」才是世出世間聖賢之大道。聖賢功夫從這裡開始,還在這裡圓滿。所以,佛在大經上講,初發心便成正覺。就孝敬之道,方能體會佛講這句話的意義。初發心,即是圓滿;到成佛,依舊是圓滿的。初發心的時候,心圓滿;成佛的時候,心行都圓滿。此乃聖賢大總持法門。不孝父母,不敬師長,自然是犯五逆重罪。

 

朋友無信。難得誠實。

 

我們自己要好好的想想以上四句經義,要多念幾遍。若犯了其中任何一條,四句就全都犯了;果報就在三惡道,來生人天沒分。學佛當然沒成就,因為這種惡業障礙清淨心。心不清淨,念佛就不能得一心;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功夫成片得不到,這一生就決定不能往生,與西方極樂世界只結個善緣而已,不曉得到那一生那一世再遇到善緣。遇到善緣,還是要把惡業斷掉,才有機會往生。

 

根據佛在大乘經論講的這些事實,我們每一位同修在過去生中,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都在念佛、修行,與淨土緣深。若不深,每一次講經,你不一定喜歡來聽;喜歡聽經,平常肯念佛,即表示與淨土緣深。既然緣深,為什麼沒能往生?因為這四種惡業沒有洗刷乾淨,被它障礙。由此可知,我們在這一生中,若不能斷惡修善積累功德,還與過去生一樣,還是去不成,依舊搞六道輪迴。既然六道輪迴,就決定免不了三惡道,而且在三惡道的時間就很長,在人間的時間決定短。

 

人間壽命短,惡道壽命長。佛說人間一個月是餓鬼道的一天,我們人間過一年,餓鬼道才只十二天。鬼的壽命有多長?假設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鬼的壽命差不多皆是千歲。地獄道就更可怕!李老師編的《佛學概要十四講》說,地獄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多年。中國號稱五千年歷史,在地獄才二天。地獄的壽命多長?短命的萬歲,長命的是萬萬歲,實在可怕。佛在一切經典裡講地獄,總是講得很詳細,用意就是勸告我們去不得。為什麼還要造業,偏偏要去,這怎麼得了!畜生愚癡,也很難脫離畜生道。這是說明三惡道真正可怕。

 

不是對於事實真相徹底搞清楚的,警覺心提不起來,起心動念還是被妄想、習氣所主宰,就是經典裡常講的「可憐愍者」。真可憐!「可憐」不是指世間孤苦伶仃的人,是指世間不知道事實真相,起心動念都在造惡業的那些人,真正是可憐者。明白這個道理,真正要回頭,從那裡回頭?就從佛的教誨回頭,決定不造口業,認真修持五戒十善。這是佛法修學的最低標準,五戒十善只得人身。來生要得人身,認真的修五戒十善,絕對不嫉妒人,絕不破壞別人的好事。「好事」是指對社會有意義,對大眾有好處的事。不但不破壞,還要盡心盡力幫助,希望它成就,希望它更圓滿。我們盡一分心力,就是隨喜功德。要孝順父母,尊師重道,與人往來要有信用,存心要真誠。這就是「修行」,把以往所有的惡習氣修正過來,這個人就得救。

 

如果這個人回頭,而不知道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至少來生可得人身。得人身之后,能不能保證不迷惑?很難。難在那裡?第一、自己有惡習氣,心裡有煩惱。第二、外面有惡友,有惡緣。惡友挑唆你,惡的環境引人起惡念,讓人造惡業。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都不好,所以要想保住清白,決不是一樁容易的事。

 

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于人。

 

愚昧無知者,誤認為自己很能幹,認為自己很了不起,貢高我慢,狂妄到了極處。

 

「侵」是侵犯。此處講的「道」就是詐術,欺騙人,偽善欺詐。現代社會,無論在國內、國外,不難看見這些事、這些人。我們應當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這一類的人。

 

欲人畏敬。不自慚懼。

 

此言作威作福者,不自慚懼。「欲」是希望。希望別人對他恭敬,希望別人怕他,所作所為都在此處下功夫,不知道慚愧。「慚」是良心的責備;「愧」是輿論的制裁。自己造作惡業,沒有良心的責備,即世人常講的「天良喪盡」。這樣的人在佛法裡稱為「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是沒有善根之義,佛來也度不了。因為他自以為是,自以為聰明,認為佛也不如他,菩薩更不用說。不接受教化,必墮三途。輿論制裁,他置之不理,根本就無所謂,還是我行我素。這就是「一闡提」的詮釋。

 

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

 

這種人無惡不作,在社會上也可能是大富大貴。為什麼沒有報應,為什麼不折損他的壽命?其實是真的折損,他本來可以活到一百歲,現在七十歲死了,已經折損三十年。這種富貴是他前生修積得多,雖然浪費,浪費得很快,因為前世修的福多,前世修善積福;這一生縱然作大惡,尚未享盡,雖經消損,餘福尚多。如果前生修積福少,造大惡者,報應立刻就現前,因為福報享盡了。惡報立刻現前。

 

今世為惡。福德盡滅。

 

此即現前的果報。雖然過去世積德修福,但是這一生迷惑顛倒作惡太多,他的福德逐漸都消耗盡。看他過去生中積的善德多少,積得多,還要好多年才能消耗得盡;積得少,很快就耗盡。

 

壽命終盡。諸惡繞歸。

 

福善之報消耗盡時,冤家債主都來了,這個時候,討命的討命,討債的討債。這種現象,如果稍微留意,不難發現。特別是在醫院裡,看那些病重垂危的人,聽聽他的說話,他說看到某某人來了,某某人來了……,所說的皆是已經過世的人。他看到很多鬼魂來了,這些鬼魂是真的還是假的?確是真的。是不是他的親人?不是的。《地藏經》上說得很清楚,這是冤家債主變成他的家親眷屬來誘惑他。如果現的是本人的面貌,他看到,決不會跟著冤家債主走。所以,這些冤家帶上一副假面具來騙他,他很容易就跟他們走了;走了之后,面孔一轉變,就跟他討債,就要報復。家親眷屬不會再見面,經上講得很清楚,死了以后各奔前程,各人造的業不同,縱然再見面,也不認識。再見面,已經改頭換面,怎麼會認識,何況還有隔陰之迷。這是冤親債主來報復,「諸惡繞歸」,后悔莫及。

 

又其名籍。記在神明。

 

此二句與前面的意思一樣。阿賴耶識裡落下惡的種子,天地鬼神沒有不知道的。《太上感應篇》講得很好,「舉頭三尺有神明」,不要以為自己起心動念沒有人知道,天地鬼神確實都看到。天地鬼神的神通還小,你看《無量壽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往生的人皆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沒有一個不看見。你騙誰?騙愚癡的眾生可以,騙諸佛菩薩,就大錯了!正是自欺欺人。所以,這一部經若真正能體會,真正能明瞭,則起心動念自然正大光明。我們可以跟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佛菩薩相比,你心清淨,我也不輸你,這樣的人才能往生。如果相差懸殊太大,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古德常說「喊破喉嚨也枉然」。因為心裡還有惡念,身口還造惡業,所以念佛不能往生。

 

殃咎牽引。

 

「殃」是災殃;「咎」是罪過。自己造作的罪業在引導自己,這就是「業力」。業力引導趨向惡道。

 

無從捨離。

 

六道凡夫是惡業牽引著。念佛的人是願力在引導著。有願力,業力一定伏住。不可能業力與願力同時起來,沒有這個道理。比如明與暗,房間裡不可能一半明,一半暗。有明就沒有暗,有暗就沒有明,這是一定的道理。願力是光明的;業力是黑暗的。所以,佛教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深切的願力,就可以把業力伏住。願力起作用,才能往生,否則還是惡業在前引導,就有下列這些果報:

 

但得前行。入于火鑊。

 

「火鑊」就是油鼎。地獄裡的刑具,詳見《地藏經》。

 

身心摧碎。神形苦極。

 

「神」是神識。中國俗稱為「靈魂」。「形」是形狀。餓鬼道有餓鬼道的形狀;地獄道也有地獄道的形狀。雖然是「化身」,還是有個身形。他的身形是什麼樣子?我們每天晚上睡覺作夢,夢中的身形就是化身,不是胎生,也不是卵生,是化生。所以,在地獄道的身形,就跟作夢一樣。作夢的身在夢中,要是有人打你,有人傷害你,你害怕不害怕,恐怖不恐怖,痛苦不痛苦?同樣有感受。此是說作不善業,死墮火鑊大地獄中,受報之時,『身心摧碎,神形苦極』。地獄裡的身形感受就像夢中一樣,因為地獄眾生是化身。餓鬼道則胎、卵、濕、化四生都有。

 

當斯之時。悔復何及。

 

墮入地獄受極苦果報,此時后悔莫及,所以現前就要覺悟。要是等到果報現前的時候才覺悟,就來不及!如果不得往生,必墮地獄的這一類眾生,趁現在果報還沒有成熟,此時覺悟回頭還來得及。有這麼殊勝的因緣,遇到念佛往生的法門,縱然造極惡的罪業,只要一念回頭還有救,不回頭就沒有辦法。可貴的是真正的悔過回頭。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

 

第五段經文依前面例子來看,前面講殺、盜、淫、妄四種惡,第五自然是飲酒惡。這是依五戒的講法,但是經文很明顯的說出「意三惡」,就是貪、瞋、癡。合起來看,這一品經圓滿包括「五戒十善」,也是《觀經》三福裡第一福的具體開示。因此我們特別要注意,「修行」要從那裡下手?如果依照本經,真正修行就在此處著手。「行」是眾生的生活行為。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是修行。行為的邪正、是非標準在那裡?這一品經就是最好的標準。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看到經文字字句句所說的,都是自己的真實弊病;句句開示,都與我們有切身的關係。這一小段是講業因。『世間人民』,就是指我們眼前這個時代,作惡到了極處。這個現象普遍存在,也許就是我們自己本身。

 

『徙倚懈怠』。「徙倚」義為不定。不但心不定,身也不定。心裡有憂慮,尤其是生在亂世,無所適從,身心不定。選擇一個居住的地方,這裡不安全,移民到別的地方去,那個地方是不是安全,全世界到底那個地方是安全的?這句話,今天讀起來,格外令人感慨。身心不安,憂慮懷疑,當然就障礙精進。精進的反面是「懈怠」。有些人很用功,很努力,學的法門很多,依照此經的標準來看,還是算懈怠。因為他功夫不得力,盲修瞎練。這不是精進,是亂進、雜進。一亂一雜,就是懈怠。須知佛所說的無量法門,是度無量不同根性的眾生。所以,每個法門都好,門門都第一,門門都殊勝,但是修學的人一定要「一門深入」。若同時學幾個法門,決定有障礙。眼前許多例子可以證明,我們要時刻記在心裡。

 

民國以來,在大陸、在臺灣、在南洋,多少人就是依一句佛號成就的,往生預知時至。有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的、不生病的,這都是最好的證明。一句佛號就能成功,憑《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臨命終時,有兩種情況,一是臨終的時候才遇到佛法。新加坡有一老居士生病,他一生沒有遇到佛法,臨終前三天有人勸他念佛號,他居然就肯念。念到第三天,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三年前,在美國華府我們看到周廣大居士臨終前三天念佛往生,沒想到在新加坡又遇到一位念佛三天往生。一生沒有遇到過佛法,於臨終前才遇到,證明經典上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還有一位老太太,沒有生病,預知時至往生的。她是晚年才遇到佛法,難得她肯老實念佛,念了半年之后,她預知時至往生。這都是最近在新加坡的事。我們聽到倓虛老法師講諦閑法師的徒弟,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三年,站著往生。死了以后還站三天,等他師父替他辦后事。這是自古以來沒見過的。我們知道有站著往生的,但是往生之后還站了三天,沒聽說過。這些人表演的是真的,我們看了之后,再要不覺悟,就沒法子。

 

一念十念往生,一種說法是臨終十念;另一種說法就是平時早晚十念,即是「定課」。這是最簡單的早晚課,而且也是最得力的早晚課。有人早課做一兩個小時,他雖然只是十念,十念的功夫,決不亞於一兩個小時。如果十念真誠清淨,十念中一個妄念都沒有,就很有受用;若念兩個鐘點,夾雜妄念,反而不如他。雖然十念少,心地清淨,一心只記掛西方世界,唯一的願望就是想見阿彌陀佛。由此可知,念佛法門確實是心法,不是口法。口裡念,心裡沒有佛,還打妄想,還分別執著,這樣念佛就不相應。「心淨則國土淨」,要以清淨心念佛,念到清淨心現前,就決定往生。

 

若於世間一切法有牽掛、有疑慮,心就不清淨;於佛法有分別、有執著,心還是不清淨。這是真正的障礙。自古以來,弘經的法師,乃至於祖師大德都不例外。如果清淨心現前,即教下講的「大開圓解」,宗門講的「大澈大悟,明心見性」,淨宗講的「理一心不亂」。到這個境界,所有世出世間一切的分別、執著、疑慮,都沒有了。六祖惠能大師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到這個境界,一切法門就是一個法門。那「一個」法門?「任一」而非獨一,故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一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門。若說這「一門」大概是念佛法門,或是參禪的法門,參禪與念佛就是二,不是一。無量無邊法門,隨便拈一個法門,就是一切法門,還有什麼分別執著。這些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不生病的,站著走、坐著走的,到底是什麼境界?他們還有沒有分別執著?對於一切法還有沒有見解?這些都沒有了。如果有,就不可能有這些瑞相。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瞧不起這些老公公、老太太,往往他們修持的功夫比我們得力,比我們殊勝。他們契入一心境界,我們入不了這個境界,原因在那裡?他什麼都不管,都放下,他的心清淨。弘法利生的人還不如他們。

 

弘法利生是什麼?天天要讀經典,天天要接觸大眾,天天有許多拉雜問題來問你,要為大眾排解,你的心不如老實念佛的人清淨。這麼說,倒不如把弘法的事放下不做,我們念佛去,好不好?好是好,但是自私自利,對不起佛菩薩,完全為了自己,沒有為眾生,依舊落在一邊,不契中道。老阿公、老阿婆自己念,能成功,他也沒度眾生,這是「緣分」。他沒有這個緣分,先成就自己。你有緣分,就得照顧別人;不照顧別人,學老阿公、阿婆是自私自利。因此,一切時、一切處,無論從事那一種行業(弘法利生也是一種行業),要兩面都顧到。對自己,要保持心地清淨;對大眾,要慈悲平等,廣利眾生。這樣做就對了,弘法不妨礙自己的清淨心。菩薩修行與一般人修行不一樣,是在極不清淨的境界中,修練自己的清淨心。如果心為境轉,隨波逐流,就錯了。

 

現前這個時代,無論自行化他,這一部《無量壽經》很夠用。真正功夫得力,再涉獵其他的經論也不妨礙,對自己有好處,沒有害處。如果涉獵得多,自己分別執著,就錯了。所以,一定要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才可以涉獵其他法門,那時有利無害。如果還有分別執著,廣學多聞恐有害無益。

 

『不肯作善』,就是「不務正業」,特別在現前這個時代。現代人很可悲,什麼是「邪」,什麼是「正」,搞不清楚,往往把邪當正,把正法當邪法,這個問題嚴重。古時對於辨別邪正有一個標準,世法裡,「儒家」是標準,以孔孟的教學,作為我們分辨邪正是非善惡的標準。以后佛法流傳到中國,又以「大乘佛法」作為標準。佛法與儒家的標準恰好是相同的,沒有抵觸。儒、佛相輔相成,在中國教化將近二千年。過去有這樣好的標準,現在儒也不要,佛也不要,標準就沒有了。縱然展開佛經,往往還把經典的意思錯解。

 

「正業」是八正道之一,以儒家解釋就是「五倫十義」。五倫是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說明人與人的關係,我們在什麼身分,應盡什麼義務,就是正業。夫子在《論語》裡說得好,「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道生」就是倫常道義。道義建立在日常生活裡,「本立」就是五倫;「道生」即是十義。在家庭是什麼身分,在社會是什麼職位,能盡職盡分,就是正業。佛弟子,尤其是出家的佛弟子,正業就是弘護正法。「弘護」都是雙關語,對自己、對別人、對眾生,要護持自己,要護持佛法,要護持一切眾生。弘法不盡然靠言語,「言語弘法」只是方法手段的一種,應知三業悉盡弘護之道。

 

極樂寺往生的修無師,一生沒有講經說法,最后往生示現瑞相,多少人讚歎,多少人感動,多少人從見聞裡生起信心,這就是弘法。諦閑老法師那個學生,往生站了三天之后,老和尚才替他辦后事。這個人不認識字,也沒有講經說法。他有沒有弘法?他的行持就是弘法。他現身說法,這是臨終的一招。沒走之前,所有一切的行誼都是弘法,作樣子給別人看;別人看到他這個樣子,照這個樣子學習,就行了,不必用口。諦老的弟子往生之后,給我們很大的教訓,原來念佛這麼容易,「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作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能把這一點學會,就比讀《大藏經》的效果還殊勝,利益還要大。讀《大藏經》未必能往生,你用他這個方法,果真有效。讀《大藏經》,也許裡面還有很多字不認識,沒有那麼高的程度。學諦老法師這位學生的樣子,不認識字也可以,什麼都不會也可以,都能成就,這是「善」。如果自己還有緣分,還有力量,要幫助別人學佛,這是我們的責任。

 

現在這個時代,親眼所見,親耳所聽,才真正相信《楞嚴經》中文殊菩薩所說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許多同修跟我說,經典雖然印得很多,倒不如錄音帶。看經的人少,聽錄音帶的人多,所以錄音帶在大陸上流通非常廣泛,幾乎流通全國。前天晚上我在上海旅館,差不多是夜晚十點鐘,來了五十多個人,還有幾個人到十二點鐘才離開。他們從那裡來的?有從新疆來的,從寧夏、山東、上海來的。過去我在廣州講經的時候,有從東北、雲南、湖南、廈門,許多地方來的。這些人都來聽經。所以,我們有力量幫助他們,採取的方法是印送經書。在內地印送,節省不少運費。雖然不夠精美,但是價格便宜。《無量壽經》要普遍的流通,大陸十二億人,我們送去的經書太少,差得太遠。大陸同胞渴望佛法,我們有力量要幫助他們,這是「作善」,真正的行善。

 

『治身修業』,這是連著上一句,不肯「作善」,不肯「治身」,不肯「修業」。「治身」就是修身。佛門講「修行」,是指行為,身體的造作,用什麼來對治?用戒律。不肯治身,簡單講,就是不肯守法。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大家都要享受特權,不肯守規矩,這就錯了。「修業」是什麼?業有兩種,一是學業;一是事業。年輕時在學校讀書是學業,要把所學的功課修好。離開學校,踏進社會,無論從事那一種行業,一定要認真,盡心盡力把事業做好。所以,這一句是講三樁事。我們對這三樁事都不肯認真,佛門弟子,比較好一點,但是有沒有盡心盡力的做自行化他的事業。讀這些經文,想想自己是不是認真做好這三樁事。

 

身為子弟的人,若不肯聽,不肯接受『父母教誨』。不但違背父母的教訓,還要反叛,這就『譬如怨家』。佛在經論中講得很清楚,父子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現前社會裡報恩的子女少,為什麼少?想想我們這一生曾經對幾個人真正施恩惠。若不種因,那來的果報,常常布施恩惠於人,報恩的子孫就多。對人沒有恩惠可言,念念都是自私自利,那來報恩的,都是來報怨的,來討債的。費了多少心血培養他,期望他,到最后令你失望,亦即『負恩違義,無有報償』。

 

前面這一句『違戾反逆,譬如怨家』,是過去的因果,報怨的、討債的兒女來了。后面這兩句『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是現在又造惡業,來生的果報就更差。來生不如今生,因果循環。佛教導我們,就在這些地方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要曉得,父母養育我們,費了不少苦心,費了不少精神。過去生是過去生,這一生真正是有恩德。能想到這一生的恩德,應該要照顧父母,孝順父母,這樣才對。如果把這一樁事忘了,將來自己的子孫多半是報怨的、是來討債的。想起這些事就覺得可怕,就感到恐怖。要想不再受惡報,唯一的方法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須從這裡修起。

 

說到父母的教誨,古代的父母對於兒女的期望與現代人不同。古人期望兒女有德行、有學問,能為社會造福,光耀門楣。縱然為官,作父母的仍是千叮嚀、萬叮嚀,要廉潔不要貪財,要公正不要冤枉人,真是積德。現在有少數作父母的人不是這樣的想法,教導兒女賺錢第一,利己損人不要緊。這種教誨那能接受?所以要知道父母的教誨是善,還是不善。善的應當接受,不善的也不要得罪父母,陽奉陰違就可以。表面上順從,實際上決定不做,這樣就好。所以,菩薩決定是有智慧。

 

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意念身口。曾無一善。

 

「貪」的行為,現代社會普遍存在。不論在中國、外國,只有程度上的差別。不但是一般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甚至佛門的出家人也有。佛弟子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是愚癡。心裡一定要明白,才曉得應該怎樣做,才不違背佛的教誨。『放恣』就是放逸。『遊散』,「散」是散慢,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六度中的「禪定」度散亂。放恣、遊散,心定即無此病。三學的中心就是定。若有放恣、遊散,念佛不但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也得不到。這是障礙,也就是業障。「放恣」、「遊散」也是世人講的好吃懶做。

 

『耽酒,嗜美』,「美」是美食,不指別的,這是飲食上的貪圖。放恣、遊散是生活上貪圖享受。『魯扈,抵突』。「魯」是魯莽;「扈」是跋扈;「抵突」就是不能隨順。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種人決定做不到;稍微不合自己意思的,就生瞋恚心,對人、對事就有衝突。『不識人情』。「識」是認識。這句話是指學問,不識人情就是沒有學問。學問是通達人情世故,包括道德、風俗習慣、典章制度。他不了解,當然就不願意遵守,認為這些是約束人的,帶給人很多不方便。為所欲為,這還得了!

 

『無義無禮』。「無禮」是不守法;「無義」是不講道理。不講理,不守法,而且『不可諫曉』,就是不聽勸告。這樣的人,佛都沒法子教。佛經裡稱為「一闡提」,沒有善根。這些人在現前社會確實存在,仔細觀察,隨時隨處都見得到。可是我們真正念佛人遇到這些事,要常常反省自己有沒有犯過。社會是一面鏡子,有善有惡。見到善,想想自己有沒有?若沒有,趕快向他學習。見到惡,想想自己有沒有?如果有,立刻改過自新。所以,這個大社會的善人、惡人,對修行人而言,都是善知識,都是善友,儒家也這麼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就是一個惡人,一個善人,一個自己。善人、惡人都是老師,我們在他身上都能學到很多教訓。

 

『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這是說他自私自利,不顧家人。家人今天有沒有飯吃,有沒有衣服穿,他都不憂慮。『不惟父母之恩』。「惟」是思惟。他從來沒有想到父母對他有恩德。『不存師友之義』。「存」是存念、存心。心裡也沒有師友之道義,確實是經上講的「一闡提」。『意念身口』,身口意三業『曾無一善』。這樣的人,如果臨終遇不到善知識勸他念佛往生,必定墮地獄。

 

我們今天學佛,不僅是自己成就,還要勸化眾生。勸化眾生單靠口說是不夠的,要認真去做。我們認真做,對自己來講,是本分,應該的;對社會而言,是為別人作好樣子。對父母要孝順,要勸告父母念佛求生淨土,要幫助他們,把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告訴父母,把許多往生的例子告訴父母。父母年紀都大了,跟年輕人的想法不一樣,他會想:我將來死了怎麼辦?年輕人沒想到這個問題。大概七十歲以后,這個問題是老人心中最重要的一樁大事。他們常常想:我年老了,要怎樣走法;走了以后到那裡去?這是他們非常關心的問題,尤其年老體力衰,體弱多病,種種不方便。你可以勸他,念佛的人身體健康不生病。這是他最愛聽的,最喜歡聽到的。老年人第一福報就是健康;財富沒有用處,有財富不健康,仍是苦不堪言。如何得到健康的身體?念佛,心清淨,身就清淨,就能得到健康長壽。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想,跟他講講現代國內外這些念佛往生的故事;不必聽講經,他不耐煩。講這些故事給他聽,他能明白,接受了,也照這樣學,就成功了。這是真正報父母之恩。

 

對老師,要跟對父母一樣,念念不忘教誨之恩,做給社會大眾看。這是給在學校教書的老師莫大的鼓勵—學生不忘本,學生還常常念著老師。這就是教育。特別是曾經教導過我的老師,像我這個年齡,好多老師都過世了。周邦道老居士是我過去的校長,他寫的幾個字,我把它放大,作了一副對聯。現在大陸還有一位老師,八十多歲,是我初中的級任老師(現在稱導師)。這位老師最接近我們,因為我們的生活行為他都管教。我知道了他的住所,前年到南京特別去看他。他在醫院裡,眼睛有白內障,動手術。我看到他,他看不到我,剛動手術,兩眼都矇著。我不能忘記老師,我們雖然在國外,不能常常去看他,逢年過節,我們也要送點小禮物,送點供養,否則我們佛法就白學了。所以,父母之恩、老師之德,須念念不忘。

 

我從美國回來之后跟大家講《地藏經》,提醒同學們,特別強調「孝敬」。整個佛法的教育,無非「孝敬」二字的發揚光大,達到究竟圓滿而已。所以,佛教始從「孝親」做起,到最后圓滿還是「孝親」。前面講的是貪之惡,正是中國人所講的「利令智昏」,只求滿足個人的利益欲望,智慧喪失殆盡。

 

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

 

這兩句就是一小段,說的是「愚癡」。世出世間最圓滿的教育,就是佛陀教育。他不相信,不能接受,是真正的愚癡。『不信生死善惡』就是不信因果輪迴的事實。六道十界是世間事實真相,誰都無法逃避。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最有效果的方法,最圓滿究竟的方法,就是教人念佛求生淨土。因為這個方法,只怕不相信,不接受;如果相信,接受,決定生效,決定成功。其他法門,雖然理論方法非常圓滿,但修學起來,不一定這一生能成功,不能保證。念佛往生是可以保證的。『不信諸佛經法』特別是指這部經,不相信這部經所講的理論方法,實在太可惜!你要是真正能相信,依教奉行,就恭喜你,這一生永脫輪迴,作佛、作菩薩,身分換了,不是凡夫。這是值得慶幸的一樁大事。

 

要知道生死輪迴是極恐怖的事,確實有因果報應,確實有六道輪迴,確實有地獄、餓鬼。千真萬確的事實,非常可怕!我們想想自己這一生所想的、所做的,在六道裡與那一道相應?這件事不要問別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導大師在《觀經》裡講,「我們都是作惡的眾生,如果不能往生,是決定墮三途」。我們實在是屬於這一類人,一點都不假。不要說大善,小善我們都沒做到。小善之人是獨善其身,自己不造罪業。一般講,戒律謹嚴是小善的眾生;大善的眾生,念念利益一切眾生。雖是眾生,不是菩薩,可是他慈悲心大,會替別人著想,不專為自己。大善、小善眾生不往生的話,來生依舊在六道。求生淨土,對我們來講,比大善、小善更迫切需要,因為他不往生還沒關係,來生還在人天道;我們不往生,就墮地獄、餓鬼道。所以,我們念佛要比他更認真。

 

諸位同修看看《觀經》三輩九品,就知道非念佛不可,非往生不可。去得成,去不成?決定去得成。如果去不成,佛就打妄語。佛那有妄語,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修行,那有不成功的。古德說「萬修萬人去」,永明延壽、善導大師都是這樣說的,決定不假。所以,自己對念佛法門要充滿信心,絲毫懷疑都沒有,決定往生。經典這些教訓,我們讀了之后要常常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而今而后,曉得在這一生中應該做些什麼事;我們這一生的生活就有意義,就非常充實,不會感覺空虛。

 

我們見到社會上有一些年老退休的人,生活很無聊。有工作的時候,生活覺得滿充實,還有點意義;一旦沒有工作,就有失落感,產生不好的念頭。什麼念頭?「坐吃等死」。這多消極,多悲觀!每日在想「坐吃等死」,就死得很快。因為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他沒有工作,想著等死,天天想死,死就很快來臨。這是一種非常不健康的心態,影響生理的健康。學佛的人知道,從今以后,縱然退休,生活會更美滿,更充實。因為從前有工作的時候很夾雜;如今世間事務離開了,功行成熟,不夾雜、不間斷,完全做自己心裡想做的事。在社會上,有許多事不想做也不行,不是自己心裡願意做的,所以做得不開心。退休之后,所做的工作是心裡樂意做的,期望做的,這樣生活就很美滿、很充實。所以,這兩個「不信」,一是不信聖人的教誨;一是不信因果輪迴。這是「愚癡」,是極重的障礙。

 

欲害真人。鬥亂僧眾。愚痴蒙昧。自為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

 

這一節經文,李老師說是「魔眷屬」。其人內懷三毒邪見,外遇惡友為緣,廣造諸惡,可憐可憫。他們不知道事實真相,不知道邪正是非,不知道利害得失,便胡作妄為。這是貪毒。「貪」是永無止境,永無厭足。永遠不能滿足自己物質、精神生活的貪求,於是瞋恚心就從這裡生起。我們看到今天世界上許多地方,社會動盪不安,就是這個現象。

 

佛在此舉末世僧團為例,教誡眾生。『欲害真人,鬥亂僧眾』。他們自己不能依教修行,也看不順眼真正修行、修善的人,因為與他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恰恰相反。如果這位善人再得到社會大眾的讚歎,他心裡就更難過,嫉妒、怨恨都生起來,就起惡念要害人,要破壞僧眾。「僧眾」,狹義的是佛門的六和僧團,廣義就是社會一切善良的團體。惡人是容納不下他們的。所以,此處也有兩重雙關的意思。佛家講的「僧眾」、「僧團」,不限於出家人;任何團體只要遵修六和敬,皆稱「僧團」。因為「僧」是梵語「僧伽」翻譯過來的,它的本義是「和合眾」。和合眾不一定指出家人,出家人當然要和合;不出家,世間一般團體要是和合,也是和合眾,所以這個意思非常廣泛。一家人,妻子兒女、父母兄弟姊妹真正團結和睦,這個家庭就是和合眾。社會上的公司行號,從老闆到員工,一心一德,相敬相愛,互助合作,也是和合眾。大至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皆是和合團體。這些為非作歹的人破壞僧團,破壞團體,不願意受團體的約束,甚至於享受特權,這都是破壞團體,破壞公共秩序的惡行。這一句經文可以用這句話來解釋:破壞公共秩序,破壞社會賢能的不良分子。

 

『愚痴蒙昧,自為智慧』。這些不良之人,為什麼造這樣的罪業?這個罪業造得大,不是小罪,這是決定墮地獄之罪。害一個人罪小。一個善人影響一方,所謂「人天眼目」。你害他一個人,不是只跟這一個人結怨,而是令這一個地方的人民得不到善良的教化,這個罪業就重!你破壞公共秩序,使許多人身心不能安寧,這個罪也重。所以,一個頭腦清楚的人決定不敢做這件事。佛常常教誡我們,對於任何一個眾生都不敢存傷害之心,何況那麼多的眾生,怎麼敢造這種罪業。這正是佛家常講的「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見到果報現前的時候才害怕;此時害怕也無法避免惡報。造了因,必定受果報。菩薩知道,因必定有后果,所以起心動念都小心謹慎,不傷害人,更不會傷害團體,所得的果報清淨、圓滿。因此,萬萬不可以為這樣做是自己有智慧,還以為自己做得很對,別人不敢做,自己敢做。那就錯了,此乃是非黑白顛倒,愚癡暗昧,可憐愍者。

 

『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這是很深的學問,一切眾生,生從那裡來,死往那裡去。世間許多宗教家、哲學家、科學家都還在探索、追究。就近而論,父母所生,生死事大,死了以后又歸六道輪迴。能想到這些問題,自然起心動念就會收歛,就會約束自己。了解今世、來生距離很近,才會產生高度的警覺,自然會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因為知道有來生來世,這是一個覺悟的人。迷人不知事實真相,不識生死事大。『不仁不順』。「仁」是仁慈;「不仁」是沒有仁慈之心。「不順」是不順人情,不順法度;而且還有妄念,『希望長生』。能得到嗎?決定得不到。「長生」是積善的果報,不是作惡所能得到。一個人作惡而長壽,乃是前生積了大善,雖然作惡,折福未盡,尚有餘壽。決不是作惡的人都長壽,作善的人都短命。世間很多人有這種錯誤的見解,這是不順理的。

 

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

 

這一段說明「貪、瞋、癡」三毒決定連帶生起,不會單一存在,有一就有三。『慈心教誨』。世間如果不是對你非常關心之人,決定不會說你的過失。說過失往往會得罪人,誰願意幹這種傻事。最關心自己的人是父母師長,他們苦心的勸告,作惡之人聽了也不相信。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無論中國、外國常常見到。因此,能體會佛說這部經的宗旨,特別是這一品說的,幾乎全是現前社會的狀況。三十五品所講的「濁世惡苦」,在古代這種現象稀少,沒有現在這樣普遍。

 

『苦口與語』是講誠實話。包括一般知心的朋友、真正的好朋友,都有勸善規過的責任。不是親朋好友,不會這麼關心,可是說了對他也沒有益,因為他不能接受。為什麼不能接受?在佛法講,是「業障」太重,『心中閉塞,意不開解』,所以聽不懂,不了解勸告的真實義。「心中閉塞」是什麼東西塞住?第一、錯誤的知見;第二、貪瞋煩惱;第三、外在誘惑,這三樣把人的心智閉塞住。以上這一大段從「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一直到此處皆是講造因。造作業因,后來當然有果報。「因緣果報」是世出世間的真理定律,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否定,也沒有辦法改變;縱然是諸佛如來,也沒有辦法改變因果。這是事實,所以菩薩「畏因」。菩薩是個覺悟的人,起心動念小心謹慎,因為知道造作惡業必定有惡報。如果不想受惡報,就不要造惡因。此義精深,不可不知。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這時害怕、后悔,已經來不及了。這是第五段,十惡業都在這段經文裡。惡業從什麼地方造?不外乎「身、語、意」,且以意業為主。「意」是起心動念。一個人不起心動念,身口就不會造業。身口所造的,依佛法講是「無記業」。業為什麼變成善惡,就在起心動念。一念善,造的就是善業;一念惡,造的就是惡業。由此可知,主要的是心念。我們生在這個社會,想不造惡業,不容易,太難了。難在那裡?就是我們眼所見的、耳所聽的、身所接觸的,都是惡緣。現在的社會與生活環境,有意無意中都造惡業,這是我們要警惕、要覺悟的,「不生西方,必墮地獄」。善導大師在《觀經》的註解裡講的話一點都不錯,「念佛求生淨土,是我們唯一的生路」。

 

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后。將何及乎。

 

「豫」是預先。我們現在很幸運聞到佛法,聞到之后,道理聽清楚,方法聽明白,從現在起就要認真修學。什麼是「善」?「念佛第一善」,莫夾雜,莫間斷,即此一生往生不退成佛,故知念佛第一善。學佛的同修都知道,自己的業障很重,念念想要懺除業障。誦經、拜佛、拜懺,目的都是懺除業障。業障果然懺除了嗎?不見得。不但業障沒懺除,業障每天還在增加,還在增長。所以,我常常提醒同修,一定要認識什麼是「業障」。業障從那裡生的,從那裡來的?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成佛,我們現在怎麼會變成這樣,淪落到這種狀況?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就把「業障」的根源找出來了。「業」是造作;「障」是障礙。障礙自己心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妄想」發展就變成「所知障」,變成知見,即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想法、看法都錯。「執著」發展就變成「煩惱障」,貪、瞋、癡、慢、疑,就變成這些毒素。業障消除的現象,就是心清淨。煩惱沒有了,妄想沒有了,業障就消除。

 

同修們自己想想,什麼樣的修行方法能教我們心地清淨。妄想少、煩惱少,就是業障消除。諸佛如來、祖師大德教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所有經論、法門消不了的業障,念佛能消。果然相信,我們的精神意志集中在一句佛號上,這句佛號念念相續,既沒有煩惱,也沒有知見,確實一句佛號把妄想執著都打掉。這是消業障不可思議的法門。此處的修善,就是「念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決定成就。沒有機會幫助別人,不是壞事,不要找事。在佛門的確如此,隨緣而不攀緣。有機會就隨緣幫助眾生,隨緣也要盡心盡力,事情才做得圓滿;沒有機會就自己老實念佛。真正老實念佛,就會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臨終沒有痛苦。過去、現在,中國、外國,這些年來我們看到的,都不是假的。這些往生的人只憑一句佛號,臨終能這樣瀟灑,捨離六道輪迴。業障要是不消,怎麼去得了。

 

由此可知,消業障靠一句佛號,往生不退成佛也是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些老實人,一句佛號就成就,往往比那些通宗通教、大開圓解的,臨命終時還要示現一點病苦的善知識,看來總不如老實念佛的人那麼自在。這些祖師大德弘法利生,這麼大功德,難道是比不上老太婆嗎?真的比不上。在教化眾生方面,老太太不如法師;在消除業障方面,法師比不上老太太。因為老太太一天到晚除了念阿彌陀佛,心裡一個妄念都沒有,業障都消除了。法師講經說法,腦子裡還有知見,還有胡思亂想,還要應付廣大群眾,所以他的清淨心實在比不上老太太。道理在此。

 

這兩條路,願意走那一條都行,由自己選擇。憑什麼選擇?憑因緣選擇。這是正確的。如果不顧因緣,只圖自己趕快走,走得瀟灑,這是自私自利,與阿彌陀佛廣度大願不相應。古人講,有緣就廣度眾生,無緣就獨善其身。儒家也是這麼說,有機會兼善天下,幫助別人,自己、他人都得利益;沒有這個機緣,就專門度自己,這最重要。自古以來,往往在家人的成就比出家人殊勝,原因何在?在家單純。單純到什麼程度?簡單的說,接觸面小,知道的事情少,接觸的人少;因此他煩惱少、是非少,容易成就。出家人層面大,接觸面大,知道的事情多,是非也多。譬如,我們不看電視,也不看報紙,還是有很多事情都知道。怎麼知道?這個人來說,那個人來說,也不能不聽。來說的人太多了,好心專程來看你,你也不能不許他說。知道的事情多,煩惱就多;認識的人多,是非就多。現在出家修行環境不如在家眾。

 

古代的道場大多建在深山裡。現在我們到大陸觀光,交通便利,汽車可以開到寺門口,從前都要走路。到寺院裡燒香拜佛要走三、四天,遠道的要走十天半個月。我是安徽人,從我們家鄉步行到九華山要走一個星期。我家住在江北,朝九華拜地藏菩薩,已成民間重要的活動,但是往返需要許多時日。所以,到寺院燒香拜佛,一年至多不過一、兩次而已,不會常常去。因此,寺院非常清淨,沒有人來,只有在法會期間才有各方人來,這樣修行比在家容易。現在寺院的遊客,一天到晚川流不息,出家修行反而不如在家人了。

 

今天有兩位居士發心想出家。我問他,為什麼要出家,出家不容易。若為了修行而出家,則在家比出家好。甚至想為弘法而出家,現代以居士身分弘法,也不比出家人差。現在出家的道場難求,一個清淨、真正修行的道場,不容易遇到。今天的道場都要靠法會,靠信徒供養,這就很苦。中國古代的道場皆有寺產、有山、有田地,租給農夫耕種,每年收租,以租金作道糧。因此,出家人生活不依賴信徒,不需要作佛事,也不要作法會,那就好修行。現在時代改變了,已經沒有這個環境,沒有這個條件。所以,一定要把事實真相認清楚,特別是念佛法門,是佛為在家同修們說的。

 

此經開端,我們看到「賢護等十六正士」,這十六位大德都是在家的等覺菩薩。由此可知,這個法門殊勝無比。一念回心,即是至善;一念回心,就是念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念佛的祕訣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有人問我:「六根怎樣都攝?」你的心裡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外,什麼都沒有,即六根都攝。一句阿彌陀佛就已經「都攝六根」。不要再問,不要再打妄想;一打妄想,則一根也沒攝。老實念佛,一個妄念也沒有,六根就都攝,此念就是「淨念」。「相繼」是淨念不中斷。諦閑法師說得好,「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大家有工作,工作的時候認真工作,不要念佛,把佛號放下;工作做完了,佛號立刻提起來。如是佛念好了,工作也做好了,這就是修善。「淨念相繼」是正修,專修西方淨土法門。

 

「三福」是教我們在沒有到西方世界之前,我們這個身體還在世間,既然在世間,就不能離開社會,不能脫離人群,佛弟子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對人、對事、對物。我們從這部經典裡學會,念這句阿彌陀佛是修行。處世、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修淨業,這樣淨業才能圓滿成就。所以,回頭要快,要知道怎麼修善。什麼是善,要辨別得清清楚楚。造作惡業的,普通人有,學佛的人也有。有些學佛的人盲修瞎練,特別在近代,無論中國、外國,妖魔鬼怪很多,到處都聽說有神通的,有再來的……,這些人都自以為是,不能信受正法;等到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那時后悔已經來不及。

 

這一段是講果報。末后一段,佛真正是苦口婆心教誡世人。這些年來,我從此經稍能體會。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

 

天地之間就是世間。『五道』即是六道,指天道、人道、畜生、餓鬼、地獄,通常將阿修羅省略。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天上有阿修羅,人間有阿修羅,畜生有阿修羅,餓鬼道也有,只有地獄沒有。阿修羅在那一道就算那一道,所以五道就很圓滿。通常經上講「六道」,是單獨把天阿修羅算一道。人阿修羅歸人道,畜生阿修羅歸畜生,餓鬼阿修羅歸餓鬼,這樣就變成六道。講五道、五趣,就把天阿修羅歸入天道。所以,五道與六道意思完全相同。

 

「分明」就是清清楚楚。五道是怎麼來的,我們不能不知道。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五道是從心想生的。五道之外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我們稱法界,加上天阿修羅,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也是從心想生,只要你動念,有想,就落在十法界。必須到心想都無,才能超越十法界,而入一真法界。換句話說,只要有念、有想,都不出十法界。

 

十法界的因行,簡單的說,佛心平等。對人、對事、對物,對一切平等,完全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佛」。一有分別執著,就不是佛。「菩薩」是六度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自利利他,能捨己為人。「緣覺」心是十二因緣。「聲聞」心是四諦,苦、集、滅、道。他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以上是三界之外的聖人。再下來就是三界內的五道。「天人」的心是十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慈悲喜捨修十善業,生天之業因。「人道」是修五戒十善,得人身。「畜生」心愚癡,是非善惡顛倒。「餓鬼」心是貪欲。「地獄」心是瞋恚。餓鬼、地獄都有很重的嫉妒。知道十界五道業因,想想自己,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我們起心動念是什麼心;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是什麼心態。自己冷靜想一想,就曉得將來會生到那一道。此即『五道分明』。

 

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六道之中,佛講的事實真相是自作自受,沒有人能代替的,也沒有人有能力赦免的。在理上決定是自作自受,因此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造惡因,必定有惡報;造善因,一定有善果,果報分明。『禍福相承』。中國人造字,禍、福這兩個字的樣子差不多,意義是邪正、是非、善惡很不容易分辨。禍、福就在一念用心。一念善,就是福報;一念惡,就是災禍。福裡有禍害,享福的時候忘了造福,而容易造罪業;福享盡,災禍就現前。在受苦受難的時候,禍害現前,往往在此時生起懺悔之心,能生一念善念;等到惡報受完,這一念善報就現前。由此可知,「禍福相承」即是善、惡念頭的轉變,禍、福果報的轉換。

 

『身自當之,無誰代者』。世間有一些孝子孝女,不曉得父母過世有沒有往生淨土,著急得不得了。急有什麼用?你著急,他就能往生嗎?那有這種道理。能不能往生,佛也幫不上忙,我們凡夫怎能幫上忙。真正能幫上忙,就要像地藏菩薩一樣。《地藏經》上,婆羅門女、光目女是個好榜樣。我們能學他,做到那種功夫境界,對亡人能幫多大的忙?也只幫他往生忉利天;夜摩天以上,就幫不上忙。因為夜摩天以上要靠自己修行的功夫,不是單靠修福德能幫的。我們自己修行真實的福德,幫父母祖先的亡靈,只能幫他生忉利天。生到忉利天,自然不是究竟,將來還是免不了輪迴。要想究竟幫他忙,唯一的辦法是自己往生淨土。家親眷屬若生到忉利天,天人壽命很長,你可化身到天上去跟他講經說法,勸他念佛往生,這才是真的幫助他們。這是真實的功德利益。

 

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

 

「善人」是真正覺悟的人,身口意皆善,所以他的心行善。『從樂入樂』是說在十法界節節提升。佛法教學目標確實在此,教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一定是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天比一天自在。這是我們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明」是開智慧。智慧天天增長,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果報應的事實,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瞭,所以他快樂。這是說學佛的好處,學佛的利益。反過來,不學佛,違背佛菩薩教誡的:

 

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果報恰恰相反,三業不善,自作聰明,所以他前途愈來愈艱難,在十法界中節節下墜,愈來愈苦,心智愈來愈糊塗,愈來愈顛倒。這些事,我們冷靜的觀察,不難理解,就擺在我們眼前。特別是上了年歲的人,有多少人神智非常清楚,不迷惑,不顛倒的。讀這段經文可以對照一下,就能理解。因此,我們少壯的時候,確實三業要清淨。若不清淨,到年歲大的時候,就難免『從苦入苦,從冥入冥』。那個時候,后悔就來不及。

 

誰能知者。獨佛知耳。

 

這些事實真相,什麼人最明瞭?佛知道,佛最清楚,佛最明瞭。這兩句是前面「五濁惡世」的總結。所以,佛講得這麼清楚、明白,這不是他的理想,不是他的假設,皆是事實真相。正因為佛見到,所以佛不忍心看大家在這裡迷惑,造業,受苦。他以大慈悲心憐憫眾生,為了幫助我們脫離苦海,才不辭辛勞來教導我們。

 

教語開示。信行者少。

 

佛真的是苦口婆心教導我們。「開」是開啟我們的智慧;「示」是指示事實的真相。可是相信的人少,不相信的人多。相信的人少到什麼程度,一般同修們很少知道。不要看臺灣佛教這麼興盛,信佛的人這麼多,還是『信行者少』。因為迷信的人多,真正曉得佛法真相的人不多,把佛菩薩當神明看待的人很多。問他為什麼學佛?求升官、求發財、求長壽,燒香拜佛求的是這些。這些人是佔學佛人的大多數,幾個人明白經典的道理!誦經的人多,告訴他這部經有什麼好處,他就念,以為自己能得到些什麼。明白教義,依照經典教訓去做的人很少,幾番淘汰下來,剩下沒幾個人,可以數得出。「信行」著重在實行。「行」是造作。相信佛的教誨,依照佛的教訓去做,方是信行者。不明教理,不肯依教修行,還希求長生,希求福報,這是迷信,這些希望往往是落空的。

 

生死不休。惡道不絕。

 

這兩句經文正是照應前面兩句。如果大家都相信佛,都依照佛的話去做,一個個都了生死出三界,都成佛、成菩薩。正因為許多人不相信,不肯照做,還是照樣輪迴。既然不能超越六道,惡道地獄決定有分。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外在的環境實在非常不好,物質環境的污染,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讀歷史,中國、外國什麼時候聽說過環保?沒聽說過,到最近這幾年才有,才知道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可是再仔細想想,現在這個社會對我們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比物質環境的染污還要嚴重。現在大家還沒有想到怎樣保護心地的污染。保護外在物質環境是知道,想到了,心地的污染還沒有注意到,這怎麼得了。環保能不能做好?決定做不好。雖然大家都在做,到最后還是無濟於事。原因何在?

 

佛說得好,「依報隨著正報轉」,環境是從人心轉變的。若此世間人人心地善良,皆知斷惡修善,外面環境自然就起變化,風調雨順,四季豐收;人心不善,整個大環境也就失調。環境與人心息息相關,這個事實、這個道理,世間人還不懂。世間人總是把精神與物質當兩樁事。說是一樁事的,只有大乘佛法,奈何世人不信,不能接受,因此才『惡道不絕』。

 

如是世人。難可具盡。

 

我們現在看惡道不但不絕,而且愈來愈增長,也就是作惡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其業因果報循環輾轉,言說不盡。

 

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輾轉其中。

 

「三途」不是人造的,不是鬼神造的,也不是佛菩薩建立的。不但三途與諸佛菩薩、上帝鬼神毫無關係。三善道,乃至四聖法界純是自然的。自然三途、自然六道、自然十法界,是從人心想變現的。大家不知道事實真相,胡作妄為,才產生無量的苦惱。佛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后人整理成一部《大藏經》。這部《大藏經》也就是佛為一切眾生,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佛一生就是講我們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而已。這才知道佛法與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為什麼要學佛。不知道自己,不曉得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必定胡作妄為,造作無量的罪業。由於我們的想法、看法、作法都錯誤,才變現六道;變現三惡道就更錯了;再變現地獄,就大錯特錯。幾時能回頭?這就是『無量苦惱,輾轉其中』。

 

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是佛看到的真相,佛看到的事實。實在講,就是自己本人,每天依舊迷惑造業,現在還像個人樣子,再過幾年就不是這個樣子。時間過得很快,世間沒有一樣是自己的。我的感觸比你們深,原因就是這十幾年常常旅行,所以人家問我住那裡?我說,我沒地方住。雖然有這個道場,也跟旅館一樣,住幾天就走了,沒有一樣是自己的。住一般旅館,有一些書籍資料不讓我們存放;這個旅館比較長期一點,有些經書可以放在此地,就這麼一點差別而已,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兩樣。所以,對於佛法所講的,比較有深刻的體會。人生確實是「過客」,這個世間是個旅館,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是講真話,人在這個世間只是暫時有使用權,決定沒有所有權。政府給你發的所有權狀是假的,是騙你的。死了帶不去,那有所有權?既然有使用權,明白在這段時間可以使用,就儘量利用它。利用它多作善事,多多便利於眾生,這就有智慧。如果利用它供給自己享受,不顧別人,則福報享盡,就沒有了。

 

眼前所擁有的,這是福報;如何運用,則是智慧。有智慧的人,以財富而論,他能把財富的作用發揮到無量無邊;他的財富能達盡未來際,生生世世永遠享受不盡。不會用的,雖有無量的財富,在這一生短短幾十年就用得乾乾淨淨,來生墮三惡道變畜生、變餓鬼、墮地獄,『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這是愚癡作惡的結果。所以,真正覺悟的人起心動念,不要說是身外之物肯用來幫助一切眾生,就連身體,身語意三業,無一不是為一切眾生服務,做利益眾生的事業。能這樣發心去做,縱然不能往生,來世也得人天大福報。這是修善之人,善有善果。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

 

前面所講的『五惡』是因。『五痛』是指現世的苦報。『五燒』指來世三途的惡報。

 

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這是比喻惡因、惡報就像大火一樣。自己玩火還燒自身,沒有燒到別人。所以,學佛的同修不能不認真讀《了凡四訓》、讀《感應篇》。要認真讀,要熟讀,才真正知道因果報應的可怕;才曉得在這個世間應該怎樣待人接物,知道怎樣斷惡,怎樣修善。末后這段,是佛教導我們如何離苦得樂的方法。

 

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

 

這一段經文非常重要,無論在家、出家,還有遠道來的,想跟我學佛;我就告訴他,此處有實際上的困難。你問我答不答應?我答應,這個道場答不答應?這裡的住眾答不答應?我一個人不能作主。這個道場有幾十個人,要想進門,這幾十個人,你能跟他們相處嗎?人與人相處不容易,愈是大道場,愈不容易相處;尤其今天的道場龍蛇混雜,沒有正知見,沒有道心,很難長住。難住還是小事,怕的是起了反效果,離開這個道場之后,隨意批評,造作口業,再破和合僧,毀謗三寶,就不值得,不如不到這兒來。因為佛的法門無量無邊,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攝受眾生的方式也無量無邊,雖然不能盡如人意,但能念佛往生即好。

 

我在新加坡聽說,中國五台山有一個道場,持戒精嚴,非常難得,且都是修苦行的。今天肯修苦行、仰慕苦行的人,皆可以到那裡去,修學應能得益。怕吃苦的,自然不願上五台山。今天這個世間真正願意吃苦的人是少數;喜歡享受的佔多數。他們度那一方人,度那一類眾生。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有很明顯的例子,大迦葉尊者就是修苦行的,他的家族好,是富有的家庭出身,而示現修苦行,他度歡喜修苦行的一類眾生。《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出生的時候,家裡的花園都長金樹、銀樹,七寶悉皆出現,表示他是度喜歡享樂的一類眾生。眾生根性不同,決定不能說,修苦行錯誤,貪圖享受錯誤。都沒有錯,眾生根性不同,所以接引眾生的方法就不一樣,只有真正通達明瞭的人,才具足善巧方便。若還有讚、有誹謗,就錯了。因為他有分別執著,不知道法門隨眾生根性設施不同。

 

這個道場、這種教學修行的方式,你看得慣看不慣?必須是你很喜歡,真是志同道合才行,不可以冒然從事,否則得不到利益,反受其害。這是在家出家同修都應該曉得的。佛門廣大,普度一切眾生。「普度」就要以無量的法門,無量的善巧方便,決不是一個方法。即使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其中也有無量的方便。諸位明白了,就會對一切法門都加讚歎。像《華嚴經》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修的法門都不一樣,但是彼此都尊敬,互相讚歎,知道此是攝受一類眾生的方便,能讓這類眾生成無上道,正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一心」是關鍵的字眼。「制」是控制;「意」就是念頭。就是儒家講的「克己」,能克服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妄念,這是功夫,這是真正修行。

 

端身正念。

 

「端身」是守規矩、守法,也是三福裡「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正念」是思想、見解純正,不會被世間邪知見所誘惑,所動搖。就本宗來說,正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無論在什麼環境裡,無論跟什麼人相處,都沒關係,心裡這句佛號絕不中斷。

 

言行相副。所作至誠。

 

言如其行,行如其言,說到做到。對人、對事、對物都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

 

獨作諸善。不為眾惡。

 

縱然一切人都造惡,我修我的善,也不妨礙別人。大家作惡,也不要去勸他。菩薩說法要「觀機」,他聽勸就勸他,不聽勸就不要勸他;勸他會生反效果,使他罪上加罪。他來諷刺你,誹謗你,侮辱你,豈不是罪上加罪;不如不理會他,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都好。這樣彼此相安無事,才能真正和諧。所以,菩薩六度裡,「忍辱波羅蜜」很重要。《金剛經》上講六度,特別強調「布施、忍辱」。忍,第一是認識環境,不論順境、逆境都要忍,善人、惡人還是要忍。我們修行成敗的關鍵就在「忍」字。見到人作惡,我們要勸告他;看他絕對不接受,就不要勸,看著他做,也看著他受報。什麼時候他肯回頭,能接受的時候,就幫助他;不能接受時,諸佛菩薩都在那裡看著,我們如何能幫他。為什麼沒有耐心!在此狀況下,要知道『獨作諸善』。

 

別人妨礙我們修善,我們在他面前不能表示修善;他總不能天天跟著我。別人討厭念佛,他在的時候我不念,不在的時候我念;或者他在的時候我用心念,口裡不出聲。許多家庭裡,一個人學佛,家人不學佛,聽到念佛就討厭。他來問我怎麼辦?家人在的時候,我心念口不念;家人不在的時候,我大聲念、小聲念,都沒關係。總而言之,學佛第一件事是不要惹人生煩惱,要保持一家和睦。若想家和,想家人也來學佛,要懂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在飲食或者行為、思想上,學佛與不學佛似有很大的差異,此時你又要批評人,天天跟家人吵吵鬧鬧;鄰居見到難免錯覺,互相警惕萬萬不能學佛,看學佛,搞得一家老少不寧。須知這是自己做錯,不要以為你是對的,你把佛法的形象破壞,令一切眾生看到佛法生恐怖心,生畏懼心,不敢接近。所以,修行的功夫抵不過所造的罪業。佛法始終建立在理智、智慧的基礎上,「通權達變」,一切環境都能應付裕如,皆能得大自在,這才是善學佛法。

 

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

 

善學佛法者,必是覺悟的人,是明白的人,自己知道斷惡修善,知道念佛求生淨土。不妨礙任何一個人,能跟任何人、任何環境相處,自己才能「度脫」,才能福慧雙修,才能往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得無量壽。「泥洹」即是大涅槃,圓滿成佛。

 

是為五大善也。

 

這是總結五大段。每一大段經文,佛都教導我們,勉勵我們斷惡修善,將來得到的是不可思議殊勝的利益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