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成佛

——韓館長往生的啟示

 

淨空法師 講述

吳真度 整理

 

內容提要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

精要十念法

 

內容提要

 

第一天

 

開始就說明瞭解宇宙人生真相之必要性;一真法界、十法界及六道之形成,全在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要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中看破、放下,才能得到清淨、平等、覺。

 

當下一念覺心才真正是「念佛」,以覺而不迷的心來念佛才能相應,否則一天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

 

功德與福德就在一念之間,功德能了生死,福德卻不能;我們要懂得如何在此生將無量劫來所累積的無量福德轉變為功德;當下念頭一轉,一轉一切轉,如何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轉。

 

第二天

 

我們學佛菩薩,就是要學他們如何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中覺而不迷;而我們之所以無法超越六道,就是因為我們有見思二惑,見惑中又以身見為首,我們誤以此身為「我」,而將「我所」誤為「我」;需知「我」乃不生不滅,是常住的,而「我所」是有生滅、是無常的。

 

萬法緣生,緣生之法,皆無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能得之心亦不可得,故能所皆不可得。如此,即與自性相應。

 

雖曰:「萬法皆空」,但因果不空,因果有相續性,因變果,果又變因,循環不已,佛法之修證即以此理論為依據,故佛說「因緣果報」,「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修行之要不在世緣之順逆,而在此心之覺迷,覺了即離苦得樂,永脫生死輪迴之苦;迷了,雖富而不樂。

 

第三天

 

勉勵同修以超越六道輪迴為我們此生努力的目標;並以馬鳴菩薩所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來說明覺性本有,故人人皆可證得,人人都可以成佛菩薩。妄想、分別、執著是本無,故可以伏斷。

 

迷悟在一念之間,放下分別、執著即是悟;悟後起心動念不再為自己,一切都為眾生。雖為眾生,心裡若無其事,即《金剛經》所說「度無量無數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

 

理可頓悟,事要漸修,《觀經》三福則是「三世諸佛淨業之正因」,是我們修行的基礎;我們今天費了這麼多的精神及那麼長的時間,卻不能有所成就,原因就在沒有從三福做起。

 

一九九七年五月講於  聖荷西淨宗學會

 

本文開始

 

第一天

 

諸位同修:

 

過去館長在世領導我們這個團體,這麼多年來,我們的生活以她為中心,她突然離開我們了,我想有許多同修都能感觸到,好像我們措手不及,事事都感到茫然,這個狀況應該是會有一段時期的,而我們才能恢復到正常。

 

她走,確實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示,對我們的修學也提醒很多重要的學習要領,昨天跟諸位談到這些問題,我想每一位同修,稍稍有點覺悟的話,都會想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能有這樣的觀察,那就是真正的覺悟了。

 

人生是一個現象,佛告訴我們這個現象是個幻相,絕非真實,佛法裡面真假的標準是建立在感官上,如果這些事相能夠永恆不變,佛法就說它是真的;如果這個現象是變化無常的,這就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

 

我們從佛的這些教訓,細心的去觀察,那些事情是沒有變化的呢?可以說樣樣都是變化的,沒有一樁不是變化的,都是在剎那變化,我們看不出有變化的,大概只有虛空了,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這虛空是這個樣子,三千年後現在還是這個樣子。除了虛空之外,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

 

這些現象怎麼產生的?那裡來的?這就是大乘經裡常講的「諸法實相」,這一切法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我們在現前這個階段得的是人身,人會老、死,這些我們都不能忌諱,每一個人必定要經歷的,沒有一個人能夠逃避的,生老病死。所以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也是個大問題,這個事實非常迫切,絲毫也止不住的,這就是講無常的迅速了。

 

聰明的人,覺悟的人知道這個事情是件大事,所以用盡了心思來探討,希望瞭解這個事實真相。可是在佛未出現在這個世間之前,世間聰明人很多,有智慧的人不少,所有一切的問題,他們都有方法解決,唯獨這樁事情沒有法子解決,所以佛才出現世間。這出現世間,我們講大慈悲的示現,目的就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佛教給我們隨緣,他老人家也隨緣,我們想到這樁事情,佛才來了;如果我們沒有想到這樁事情,佛菩薩不會來的,這就是所謂的「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在古時候,印度可以說是學術思想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是最發達的一個地區,中國的文化發展算是不錯了,但是比起印度要差得很遠,中國的儒、道二家,他們學術思想的探討可以說是達到人、天道,也講到鬼道;我們仔細觀察,它只能達欲界天,沒有達到色界天;但是在印度,佛經講有九十六種外道,外道不是一句壞話,也不是輕視別人,這「外」是說「心外求法」,這稱之為「外道」。

 

一切眾生,他的觀察、思惟、想像全都屬於心外求法,不但是世間所有宗教學說是心外求法,學佛的人大多數還是心外求法,諸位要是讀《楞嚴經》,你就明瞭了,經上佛說的,聲聞、緣覺,即阿羅漢、辟支佛及權教菩薩這三種人還是心外求法,這在大乘法門裡叫他們為「外道」。可見得「外道」不是不好的名詞,完全是就事論事,凡是心外求法的都是「外道」。

 

我們今天也都是心外求法,那一個明心見性了?那一個人向自性裡求了?除非我們真正老實念佛,能夠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我們可以說不是心外求法了。那是不是向自性求呢?也不見得,可是這個成就是非常殊勝的,這種殊勝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是靠佛的力量從外道變成了明心見性,我們走的是這個路子。

 

如果我們不靠佛,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不可能的,為什麼呢?我們在生活當中,不但這一生,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張開眼睛所看到的,用一個「色」字作代表;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不是真心,佛稱我們這種心為「妄心」,法相宗裡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整個的活動沒有辦法離開八識五十一心所,也沒有辦法突破。

 

這也就是講,不但我們不能突破,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也不能突破,都在這個圈子裡沒有辦法出離,所以這一類的人永遠不能明心見性,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尤其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重的,無法脫離六道輪迴。佛將這個現象給我們說清楚了,說明白了,接觸到佛法,跟佛學習的,逐漸逐漸的開悟了,所謂「開悟」是對於這個事實的真相漸漸體會得到了。

 

這個現象怎麼來的呢?佛告訴我們,起源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佛說的這個是最初的起源。我們凡夫有一個錯覺,這個錯覺就是時間跟空間的觀念,我們所感觸到的時空也不是真實的,法相唯識入門的一部書叫《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著的,此論文字不多,可是自古以來,祖師大師們的註解那就太豐富了,比這原文要多出幾十倍。

 

這部論裡就告訴我們時間、空間是怎麼一回事情,他把時空列在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事實,不能講沒有這樁事情,但是這個事情也是假的,夢幻泡影。所以法相宗把這一切法分為心法、色法、心所有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共五大類。這五大類不但包括世間一切法,連佛法也包括在其中。

 

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佛在《華嚴經出現品》裡講得好,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九法界眾生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如來果地上的智慧相,給諸位說,那是真實的,那不是虛妄的,所以那個境界叫「一真法界」。

 

為什麼說它是真,我們這個叫虛妄?剛才講過了,虛妄是無常的,是會變化的,它說一真,那是永恆的,沒有變化的,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的,生滅是假的。我們現在這個心,心裡面的念頭,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了,我們這個念頭是生滅的,連晚上睡覺,我們人雖休息了,那念頭沒休息啊,還在起作用,還在作夢,還在打妄想。由此可知,那妄念沒有中斷過的,我們睡覺它也不中斷,它還照常活動,這事情是個麻煩事情,這是妄念。

 

妄想、分別、執著使我們的一真不能證得,不能證得一真,我們就得不到一真的受用;能否得到一真的受用,這個就是「證得」,的意思。我們對於這些名詞要有很深的理解,不要把這些名詞想得太玄了,那你就又想錯了,「修行證果」這名詞聽到很玄哪,「修行」是怎麼回事?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行為;「證果」是怎麼回事情呢?是我們得到一真的享受,得到如諸佛菩薩正常的享受,這個叫「證果」。

 

我們今天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佛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讀經、聽經,依舊不能夠覺悟,這個原因就是迷得太深、太久;可是佛告訴我們,迷得再深再久也不怕,他舉個比喻,說得很好,千年暗室,點一盞燈,黑暗就沒有了。這不僅僅是鼓勵我們,實在講是事實真相,所以佛說人人都能作佛;而破迷開悟最有效的方法,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

 

這個方法對我們凡夫來講,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是真可以做得到的,其它的方法,理論上講沒問題,方法上也沒問題,但是就我們現前癡迷的根性來說,那就成了問題,我們做不到啊,問題發生在這裡。

 

他告訴我們虛妄怎麼形成的,十法界、六道從那裡來的,細說也說不盡,《華嚴經》上講無量因緣,說因緣就是我們平常講因果,因、緣、果,非常複雜,無量無邊。無量因緣歸結到最後,分為三大類,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這樣講法大家就好懂了。

 

因為有妄想,純真裡面就帶了虛妄,這是講一真法界,《華嚴》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如果是純真,那裡來的四十一?有四十一,當然這個「真」就不純了。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可是佛給我們講西方世界有四土九品,那一真法界裡有四土九品,可見得也不是純真,這就是一真法界裡頭也並不純真;但是,它畢竟是一真,為什麼?它只有妄想,它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它的確是一真。

 

從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就有佛、菩薩、緣覺、聲聞(阿羅漢),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佛說是從分別形成的,由此可知,我們若還有分別,那你決定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是個大範圍、大圈圈,你有分別心,你絕定不能超越。

 

再下面來,那就愈來愈糟糕了,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從那裡來的?從執著來的。這就說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他們有分別而沒有執著,可以給你分別這是黃的花、那是紅的花,他不執著。執著什麼?執著貪愛,我喜歡這個,不喜歡這個;你若動了這個念頭,你就墮到六道裡面來了。

 

六道裡面眾生有執著,四聖法界裡有分別沒執著;四聖是四個等級,愈往上去,分別的念頭就愈輕;愈往下,分別的愈重。六道裡也是如此,天、阿修羅、人,一直到三惡道。天人他有執著,但執著比我們輕,執著最嚴重的就是地獄;六道的層次是從執著念頭的輕重而變現出這個境界。

 

由此可知,我們如果想脫離六道輪迴,在生活當中,一切事情一定要看淡,不要那麼執著,也不要去分別,與我們不相干的,可以不聞不問;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這就壞了,這個講的就是你要看破、放下。所謂「看破」是瞭解事實真相,十法界、六道的現象,我們明瞭了,六道裡面形成的因果,我們懂得,它是怎麼來的?怎麼回事情?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就好。明瞭之後不把它放在心上,這叫做「放下」。

 

世間最難放下的是恩怨、債務,討債還債,報恩報怨,這是最難放下的,你要懂得,如果你放不下,你就要繼續搞六道輪迴。佛給我們講因果通三世,不是一生而已,生生世世,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的日子會好過些,你會懂得怎麼做人、怎麼處事;譬如我們欠人的錢,我們一定要還,為什麼?這一生不還,來生還要還,跑不掉的。人家欠我們的,最好不要了,阿彌陀佛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還想到某人欠我錢還沒有還,那就去不成了;你為這一點小事情,就又去搞六道輪迴,這就太不值得了。

 

這是懂得因果,曉得怎麼做法;別人有恩對我的,我們要報答、要報恩;別人跟我們結怨的,我們就了了,一筆勾銷,不要再問了;見到冤家對頭也點頭、也歡喜,不記這些舊事了,所以你的日子就過得很幸福,這是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人,應該怎樣處事,這叫「修行」。

 

把我們所有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做法都修正過來;起心動念都想到眾生,都想到大眾,不必想自己,自己每天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人生在世間很短暫,實在講,生活愈簡單就愈幸福、愈快樂,你的負擔就很輕了,你的心容易得到清淨。你要是貪圖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你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什麼代價?妄想、分別、執著。

 

這些都是事實,諸位仔細去觀察、仔細去思惟,你就明瞭了。所以聰明人要過佛菩薩的生活,諸佛菩薩的示現,就是給我們作一個生活最好的榜樣,教給我們作一個明白人;學佛,實在講就是學做一個明白人而已,對人、對事、對物、過去、現在、未來,因緣果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一樁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的,剛才講了,這裡面的因緣錯綜複雜、無量無邊,我們沒法子覺悟,從那裡做起,我們不曉得;經論太多,也不曉得從那裡讀起,也不知道從那裡學起,難在此地。所以學佛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要親近這些過來人,他們可以提供修學的經驗給我們做參考。

 

而在這些書籍當中,學佛入門最初下手的,實在講是《了凡四訓》,它雖然不是佛經,可是印光大師當年在世,一生當中極力提倡。這裡面所講的道理,所說的這些方法,都是佛在經論當中所宣說的;所以這一部書,雖然老和尚是淨土宗的祖師,一生做為一個念佛人的榜樣,他卻極力提倡以挽救這個時代,大慈大悲。我們要深深體會到老法師的苦心,怎麼樣在這個時代當中救自己、救社會、救這個世界。

 

你只要依照《了凡四訓》去做,把這個方法再介紹給別人,你就在行菩薩道了。經論當中是散說,說得很多,說得很廣,並不集中,而且講得比較深,如果沒人詳細講解,我們雖然看了,往往是粗心大意,疏忽掉了。《了凡四訓》可以說是把經中這些部份的精華集中起來,詳細來說明,這是它的好處,我們可以把它當作「論」來讀。

 

佛教裡的論有二種,一種是釋經論,一種是宗經論;釋經論是解釋經的,宗經論是經裡面重要的思想用它來發揮,《了凡四訓》等於是宗經論,像《瑜伽師地論》、《大乘起信論》,這些都屬於宗經論,沒有離開如來的真實教誨,我們應該極力提倡,繼續印光大師未竟的事業,我們要認真努力,依教奉行。

 

台灣這幾年做得很積極,不但有錄音帶流通,現在還做成CD  ,還有一些同修很難得,發心把它做成廣播劇的方式來傳播,這個使大家聽了就更有興趣了。在現在這個時代,如此弘法我覺得很有必要,如果說法師講經,一個畫面呆呆板板,一、二個小時,要不是真有點道心的人,他不行啊,他不要再看了。如果用廣播劇的型式,有問有答,就比較輕鬆多了,好像參觀、觀摩一個研究討論會,就活潑生動得多了。這在我們現代傳播佛法就有改進的必要了。

 

這本書,我們此地還有不少,原文不多,我那個講記不知道比原文多多少倍,諸位看到這麼厚厚的一本,最好能夠在家裡教子弟去學習,同時也讓他學中文。現在中文很重要,我這次在洛杉磯、德州,有些同修告訴我、很多美國人都認真的學中文,為什麼?眼看著中國強大起來了,你要跟中國打交道,你不懂中國的言語文字,那要吃虧了。

 

南洋的馬來西亞過去是排斥中文的,用種種方法來同化中國的華僑,限制華語,不准學生唸中國書;現在聽說連他們的高官都要學中文了,見到中國人也要講中國話了。理由很簡單,中國大陸這麼大的土地,那麼多的人口,是世界上第一大市場,他要想作生意賺錢,佔有這市場的一部份,那你不學中文怎麼行?所以中文將來會普遍全世界。學中文唸什麼書最好呢?唸《了凡四訓》最好;學佛,唸《無量壽經》的講記最好。

 

我想再有一年的時間,《金剛經講記》可以印出來了,這邊的同修非常難得,替佛法作了一個大功德、大好事,就是將錄音帶變成文字,《金剛經講記》已經作出來了,當然還需要修改,我把它改完之後就可以出書了,份量是現在《無量壽經講記》的一倍,《無量壽經講記》我看那邊擺著有二套,精裝本,這麼厚,四冊,《金剛經講記》是八冊,可能是從過去一直到現在,《金剛經》註解裡份量最大的,從前江味農居士的講記份量最大,我們這本出來,比它要增加很多倍。

 

學中文從這些地方學,好,這些文字都是白話文,很淺顯,不難懂,明瞭之後一定要把這些方法、道理應用在自己生活當中,我們就真正得利益,真正得受用了,幫助我們看破,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後我們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學習諸佛菩薩遊戲神通,真的是自在快樂,我們生活在世間,不為自己,為眾生;為自己很辛苦,為眾生很快樂。

 

為什麼呢?為自己有得失的心,患得患失,這個非常痛苦;為眾生,自己就沒有得失:事情做成功、做圓滿了,眾生有福;做不圓滿、做不成功,我們自己也沒有過失,反而覺得輕鬆,沒事做了嘛,「好事不如無事」,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話。但是我們不能錯解了,好事不如無事,什麼事都不做了,把一切事都推卸去了,那你就錯解這句話的意思了。

 

因緣聚會了,我們一定要做;沒有這個緣份,我們不求著去做,即使你弘法利生也是如此。這個地方有道場,有這麼多同修,大家來邀請,這是因緣聚會,我不能說:「好事不如無事,你來請我,我也不去。」,那這個觀念就錯誤了。這個地方沒有道場,你去鼓動,「你們去建道場來請我講經。」,那是多事了,這個不可以的,那個作法就是攀緣了;隨緣就自在,攀緣就很辛苦了。所以一切緣具足了,這是我們應當要去做的,要認真努力把這個事情做好,緣不具足,絕不勉強。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自在了。

 

所以生活以及生活環境,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宇宙人生」,真正明瞭,真正懂得,事事都能與真相相應,就自在了。諸佛菩薩的生活無非就是顯示這個境界給我們看,特別是《華嚴》。去年館長回到台灣,我也沒想到她找我講《華嚴經》,這是我沒想到的事情,在她病重的時候,還一再要求,希望《華嚴經》能講圓滿;她也曉得這部經要講圓滿非常不容易,部頭太大了,份量太多了。如果每天講一個半小時,到少要講五年,那還是略講,不能細講。

 

古時候清涼大師一生當中講五十遍,他老人家長壽,活了一百好幾十歲,他那個講法是在寺院裡,跟出家眾講,出家眾沒事情,跟去上學一樣,一天講八小時,那個真的不是普通人,一天上八個鐘點課,不容易啊,一年講一部。那諸位就瞭解了,一天講八個鐘點,一年講一部;一天講二個鐘點,就四年講一部,如果講一個半鐘點,豈不要五、六年嗎?這天天不能間斷。所以這部經講圓滿是相當不容易的。

 

在中國佛教史上,法師講任何經典都沒有記載的,但是講《華嚴經》,佛教史上有記載,這是我們佛門當中的一樁大事,所以一定要在一個地方不能動,長年累月的,這部經才能完成。這部經在佛法裡確確實實是根本法門,是佛法的根本法,裡面的義理通一切法門,你學了《華嚴》,那一宗、那一派,你都能貫通了。它的理論齊全而圓滿,修行的方法講得非常周詳,在其中共講了二千多種方法,末後歸結到念佛法門。

 

《華嚴》德雲比丘,在《四十華嚴》叫吉祥雲比丘,翻譯的人不一樣,翻譯的名詞不同,是同一個人,德雲就是吉祥雲,他跟善財童子說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二十一種展開來,就把所有法門包括了,換句話說,任何一種法門都是念佛法門。

 

念佛,我們今天看到這二個字,立刻就想到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念佛?可是德雲比丘開示的不是這個意思,拿著念珠念「阿彌陀佛」是一切念佛法門裡的一種。其實念佛,你要懂得「念佛」這二字的意思,什麼叫「念」?什麼叫「佛」?佛是覺,它是印度話翻過來的;念是現在的心。你看中國這個「念」字,「今」、「心」,就是現在的心,現在的一念心,你要是覺而不迷,就叫做「念佛」,不一定要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天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是迷而不覺,迷而不覺不叫「念佛」,所以古人講的,你喊破喉嚨也枉然。

 

為什麼?你沒有念佛,「念」是「今」「心」,「佛」是覺,我現在的心不覺,還是迷惑顛倒。可見得念佛不是在口上,口上念得再多是「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淨宗講的念佛要講「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今天念,念了不相應,所以它不管用。

 

什麼叫「相應」?就是與覺相應,你現在的心裡覺悟不迷,口念心覺,這就相應了;口念心迷,不相應。心為什麼迷?心還是是非人我、貪瞋癡慢,這就不相應了。嚴格的講,覺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口念佛,心裡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古德稱我們「喊破喉嚨也枉然」,不是譏笑,他講的是事實。

 

我們都不相應,平常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也不曉得跟誰相應?是不是我們口裡念佛,心裡想佛,嗯,這大概相應了吧,其實那還不算真的相應,真的相應是與覺性相應,也就是《無量壽經》上經題講的「覺正淨」,你與這三字相應,就真念佛了。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你要跟這個相應才行,聲聲「阿彌陀佛」都是清淨、平等、覺。

 

清淨就沒有執著,你有執著,你的心決定不清淨;平等就沒有分別,有分別是絕對不平等;覺就沒有妄想。你看看這三個字就是破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覺破妄想,平等破分別,清淨破執著。你能夠聲聲佛號跟清淨、平等、覺相應,這才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無量壽經》這個經題太好了,夏老居士彙集得真好,全是經題的原文,不增不減,這在彙集裡真是功夫到家,一流了。

 

我們念佛要這樣念法,這個念法,你必須要真正看破、放下,知道世緣是假的,一切隨緣,一切都不分別,都不執著,一切隨它去啊,你才真正能得自在,一定要認識清楚這世間什麼都帶不去,連這個身體都帶不去;等到臨命終時才曉得帶不去,遲了,來不及了;現在就要覺悟,現在就要放下。你真的能放下,真的得大自在了,你過的日子就是佛菩薩的日子,就不是凡夫了,真的是超凡入聖。

 

然後我們有能力自度,我知道自己應該怎麼生活,自己應該怎麼做;也能夠度他,知道怎樣幫助別人。這個人生雖然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假的一生也很有意義、很有價值。我們說意義及價值是隨順眾生說的,如果自己感覺我這一生很有意義、很有價值,你又分別執著了,這一分別執著就變成六道裡的福報了,來生得善報享福,就變成這個了。

 

這種意義、價值確實是有,但是我們自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金剛經》上講「若無其事」,你就超越了;超越之後,你這就變成功德了。你看功德和福德就在一念之間,你做的這些事情,在一般人講,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如果你有分別執著,就是福德,離分別執著是功德。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能,做的是一樣的事情,就在那一念之間。如何把我們一生所修的福德變成無量功德,你要會轉變,怎麼轉變?不分別、不執著就轉變了,就這麼一點點,可見凡聖是不隔毫釐,我們在古大德著述常常看到這一句話而不懂什麼意思,真搞明白了,真的是不隔毫釐,就是那個觀念上的轉變,我們就能得大自在,就能得真實的利益。這真實的利益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這樣念佛求生淨土,個個成功,往生的時候,品位一定高明。

 

館長被佛接引往生了,我們跟她約定了,我們今天送她往生,我們將來往生,她一定要跟阿彌陀佛一起來迎接我們,這個她也同意了,她也很歡喜,「好,我們就這樣約定。」。這一般人過世,我們常講「九泉之下」、「地下有知」,館長往生是「常寂光中」,那完全不一樣啊。這就要懂得怎樣把一生修積的福德變成功德,她在生病的時候,我常常教她,要轉念頭,跟她講很多遍,她印象很深,「啊,你又給我講這個。」,印象一定要深,才能夠放下萬緣,才能夠把分別執著捨掉,他一生修積的福德全變成功德。

 

所以你過去修的福德,不要緊,你什麼時候轉了,就把你從前的統統都轉過來了,不是只轉今天,昨天的沒轉,不是的,一轉一切都轉了。很要緊,很要緊,大家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修積無量功德,也不只是我們這一生一世,過去的生生世世所修的就在這一念之間全轉過來了,所以你的功德不可思議,你不要覺得「哎,我沒做什麼好事。」,你這一轉過來,功德就不可思議。

 

所以念佛是積功累德,《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裡統統具足,這說明了一些不認識字的,沒有聽過經教的,像倓虛老法師給我們講的這幾個人,這幾個往生的,為何能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的。諸位你明白我今天講的這些話,你就懂得他們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思議。

 

這一生雖然是貧窮,甚至於非常卑賤、沒有地位、沒有機緣做一些利益眾生的事情,可是他過去生中累劫以來所修的,他這一念轉了,統統轉過來;你看他這一生看不出來,過去生中,你見不到,一轉一切轉,只要他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轉。

 

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五欲六塵當中,何必還要再搞分別、執著?過去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曉得這個利害啊,所以胡作妄為;現在搞清楚、搞明白了,要作菩薩了,作菩薩就是做個明白人,不再幹糊塗事了,這就是菩薩。菩薩跟一般人沒兩樣,也穿衣,也吃飯,也照樣幹活,就是念頭不同;念頭不同,果報就不一樣,身心健康。

 

所以我常講我們不能生病,館長住醫院,我看了非常難過,我跟她講:「你的體力這樣衰弱,你是吃西藥吃了五十年哪,那個副作用。」,她點點頭說:「對」。我們這個談話意思是什麼呢?意思是決定不要吃西藥,你吃西藥,後果就是這樣的,館長表演給我們看,大慈大悲,現身說法;實在不得已要吃藥,中藥好啊,中藥溫和,最好是不吃藥。如果感覺有病,怎麼治?斷貪瞋痴,斷妄想、執著,因為這個是病根,所有一切疾病病毒的根源,我們把這個斷掉,把這個淡化掉,以真誠、清淨、慈悲,這是最好的滋養,恢復我們的體能。

 

你用這個方法,都是在念頭上轉,有沒有道理呢?佛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就是我們所根據的原理,《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把最基本的原理原則告訴我們了,我們聽了之後要會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治病上,應用在身體健康上,我們養生可以不必倚賴醫藥補品,那都是假的。

 

我們倚靠什麼?斷貪瞋痴,修真誠、清淨、慈悲,這是佛法裡達到登峰造極的養生之道,世出世間沒有能夠相比的。看看自古以來,那些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大德,他們的日常飲食是粗茶淡飯,我們現在的人如果拿去檢查化驗,一點營養都沒有;今天講究這個營養、那個營養,都是妄想、分別、執著,他們過的日子都在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遠離這些,人家不老、不害病、不死,他走的很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坐著走、站著走。

 

我在受戒時,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一個修行人,他預知時至要往生,召集大眾說他要走了,他就問大家:「往生有坐著走的,你們知不知道?」,大家說:「知道,聽說過,也有人見過。」,又問:「站著走的呢?」,「也有。」,他翻一個跟斗,頭朝下,腳朝上,他問:「這樣走的有沒有見過?」,大家答:「沒聽說。」,遊戲神通啊,真的得大自在。

 

那我們想想,他們能,我們為什麼不能?不能的原因在沒能捨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能夠依教奉行。所以你要深深相信,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的,大乘經裡面,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真正明白這句話,你什麼疑問都沒有了,所以佛叫做「無依道人」,不依靠別人,完全依靠自己,這是佛法講的頂天立地,不依賴人,佛給我們講真話,這種教誨是真實的加持,是真正的保佑。依靠別人,什麼人都靠不住,到最後都會落空,你都會悲哀,你失掉了依靠,一定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真誠、清淨、慈悲,如果說《無量壽經》,那你就依靠清淨、平等、覺。

 

清淨、平等、覺,就是自性彌陀,變現出來的境界就是唯心淨土,唯心淨土就是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這是真實,不是虛妄;十法界是虛妄,不是真實的。所以希望同修們,要在這些經句上著眼,要在這些地方上體會,要把體會所得的應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上,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應酬」上。我們要過一個菩薩的生活,要過一個諸佛如來的生活,這就是度他了,表現這個樣子就是度人。

 

所以佛在經上常教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樣子給別人看,人家看到你這樣子,好啊;最好的樣子是看到你生活很快樂,每天歡歡喜喜、快快樂樂,看你一生都不生病,看你年年都不老,這是好樣子啊。無論你是過的什麼生活、幹的什麼工作,你能作出這個樣子給人看,你就是菩薩了,你就是真正在行菩薩道。

 

人家會向你請教,你為什麼不生病?你為什麼年年看起來不老?為什麼看到你的精神體力愈來愈好?他向你請教,你就給他講開示了,所以「演」後才「說」,說了他才會相信,因為他有求於你,你就告訴他,這個就叫「弘法利生」。所以「演」真的是自利利他,「說」完全是利他,與自利完全不相干,表演裡頭才有自利利他,就是行菩薩道,就是廣度一切眾生。

 

我們明白了,學了,要真幹,要有信心,不要害怕,即使今天有一點病痛了,人家勸你去看醫生,你真的有信心,信佛、信菩薩,我就不去了。我在新加坡也講過很多遍,李木源居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七年前他生病了,去檢查,得的是癌症,醫生告訴他只有六個月的壽命。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從小學佛,知道這事,也就等於預知時至了,他是作生意的,就把他的生意、財產統統轉給太太了,讓他太太去經營,自己就準備後事,身上一分錢也不帶了;他不看醫生,他也不吃藥,天天念佛等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今年第七年了,阿彌陀佛還沒有來。

 

再去檢查,醫院的醫生搖頭說:「不可思議。」,他的癌症沒有了;所以他發心,活一天就為佛教作一天工作,他也不拿報酬,他在佛教居士林作了不少事情,一分錢報酬都不要,可能只是中午、晚上在居士林吃一餐飯,全心全力來護持佛法,每一年請我去講經,從前年(一九九五)下半年開始辦培訓班,都是他搞的,現在他的身體愈來愈好,所以館長的事業交給李木源去做了,前面三十年是館長護持,後面就是李木源在作了。

 

你看,得了這麼重的病,再去檢查,居然沒有了,他沒找醫生,也沒吃藥,也沒有想求壽命,沒有想求自己身體好,沒有,念頭都沒有,只是活一天做一天,歡歡喜喜,隨時隨地等阿彌陀佛來接引。所以我想他後面壽命很長,往後護持的工作,這個責任很重,所以他說我們一切要靠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的福報最大,不靠佛,任何一個人都靠不住的,一定要靠佛,對佛要有堅定的信心。

 

佛在那裡?這一本《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我們每天讀誦就如同面對阿彌陀佛並接受他的開示,接受他的教訓,我們要用這樣真誠的態度來讀誦,這才能有感應。過去印光大師所說一分誠敬就一分感應,十分誠敬就得十分感應,展開經卷如同面對彌陀,要以真誠恭敬心來讀誦,接受佛的教訓,常常能夠記住,在生活裡依教奉行,這比什麼都重要。時時刻刻要念著「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這一生的生活就有方向,就有目標及原則可以遵循,不致於迷失了自己。

 

今天因為準備錄音,把時間耽誤掉了,我是怕同修們還有事情急著要去辦,時間拖得太長,大家也不好意思。明天三時繫念,還有二次聚會,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下面還有二次聚會,我們都要談談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認真的修行,才能夠得到真實殊勝的利益,把我們的舊觀念、舊思想如何能改過來。今天跟諸位講的是把我們無始劫以來累積的善根福德怎麼樣轉變成功德,非常的重要,然後你才真的明暸了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想想這三條自己統統具足,往生就有信心了,跟阿彌陀佛就又靠近一些了,謝謝諸位。

 

第二天

 

諸位同修:

 

時間過得很快,明天我們的聚會就要告一個段落了,在這幾天當中,我已接觸了不少的同修,大家在一起閒談起來,多半都感到用功不得力,應該要怎麼個用功法?實在講,能夠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總算是覺悟了,這是個好的現象。「佛法」這二字的含意就是要覺悟一切法,或者說在一切法當中,我們要能夠保持著覺悟。明白這個意思,我們才真正知道學佛無非就是學做一個覺悟的人,學做一個明白人。

 

佛菩薩也是一個人,我們還是人,我們跟佛菩薩有那些不一樣呢?那就是佛菩薩明白一切事理,佛菩薩覺悟;而我們恰恰相反,對於宇宙人生、對自己、對別人,對一切事物都不覺悟,都不明瞭,差別在此地。必須有人想明白、想覺悟,這才能感得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是佛法裡所講的「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

 

佛菩薩教給我們是些什麼?這一點總得要清楚,甚深的大道,須知就在日用平常當中,佛法如是,世法也不例外;中國的學術,究其根源則稱之為《易經》,中國古代的六經都是《易經》的註腳而已。「易」就是簡易,簡單容易,大道不凡雜,佛教給我們的亦復如是。

 

現在我們看看世法跟佛法都不簡單了,這怎麼一回事情?這是被我們眾生搞繁雜了,不是佛法繁雜,是我們把它搞繁雜了,這一點必須要知道。為什麼我們把它搞繁雜?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從各個角度去看佛法,於是佛法繁雜了。這也正是應了佛在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話很有道理;如果你心裡沒有想,換一句話說,就沒有一切法,你想得愈複雜,諸法也就愈複雜;如果你什麼都不想,那這一切法就很簡單、很單純。諸佛證得的一真法界單純哪,十法界就不單純了,六道就更繁雜了。

 

理和事,我們都要清楚,然後我們才能理出一條修學的道路。「修」是修正,「學」是學習,修行的「行」則是我們的生活行為,我們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把錯誤的思想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修正過來之後,我們學佛菩薩,這叫「修學。」。

 

佛菩薩在各行各業,如《華嚴經》所說,其實一切經裡都講,《華巖經》講得很明顯,我們很容易看得出來,無論是那一種生活方式,或從事那一種行業,這些都沒有妨礙清涼在《華嚴》上告訴我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事無礙」即任何生活方式、任何工作都是學佛,都是學菩薩,都是菩薩行。

 

什麼叫「菩薩行」?這個觀念我們要搞清楚,「菩薩」是覺悟的意思,「菩薩行」就是覺悟的行為;因此這就超越時空,超越萬法。從日常生活裡來說,穿衣吃飯,只要與「覺」相應,這就是修菩薩行,就是學菩薩道;如果與「迷」相應,那叫「造業」。

 

這話是真的,六道凡夫那一個不造業?不但六道造業,四聖法界也造業,不過是他們造的業輕,我們造的業重,這十法界愈往下去,造的業就愈重。什麼人真正覺悟了呢?佛在經論上也給我們立了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超越六道輪迴的人算是覺悟了。

 

六道是什麼?經上告訴我們,六道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所謂的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品」是品類,每一類裡面數量太多了,說之不盡。佛用方便的方法,將這些錯誤歸納,雖然歸納為這個頭數,對於初學的人還是嫌煩,於是再把它歸納為十大類,這就好說了。

 

見惑就是我們見解的錯誤,我們看錯了;思惑就是我們想錯了,這二個合起來叫「見思煩惱」。你只要有這些東西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換句話說,起心動念就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上所說的「無不是罪」;我們自己要承認,要能夠勇於認錯,一個勇於認錯的人,這個人是好人,這個人有希望,若以其它的宗教講,這個人就得救了。自己有過失還死不肯承認,這個不能得救,真是沒救,所以我們一定要勇敢的認錯。

 

我們確確實實對於事實真相看錯了,第一個看錯的就是把這個身當作自己,這個說起來,也許很多同學都覺得奇怪,這個身不是我自己,什麼是我自己?那一個人不把身看作自己呢?對的,凡是六道的眾生都把這個身看作自己,所以你自己把這個身看成自己,好像這個很正常嘛,這也沒有錯誤嘛,每個人都是這個看法,那我這個看法怎麼會錯誤呢?

 

其實真的錯了,因為把這個身看作自己,念念都要為這個身,這就養成大錯特錯,貪瞋癡慢都從身見生起來的。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大家最容易覺察到的就是貪吃、貪睡,都為這個身嘛。實際上,你貪飲食的口味,誰知道口味?舌,舌頭只有三寸,到咽喉下面就不知味道了。你看,用多少的心機就為這三寸舌造多少的罪業?我們中國人在飲食上比外國人講究多了,實在講,說講究多了就是講比外國人造罪業要造的多了。

 

外國人注重營養,他為這個身,我們為舌而貪圖口味;人家為身,比舌大得多了。細細想起來,我們不如外國人,由此可知身見的可怕。

 

「身」到底是個什麼?大乘佛法裡說得透徹,身是屬於我所有,不是我,「我」和「我所」要辨別清楚。「我」是生宰,「我所」是我附屬的,譬如說我們穿的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是「我所」;我們住的房子,房子是「我所」,你的家親眷屬也是「我所」,是我所擁有的,不是「我」;同樣一個道理,我們的身是「我所」。

 

「我所」是無常的,它不是常住的;再跟諸位說,「我」是常住的,「我」是不生不滅的,這個身有生死,「我」沒有生死,這才是正確的觀念。身的生死就跟衣服一樣,衣服穿舊了,你們就把它脫下來丟掉,不要了,再去換一件新衣服,你穿新衣服,新衣服就是生,穿舊了,穿破了,就不要了,它就死了,它有生滅相,「我」沒有生滅相。

 

這個道理,佛過去在《楞嚴經》上講的很詳細,當時波斯匿王在座,他和釋迦牟尼佛同年,他聽明白了,知道自己原來沒有生死,這很歡喜,是「身」有生死,不是「我」有生死,「我」是不生不死,他明白了這個道理。現在我們有了這個身了,就要好好利用這個身,實在說,無論什麼身,我們通常所謂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的身都是「我所」,就是你成佛了,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是「我所」,也不是真正的自己。

 

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現在這個世間,他老人家一生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八十歲圓寂,這個色身是我所,有生有滅;我,沒有生滅;這是首先我們要把觀念糾正過來的。

 

我,不生不死;我,不來不去;《中觀論》裡講的「八不」,「八不」是「我」,不常不斷,不一不異。誰找到「我」了?諸佛菩薩找到「我」了,所以他就得自在了。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都還沒找到。真正學佛,必須將這些事實的真相,雖不能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多少也要有一點概念,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那就好辦了。

 

所以無論是得的什麼樣的身,佛告訴我們,要利用這個身體積功累德,不要拿這個身體去造罪業,用這個身體去造罪業就錯了。這個地方說起來,極其微細,必須要細心的去體會、去觀察,然後善用這個身體和環境。佛門裡常講「藉假修真」,身和境界都是假的,都是無常的,佛經裡講皆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有生有滅。身有生老病死,一切動物的身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都是變化無常,礦物、星球它有成住壞空,這是佛給我們講「萬法無常」、「萬法皆空」。

 

「萬法皆空」是真的,但是這裡面有個道理它不空,什麼道理?因果。也許有人問,萬法皆空,為什麼因果就不空?因果是不是在萬法之內?沒錯,因果也在萬法之內,因果之不空,因為因果是一個連續的現象,因裡面有果,果裡面有因,因果循環,所以它不空,是一個相續的現象,如果因果空了,那十法界、六道就沒有了。十法界、六道這個假相會存在,為什麼會存在?就是因果相續的現象不中斷,這裡面是千變萬化,這是事實的真相。

 

所以佛教給我們種善因得善果,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有它的因、緣、果、報,《法華經》上說得就更詳細了,《法華經》上給我們講的「十如是」,那個「如是」就是不空的意思。由此可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最低限度要與善法相應,這個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但是在六道裡面可以避免惡道及惡緣,我們所期求的人天福報、幸福美滿,確實是可以得到的。

 

這是佛教給我們初學及心量見識都不太遠大的人,佛用這個方法教導,教導的目的,確是能夠保障社會的安全,穩定繁榮及興旺。

 

佛法這樣好,為什麼今天這個世界這樣亂?諸位,細心的去觀察,這社會的動亂,實實在在講是不學佛之過。這不學佛,我們把它解釋開來就是不覺悟的過失,我們是不是學佛了,其它的宗教就會反抗?你佛教有什麼了不起?他不曉得「佛」這個字怎麼講,「佛」是覺悟的意思,不覺悟的過失是全都迷失了自己,所以對人、對事、對物產生種種錯誤的見解、思想,引導一些錯誤的行為而招致惡果,這個道理在此地。

 

特別要明瞭的,佛法決定不是宗教,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佛法的教學超越宗教,超越種族,超越所有的界限,它是圓融的,大圓滿的,所以經上常講「九界眾生」,這範圍非常廣大。

 

一切眾生,他的種族不相同、文化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所隸屬的國家不相同,這一切不相同當中,覺悟和迷是相同的,所以佛法只講「覺」「迷」,不講其它。

 

菩薩是印度梵語的名詞,意思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所以「菩薩」翻為「覺有情」,覺悟的眾生就叫「菩薩」;我們學佛的人覺悟了就叫「告薩」;基督教的牧師覺悟了,他也叫「菩薩」;天主教的神父覺悟了,他還叫「菩薩」。

 

於是我們才真正明瞭,《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三位善知識,你看他們的身份,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是菩薩。從政的是菩薩,經商的也是菩薩,做工的也是菩薩,無論你幹那一行,你覺悟了,都叫「菩薩」。老人覺悟了,稱「菩薩」;小孩覺悟也稱「菩薩」,這才知道佛法只講覺、迷,沒有其它界限。

 

由此可知,一切眾生要想破迷開悟,做一個明白人,做一個覺悟的人,那當然要學佛,學佛就是學覺、學明白而已。佛的經論很多,內容就是說明這樁事情而已,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你的思想才可以說是純正,你的見解才可以說是沒有錯誤,所謂是「正知正見」;沒有真相,那來的正知正見?

 

可見得佛不欺騙人,佛所說的話,句句真實,但我們沒覺悟;如果我們能信佛所說的話,那就有福報了,這個人就有福了,為什麼?他能信,能信一定能解能行,他就能相應,與事實真相相應,相應就得福了,相應就離苦得樂。由此可知,佛法並不難學,難在信、解、行的相應,相應就是「證」,古人講的「信解行證」。

 

事實的真相,從事相上來講,總不外乎因、緣、果、報,佛跟我們說明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一切萬物的關係,因緣很複雜,無量因緣。無量因緣再把它歸納為四種因緣,特別是講到人際上的關係,這四種因緣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果緣深的就變成家親眷屬,緣若是疏的就變成親戚朋友;再疏遠的,也許就變成陌生人。

 

我們走在外面,每天遇到許多人,有些人見面跟你笑笑,跟你打個招呼,善緣;有人見面跟你瞪眼睛,看了你不舒服,惡緣。但是那個緣很疏,見一面走過去就沒有了,可能你一生只跟他見一次面,第二次就遇不到了,緣疏啊,要懂的這個事實真相。

 

學佛覺悟的人要如何處置這些事情?覺悟的人要把這些事緣轉變成法緣,你看看佛菩薩他們做的。家庭,說實在的話,不是個好地方,家庭是冤冤相報的所在,你們仔細想想看,是冤冤相報的場所,不是好事情;可是覺悟的人,他能把冤冤相報轉變為道場,這就高明,把親眷轉變法眷屬,能教家人個個覺悟,你自己帶頭幹。

 

很多同修學佛了,但家人不學佛,障難很多,來給我訴苦,我就告訴他,「你學佛不是真的學。」,他說:「我怎麼不是真的,我每天的功課一堂都不缺。」,那個沒用處,你要是真學,你必定感動你一家人,果然真學而還沒有能感動,那是你的功夫不夠。

 

說實在的話,這個世間的家庭裡,最複雜、最難度的,大概是在中國古時候大舜這一家了,你們唸過歷史就曉得,堯舜禹湯,你看舜的繼母、父親,那真是難度,但他都能完全用自己的德行,經年累月,父母最後還是被感化了,那就是佛菩薩。佛教在當時雖然未傳到中國,舜卻是佛菩薩,他不迷,他覺,心正,心地清淨,他真的做到了覺,正、淨。我們佛門裡,覺正淨就是標準,所以他的行為是標準的菩薩行,標準的菩薩道。我們就事理來看,他符合佛法裡講的菩薩的標準,我們能不能像他這樣做法?

 

舜王的作法有原則可尋,這個原則,大乘佛法裡有;遇逆緣、處逆境,「緣」是人事環境上的關係,「境」是物質環境的關係,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非常惡劣,他處在這個境界裡,我們佛門叫「逆增上緣」,你在這裡面修什?你去修「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舜就是守住這個原則。

 

真的不見世間過,他沒有看到父母的過失,只看到自己的過失,像六祖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舜沒見世間過,見到別人有過失,總是想到自己有過失,而反過頭來反省,認真的改過自己,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真正覺悟的地方,我們學佛就要從這個地方學。

 

堯舜禹湯,他們是人,我們也是人,他們能,我們為什麼不能?人家作給我們看了。現在擺在我們眼前的,無論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子,你的生活過得很好,你在順境裡面要修覺正淨;或者說你的生活過得很清苦,你也要在苦日子裡修覺正淨。

 

由此可知,世緣對我們的關係不大,迷悟對我們的關係則是太大了,悟了就有樂趣;迷了,雖富貴也不樂。諸位如果很冷靜的觀察這個世界,可能就在你身邊,有的人福報很大,有權勢、有地位、有財富,可是生活過得很苦,富而不樂。也許你看到很貧窮的人,地位很低的人,物質生活相當艱難的人,他日子過得卻很快樂。

 

能過得很快樂,那是人生真正的享受;與其富而不樂,不如貧而樂,他真正懂得享受。要能真正離苦得樂,沒有別的,歸根結底,還是要看破、放下,真正能看破、放下,就與事實真相相應了。所以大家要記住,不能夠與情相應,「情」是感情,與情相應,你造六道輪迴業,這個可怕。你要與覺相應,與理相應,與智相應,與事實真相相應。

 

事實真相在《金剛經》上講得最透徹、最圓滿,事實真相是什麼?一切法不可得。《大般若經》上,這句話說了幾百遍,告訴我們一切法不可得。從根本上講,《金剛經》上講的「三心不可得」,能得的不可得;萬法緣生,凡是因緣所生法,都沒有自性,都沒有自體,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故外面境界也不可得。能得、所得都不可得,所以叫你放下,為什麼?放下就與事實真相相應了。

 

事實真相是什麼?即是我們一般人講的真理,你跟真理相應;在佛法講是自性,自性不可得。自性有沒有?有,雖有,不可得。你要是有得失的心去求自性,你就求不到了;離開得失的心,你就證得自性了,你就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所有一切境界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及一真法界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相分,自性是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可是這個裡頭有個道理,道理是什麼?能所不二,所以它不可得。如果「能」「所」是二,那就有能得,有所得,要講不可得就講不通了。因為它能所不二,所以你有能得、所得的念頭生起來就錯誤了,就與事實真相相違背了。

 

正因為能所不二,所以我們在一切事相當中,要認真努力去做,這才相應。不能說能所俱空,那我什麼都不要做了,你就沒有體會到它真正的意思,沒有瞭解事實真相,你只看到一邊,沒有看到另外一邊,你的見解不透徹,你的見解不圓滿,你是偏見,不是圓見。

 

你要是見解透徹,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做那一個行業,你都會做得非常認真負責,會做到盡善盡美,給你的同行作個榜樣;雖然作一個榜樣,作得很好,認真努力負責去做,又不著相,這是相應。絕不可以有一念心,我做了多少好事;佛雖然講積功累德,沒錯,積功累德在事相上要做,心上不能有,不能有積功累德的念頭,有這個念頭,你就錯了。

 

你要問,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這樣做才與諸法實相相應,與能變所變、能所不二相應。這個相應就是你與自性相應,你與法性相應了,道理在此地。相應了,你就見性成佛了;與法身相應,你就證得清淨法身,就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了。

 

由此可知,我們年歲老了,要做老人的榜樣;我們年輕,要做年輕人的榜樣;我們每天上班,要做一切上班人的榜樣;你是家庭主婦,你應該做家庭主婦的榜樣。「榜樣」就是菩薩,菩薩就是一切眾生的好榜樣。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生活、無論是什麼的身份,他都是菩薩,都給一切眾生做典型,樣樣事情做得合情合理,做社會大眾的表率,這就叫「學佛」、「學菩薩」。

 

學佛人如果沒有這個念頭,那你到那裡去學?天天唸經,唸給泥塑木雕的菩薩聽,那有什麼用處?他才不聽你的,你認為他有靈,那你就錯了;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他靈在那裡?他靈不靈是看我們眼看、耳聽後有無領悟,如果我們六根接觸佛菩薩的境界而有所領悟,他就靈了。

 

由此可知,靈不靈是在自己的心,不是在外頭的境界,離開自心無有一法可得,這是大乘經上常常說的,這是真話,不是假的。我們除了在生活、工作上做一切眾生的好樣子之外,還要念佛,一定要示現這個樣子,為什麼?唯有念佛才能真正在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其它的法門雖然好,我們的根性不相應,很難修,不容易成就,唯獨這一門萬修萬人去。

 

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真正要求往生,絕不能生病,生病就靠不住了,因為你在臨命終時,完全聽人擺佈。你要曉得,跟你親近的人,善知識少而冤親債主多,他並不是惡意,他是善意,善意卻做了糊塗事,把你往生這個緣打斷了,你說這糟不糟糕?換句話說,我們要是不願意聽人家的擺佈,那你自己要能做得了主,預知時至,不能生病,絕定不生病,走的時候站著走、坐著走。

 

我想每位同修聽到,都很希望將來我們也能做到,為什麼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你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這個東西是障礙,這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特別是年歲大的人。今天甘老居士沒來,昨天他來了,我們也很難得碰一次頭,八十多歲了,告訴我,他喜歡看書,什麼書都想看,這很糟糕。我昨天告訴他了,我現在七十一歲,不看書了,你還什麼書都喜歡看,我不看了。看書是什麼?打閒岔啦,看書是教你胡思亂想,不要說世間書看了胡思亂想,看佛經也胡思亂想啊,這部經上說空,那部經上說有,不是胡思亂想嗎?

 

佛經也不要看了,一句「阿彌陀佛」念下去就好啊,年歲大了,不幹了,統統放下了,這就是書也不能看。年輕人可以看,年輕人你們來日方長,其實說長,也不能定論,黃泉路上無老少,年輕人看書還情有可原。為什麼要看書?為什麼要講經?是因為你有疑惑,為了幫助自己和別人能斷疑生信,這才看書。已經相信,已經不疑惑了,就不必再看了,再看就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書不能看啦。

 

不但書不能看,外面人家的話也不能聽,聽這些話幹什麼?張家長李家短,這些人我是非與自己生死大事統統不相干,只有害處而沒有利益,所以也不要聽了。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是連家親眷屬這種親情也要放下,你才能往生。你在最後這一招的時候,你這一念也不放下,你絕定不能往生,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不要等到臨終的時候再放下,現在就要放下,臨終那時候,怕你放不下了,這種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就應當早一天放下。唯有現在就放下,我們將來往生才有把握,才能夠得大自在。身體不好,你能夠一切放下,身體就好了。

 

佛教給我們一個真理,我們要會用,那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是無上的珍寶,你要是會用,那你一生得大福報。一切法從心想生,真正明瞭了,那我就專想佛,你心裡就生佛啊,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就生佛,作佛去了。口念佛,心裡還想別的,打閒岔,那個沒用處,你念佛的功夫全都被破壞了,這不能不知道。尤其是年歲大的人,不能再看,一定要專心,一門深入,絕對不要聽人說這一句「阿彌陀佛」太簡單了,那有那麼容易成就。

 

如果你聽人家的話,想想他是有道理,我們還要多學幾個法門,那你就錯了,他說的話,毫無道理。愈是高級的法門,一切愈是簡單;若是頂尖的法門,一定是最容易的法門,它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

 

你要是不相信,大家唸過《無量壽經》,經上佛說將來佛法統統滅盡了,這部經還留在世間一百年,佛說這話是什麼意思?諸位要從這裡去體會。

 

佛法好比是藥物,眾生生了大病,病很多、很嚴重,所有一切藥物都失效了,都救不了了,最後這一句「阿彌陀佛」還能救,你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這個法門不可思議,能度末世佛法滅盡後那時的眾生,那時的眾生的業障又不知道比我們現在深重多少倍,他們都能夠得度,何況我們現在?

 

所以這一生遇到了,決定不能捨棄,經論上及祖師大德的著述、開示,他所說的那些話,如果你看到、聽到了,仔細觀察,他給什麼人講的,這個要懂的。也就是說,他用那個藥是治什麼人的病?那個人的病跟我的病一不一樣?我要搞清楚。我們也學善財童子,可以看看,可以聽聽,但絕定不能學對方;善財的高明就高明在這一招,表演給我們看,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他都可以看看,都可以聽聽,但是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決不改變。

 

他可以看、可以聽,我們要不要學?我們當然要學,但是你可不能學錯了,你要是刻意去學,你就錯了。你也去學參訪,到處去參學,你就錯了。善財童子的參學不是這個意思,是什麼意思?你現在還活在這個世間,你總不能脫離社會,你每天一定會接觸很多人、很多事,五十三參是教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應付它?五十三參用意在此地,你要是會用心,你每天從早到晚接觸的這些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參。所以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代表現實的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就是我們從早到晚天天遇到的。

 

你看善財他遇到後,正如六祖大師所說的,他那個心常生智慧,那就全是善知識了。我們今天從早到晚全生煩惱,全是惡知識了。你要在這裡面學善財童子,能把一切人事物都變成善知識,讓我們念念增長智慧,這就對了。實在講,善財也沒特別的本事,他那個本事也就是看破、放下。

 

所謂看破,一切事實真相他都明瞭,他不迷惑,這是看破了;明瞭之後,他什麼都不學,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無論那一個法門,連邊都不沾,這叫放下,自始至終,一句佛號。我這個念佛法門,當年李老師勸我,我還不能完全接受,真正讓我死心塌地學這個法門,是講《華嚴經》講到末後這一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無量無邊的法門總歸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展開就是一切法門,吉祥雲比丘說的很詳細。

 

這一段經文的錄音帶很快就會出來了,昨天我看到有些帶子送來,是「文殊菩薩十信章」,這是《四十華嚴》末會的第一會,這一會經文比較長,也很有味道,所以《四十華嚴普賢菩薩行願品》,說實實在在的話,就是教給我們學大乘佛法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過日子、怎麼樣工作、怎麼樣與大乘完全相應。

 

所以這四十卷經,不僅僅是重視講解,真正重視在實踐,我們如何把它做到,如何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思想行為,你自己就入了佛的法界。可是我們必須抓到原則、原理,原理原則就是《無量壽經》上的經題,這個經題非常圓滿,所以古德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個話講得一點都不錯。經文雖有廣略不同,《無量壽經》經文少,只有一卷,《華嚴》有八十卷,可是裡面的義理完全相同,不增不減。

 

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華嚴》是淨土的圓滿,淨土是《華嚴》的成就,同一樁事情,我們用什麼原則去修呢?一定用清淨心,清淨心離念,有念就不清淨了,所以我們只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不管什麼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讓你的心空,讓你的心無事,那你就最健康了。與清淨相應,用清淨心念佛,用清淨心生活,用清淨心工作就相應了。

 

第二是平等。平等是不分別,清淨是沒有污染,什麼是污染?貪瞋痴慢、起心動念、是非人我。沒有污染,沒有分別,就平等了。一切法當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迷,那你就覺了。所以「清淨、平等、覺」這一句是我們的標準,不但是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的標準,也是修學一切大乘法門的標準,無論你選那一宗,你修學那個法門,一定不能離開「清淨、平等、覺」,這在我們以前講經題的時候,已跟諸位細說過,這個經題就是「三學」、就是「三寶」。

 

「三學」是戒、定、慧,離開戒定慧不是佛法,所以不管那個法門,那個宗派,不能離開戒定慧。任何法門,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你看一入佛門先受三歸依,三歸依是「三寶」,「三寶」是覺、正、淨;清淨是戒學,是僧寶;平等是定學,是法寶;覺是慧學,是佛寶。所以我們依什麼?依清淨、平等、覺,簡而言之就是覺、正、淨,清淨是淨,平等是正,佛是覺。

 

生活與覺正淨相應,工作與覺正淨相應,處事、待人、接物、一切應酬,總與覺正淨相應,你是真的學佛,你真正過的是覺正淨的生活,覺正淨的生活就是諸佛菩薩的生活,你已經超凡入聖了;如果你不覺、不正、不淨,你過的是六道輪迴的生活,差別就在此地。大家要是搞清楚了,你才曉得《無量壽經》可貴,佛說一切經都滅掉了,還留《無量壽經》,很有道理,因為一切經的精華都在《無量壽經》上,不要講經文,經題就足夠了,真正通達明暸,那他就得度了,就超凡入聖了。

 

希望我們同修都能夠明瞭,都能夠珍惜,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與覺正淨相應,果然與它相應,一定要真的看破,真正放下。如果你還有一絲毫的牽掛,還有一絲毫的為自己,就不相應了,三個字都沒有了,一條沒有了,三個都沒有了;一條得到了,三個都得了,它是「一而三。三而一。」,不可能說我得一條,那二條我還沒有得到;我得了二條了,還有一條沒做到,這個都是自己欺騙自己,自己不瞭解事實真相。

 

明天我們再繼續談這個問題,希望我們都能夠在生活當中得到真實的受用,今天時間到了,謝謝諸位。

 

第三天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今天晚上我想跟大家談談我們道場發展的方向與目標,一個道場如是,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也不例外,世間人總希望能夠興旺,能夠安定,不斷的向上去提昇,這個想法是正確的;但是往往事與願違,這是什麼原因?我們必須要把原因找到,把這個原因消除,我們這個願望就能圓滿達成。

 

現在的道場確確實實跟古時候不一樣,古代的道場真的是有道,現在只有場,沒有道了,所以事與心違,不是沒有道理的。什麼叫做「道」?簡單的說「道」就是我們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與事實真相相應,這就是「道」。事實真相就是《般若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能與實相相應就是「道」,也是諸佛菩薩所行之道。如果與事實真相相違背,道就失掉了,失掉了也可以叫做「道」,它不是覺悟的道,是一個迷惑顛倒的「道」,迷惑得嚴重的就是三惡道,那也是道,如果這個場所當中修三惡道,那就麻煩了。

 

佛告訴我們,不但三惡道不能夠修,三善道也不好,都不能夠解決問題,所以必須要超越六道,六道上面是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這才稱之為「正道」。由此可知,六道裡的道都不正,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學佛的同修必須要以超越六道輪迴為我們這一生努力的目標。

 

而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說事實真相要搞清楚。前面跟諸位說過,六道是嚴重的執著而變現出來的。六道之外的四聖法界也不是真實的,是從分別裡變現出來的,有分別而沒有執著,這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包括十法界裡的佛。

 

十法界裡有佛,這裡的佛正如天台家所說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屬於十法界的,沒有能超越。別教超越了,別教的地上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越了。別教也有十地菩薩、等覺菩薩、佛。由此可知,別教的佛只破十二品無明,四十一品無明,他只破十二品,相當於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圓教初住菩薩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了,初住在斷惑證真上來說,等於別教的初地;初行位的菩薩等於別教的等覺,二行位的菩薩等於別教的佛果。諸位看看天台家所說的,你就明瞭了。

 

所以十法界裡有佛,藏、通是在十法界,沒有能超越,也就是說他的分別沒有斷乾淨。分別、執著如果完全斷乾淨了,這就超越十法界了,這就是《華嚴經》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不是凡夫了,也不是權教、二乘,他是真正的菩薩。佛法裡常講權教、實教,「實」就是真實的,破一品無明以後就是真實的,未破無明以前都叫「權教」,權教不是真實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佛的教誨。

 

佛教我們開權顯實,要把權小凡夫的結解開,然後顯出真實;真實是我們本有的,所以我們確確實實有份,不是沒有份,真的有份。通常大乘法裡講的迷悟,十法界是迷,六道裡迷的更深,一真法界那就是悟了。悟了才有一真,迷了才有六道,才有十法界。

 

但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講的好,他老人家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二句話非常重要。本覺本有,我們當然可以證得,換句話說,我們應當作佛、作菩薩。不覺本無,不覺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本來沒有,本無,我們當然可以斷掉的;本來有的,一定可以證得;這兩句話保證凡夫能作佛。

 

所以我們首先要建立信心,不僅是淨宗要求信願行這三個條件,說實實在在的話,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不講信願行?所以一般人提到信願行,哦,這淨土宗講的,其實任何一個宗派,你要是沒有信、沒有願、沒有行,都不能成功;禪也好,密也好,教也好,都是建立在信心上,願力推動你認真的修學,沒有願力,你的修學就鬆懈了,你就不能精進了,所以一定要大願。

 

大家都曉得大乘法建立在大菩提心的基礎上,什麼叫「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大願,所以有真信、大願,我們的行自然就相應了。

 

可是難題來了,我們對於大乘經論也有相當時間的涉獵,但是我們的煩惱習氣斷不掉,有很多同學說:「我知道,但我做不到啊。」,知道而做不到是真的嗎?他相信是真的,我不相信;我覺得你沒能做到是因為你的知不夠透徹,知要是透徹了,那有做不到的?那怎麼辦?再向經教裡去深入。

 

所以研究經教,佛的標準是要深解義趣,你對於經教解的夠不夠深,經中講的義理,講的趣向,你到底能夠體會多少?你到底能夠瞭解多少?你今天之所以做不到,就是你理解的不夠深、不夠透徹,真正瞭解有深度的透徹了,那有做不到的?

 

佛法,說實實在在的,它真的是知難行易,這一點都不假,也就是說深解義趣難,凡夫成佛容易,一點都不難,只要把那個念頭轉過來就成就了。什麼念頭?《金剛經》上講的好,「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念頭,你轉過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就成佛了。

 

你看,這四相就是分別、執著,你分別這四相,你不能超越十法界;你執著這四相,你不能超越六道輪迴。我們今天這四相堅固的分別執著,雖然聽到佛這麼講,也有道理,可是我們還是分別執著。這個原因就是剛才講了,我們對於「四相非相」瞭解的不夠透徹,真正透徹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再問,解決之後還有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給諸位說,明白之後還是我、人、眾生、壽者,宗門裡有句話說,沒有開悟的時候,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開悟的時候,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悟了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細細去玩味這三句話。

 

悟後的境界是什麼?起心動念再不為自己了;沒悟之前,起心動念是為我;在我們出家人是為我的道場,這沒悟啊。悟了以後知道「萬法皆空,了不可得。」,那悟後怎麼辦?悟後就要實現你的大願,你曾經發了願了,眾生無邊誓願度,那你要去實現度眾生的願了,你不能說話不算話,這個時候要兌現,因此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為眾生,不再為自己了。

 

雖然為一切眾生,要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度無量無數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怎麼「實無」?心裡頭若無其事,絕不執著有能度、所度,你一有這個念頭,就墮落了,你就沒有覺悟了,悟了的人決定沒有這個執著。所以悟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而為一切眾生示現一個最佳的榜樣,演戲演給眾生看的,目的是幫助眾生開悟。

 

無論你在那一行,無論你做什麼工作,你對社會、對眾生都是行菩薩道,都是修菩薩行;菩薩道、菩薩行不需要出家,如果說一定要出家才能修菩薩道,行菩薩行,那你就又有分別執著,你所修的還是六道行,凡夫行,不是菩薩行。

 

我們看《華嚴經》,最近我們所講的《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大家聽到這個名詞,不要誤會,你們平常看到《普賢菩薩行願品》只有薄薄的一卷,那一卷是最後的一卷,全文一共有四十卷,這裡面分為二部份,一部份是本會「如來會」,一部份是末會「菩薩會」,末會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本會的經文有三卷,末會的經文有三十七卷。

 

我們這一次選講這部經,我們從末會講起,末會裡第一個單元是「文殊菩薩十信章」,文殊菩薩代表十信位,往後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按照這個次序,有五十三位善知識出來代表,但是文殊的十信是根本,是基礎。可見得修行要從「信」入門,你的信沒有根,沒有力,你就沒有辦法修學。你看大經裡常講的五根、五力,五根、五力第一個就是信根、信力,信由根生出力量,然後才能去參學。

 

講了一個「信」,其餘四條就沒有了嗎?信後頭有進、念、定、慧,說一個,這五條都具足。所以什麼時候有資格出去參學?必須有五根、五力,然後才有資格出去參學,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這一會裡,他學什麼?就是成就了五根、五力,然後老師勸他出去參學,他如果沒有根力就不能夠出去參學,這就是一定要跟著老師,你自己沒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怎麼可以去參學呢?我們讀《華嚴》要向這些地方去體會,這說的是理,理要清楚,要明瞭我們修學的方向、目標,就不會錯誤了。

 

理懂得了,事要漸修,我們不是上上根人,說實在話,我們都是中下根人,中下根人的修學在事上一定是循序漸進,按照次序,一步一步的往前進。這個順序是什麼?我們不能不清楚,佛在《觀經》上給我們講的三福,那是修行的根本,修行的基礎。佛說的很明白了,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個話說得夠明白、夠清楚了。

 

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從那裡修起?從這個基礎修起。當然一切諸佛修行證果成佛,絕定不是只修一個法門,種種法門都能成佛,都能成菩薩,換句話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的根基在那裡?就在這個三福。我們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你要是問原因,我們沒有在基礎上下功夫,好像蓋房子,天天拼命蓋,畫圖樣,費盡心思在那裡蓋,蓋沒多高就垮掉了,什麼原因?沒有打地基,沒有基礎啊,我們是犯了這個毛病。

 

再看看古來的這些大德,諸位看《高僧傳》、《居士傳》,《大藏經》裡還有《善男子善女人傳》,你去看看他們,這其中許許多多三年五載、十年八年就成就了,有的開悟了,有的證果了,有的得定了,統統都有成就;我們今天修行的時間比他們長,長的太多了,為什麼我們沒有成就?如果不從這個地方反省,不從這個地方檢點,我們要想在這一生成就,實實在在是不可能。

 

能在這個裡面去找原因,把它的原因找出來,然後再把這些原因消除,我們才有希望。所以真正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循序漸進,我們躐等,好像蓋房子,我不要地基,不但不要地基,第一層我都不要,我要直接蓋第二層,你能成功嗎?不可能的事情。我們今天學佛就是這個幹法,錯誤毛病都犯在此地,沒有從三福做起。

 

而實在說,在大乘佛法,無論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達到終極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三福的完成,就是三福圓滿,我們怎麼能夠輕視?佛說三條,實在說,這三條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包容在其中,正是《華嚴》所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三福是一,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是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那你就曉得三福的意思深廣無盡。

 

第一句教我們「孝養父母」,我們有沒有認真去做?以「孝」這個法門為主,其它所有一切法門都是伴,佛法裡講「主伴」。佛法說「一」是「任一」,不是「獨一」,講「獨一」這是錯誤的。任何一個法門都包含一切法門,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佛法是圓融法,佛法確確實實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無障礙法。《普賢行願品》的品題全文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無礙的境界,這是所入,就是一真法界。

 

用什麼方法入呢?普賢行願,這是「能入」,後面要曉得能所不二,你要是把能、所分成二截,那你就是入不進去了;你要曉得能所不二,那你就真的入一真法界了。所以有能所就入不進去了,「能所」這個念頭沒有了,當下就是。

 

所以孝就是一法,這一法涵蓋一切佛法,你能把這一法做圓滿了,那你就成究竟圓滿佛。由此可知,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換句話說,等覺菩薩對於孝道還欠缺一分,尚未圓滿。

 

孝,要怎麼做?要學究竟圓滿佛,這才是修這個法門,不但要養父母,養父母是不是我自己的事情?是我家的事情?是我的事情?你要是有這個念頭,你是世間的孝,你不是學佛。佛法裡的「孝養父母」是怎麼說法?我要做出孝養父母的樣子給一切眾生看;一切眾生不孝養父母,我要做出孝養父母榜樣,我不是為我自己,也不是為我家,是為一切眾生;你看,就是這個念頭不同而已,這就是佛法啦。

 

為我、為我家,這是世間法,為什麼?你有妄想、分別、執著,而為一切眾生,這就是菩薩道,這就是菩薩行;好像唱戲表演,是表演給觀眾看的,不是給自己看的,這個法界就是個舞台,諸佛菩薩在那裡演戲給九法界眾生看,幫助他們破迷開悟,用心完全不一樣,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

 

所以孝養不僅僅是對於物質生活要照顧周到,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大家把孝道都忘掉了,我們學佛的人要特別在這上面加強,這叫「學佛」。如果你不孝順父母,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一天磕三千個大頭,都沒有用處,全是假的。所以要記住,諸佛菩薩是給眾生做榜樣的,我們為佛弟子,學佛菩薩也要學做社會大眾的榜樣。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這個做法可不可以給這個社會做模範?這就是個標準;如果不能給社會大眾做模範,這個念頭就不能生,這個事情就做不得。如果這個念頭、這個事情可以教一切大眾做榜樣、做模範的,我們這個念頭可以動,這事情可以做。正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法是通情達理的,這是佛法的好處。

 

如果真正不曉得怎麼做法,就細讀《華嚴》,裡面理論、方法、境界說的透徹,後面還帶表演,善財童子和五十三位菩薩作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教我們怎麼個學法。實在講也就是教我們怎樣生活,怎樣過日子,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這一部《華嚴》就講這個。

 

這個「怎樣」裡頭有個標準,什麼標準?佛菩薩的標準,教你怎麼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是覺悟的生活,智慧的生活,不但是智慧,是究竟圓滿智慧的生活,究竟圓滿智慧的工作,無論你做什麼工作,都能夠達到究竟圓滿;處事待人接物、日常應酬也都達到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過的就是佛菩薩的日子,過的就是真正覺悟的生活,不是迷惑顛倒,不是天天在那裡造業。

 

你要是不過佛菩薩的日子,那你就要過凡夫的日子,凡夫的日子不能不造業,《地藏經》上說的很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為什麼?因為他過的是凡夫的生活;凡夫就是自私自利,這個觀念大錯特錯了,病根在那裡?病根在凡夫牢牢執著有個「我」;所以佛一開端就要破除我見,「我見」就是執著「我」的這一個成見,佛講這一個成見是錯誤的,這個成見是虛妄不是真實的,沒有我,你執著這個「我」,就錯了。

 

初學佛的人如果聽說沒有我,他就慌了,那還得了嗎?那我學佛學了一輩子,以後成什麼?凡夫執著的這個「我」,確實沒有;但是,你若是覺悟之後,有真我。你看大乘佛法裡講的「常樂我淨」,這四字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在迷時而未覺悟之前,「常樂我淨」是有名無實,這四個字完全沒有,六道裡沒有,跟諸位說,十法界裡也沒有,一真法界裡才有,佛說的。

 

在一真法界裡,你成就三德,法身、般若、解脫,法身裡有「常樂我淨」四淨德,般若裡也有常樂我淨,解脫裡也有常樂我淨。所以捨掉這個假我錯誤的執著,後頭就是真我,真我是自性,真我就是法身,真我就是真實智慧,般若是真實智慧,自性裡本具的;解脫就是大自在,是自性裡本具的德能。

 

所以我們從那裡做起?從「孝養父母」做起,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一想,我這樣做能對得起父母嗎?能給眾生做個好樣子嗎?假如覺得這是不應該的,我們念頭就不會動了。佛法不要別人來約束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自自然然有約束。

 

不但養父母的身,也養父母之志啊,也就是父母對我們的願望,養父母之心,你才能夠盡孝。可是父母如果沒有智慧,像《無量壽經》上說的「先人不明」,沒有智慧,我們怎樣養他的志?怎樣養他的心?他的志是希望你天天賺大錢來奉養他,他的心是天天要享受五欲六塵,那怎麼辦?我們是不是也要養他?

 

對的,還是要養;在孝養當中,這「孝」就重要了,如何能去感化他、啟示他,讓他覺悟,這就是高度智慧了,這就不是愚癡了。恆順當中要有智慧,不是感情的,這裡面有善巧方便,這才能真正幫助父母,使他這一生過得很幸福,過得很快樂,來生絕定超越輪迴。再告訴諸位,要超越輪迴,一定要往生淨土,你這個孝養就圓滿了。

 

有很多兒女學佛了,父母不相信,父母非常反對,這種情形,我們看得太多太多了。有很多同修來告訴我,我也就跟他講,我說:「你不是真學佛,你不懂佛法。」,如果你真的學佛,真的懂佛法,你的父母一定歡喜;縱然不學佛,他絕對不會反對佛法,換句話說,你自己沒依教奉行,沒有能夠表現一個覺悟的樣子給你父母看,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不知道就要認真的學習,學了之後,明白了,一定要在生活當中做到,諺語常說「家和萬事興」,父母年歲大了,所憂慮的多半是兒女,作兒孫的人如何能做到一家、一族和睦相處,這是大學問,這個要真實智慧。把一個家庭,把一個宗族變成一個道場,你仍沒改變身份及生活方式,卻做了菩薩就成佛了,這是佛在大乘經裡教導我們的。

 

佛法的殊勝,佛法的好處,你要是不深入經藏,你不會知道;我們今天對於這個好處都沒有嚐到,實在講呢,我們今天學佛只接觸到佛法的一點氣氛而已,只在邊緣,沒有真正的接觸到;真的接觸到了,你的生活一定是法喜充滿,你快樂自在,佛法講的離苦得樂,這句話是真的,不是騙人的。

 

所以我們要從孝親尊師下手,尊師不是對老師形式上的恭敬,不是的,要依教奉行,老師教導你的要認真去做,佛法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所以它是師道,不是宗教;而餘道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孝養父母」是第一句,「奉事師長」是第二句。你要是不知道這個大根大本,你到那裡去學?

 

「慈心不殺」就是孝敬的發揚光大,真正的慈悲心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然後才能夠完成十善業。今天我們大家都唸十善,問起十善,個個人都答得出來,雖然答得出來,你為什麼做不到?就是你沒有前面那個基礎,你有前面那個基礎,十善你很容易做到,不難。

 

這是第一福裡頭的四句,是根本的根本,從這個基礎上建立佛法,所以第二福開端「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佛法,佛法建立在世法的基礎上,而大乘又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第二福通達小乘。

 

「受持三歸」,我們今天佛法的衰,衰到今天這個樣子,幾乎把佛法滅絕了,道理在那裡?不知道受持三歸,三歸的傳授就傳錯了,變成什麼呢?歸依一個人了,你說糟糕不糟糕?這種訛錯由來已久了,我們讀禪宗六祖大師的《壇經》,六祖大師當年在世傳授三歸,他已經不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說「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六祖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多年了,在我們想像,必定是在那個時候已將「佛、法、僧」開始有誤會了。說佛就想到佛像,說法就想到經典,說僧就某一個法師,這就錯了;所以他用覺、正、淨,他不用佛、法、僧,這是一千三百年前哪,你才曉得由來已久。

 

明末清初,你看蕅益大師講解三歸,他老人家就提出來,歸依僧是歸依僧團,不是歸依某一個人;他說這話,當然表示在當時就已經有很多錯誤了,從六祖到蕅益大師,相去約五百多年;到民國印光大師,你看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第八篇裡,他老人家講的傳授三歸五戒,說到末後有一段,他說傳授三歸不是歸依我一個人,「歸依僧」是歸依僧團,不是歸依某一個法師,你要是認為某一個法師是我的歸依師,這就大錯特錯了,可是現在積非為是,大家錯了就對了,固然有一些事情可以說大家錯了就對了,這三歸依大家錯了,不對了啊。

 

怎麼不對呢?你學佛開頭錯了,你這一生就錯到底了,說實在話,到最後如果不歸依阿彌陀佛就沒救了,如果你最後還曉得歸依阿彌陀佛,那還有辦法,還能帶業往生。可見這個事情嚴重,現在傳授三歸都傳錯了,授受錯了;五戒授受也錯了,錯得太離譜了;我們學佛從根本上就出了差錯,那裡能有成就?所有一切法門,絕定不能成就。幸虧還有一個念佛帶業往生,雖然你三歸錯了,受戒也錯了,你能老實念佛,相信西方淨土,你還有救。

 

可是諸位要曉得,除了這個法門,你搞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功,你要是不相信,試試看。任何一個法門都是要斷貪瞋癡,都是要斷見思煩惱,你有沒有能力斷?在我看,不但不能斷,見思煩惱天天增長啊,那怎麼能成功?所以理要曉得,事要清楚,然後我們認真的改過自新。現在大家都知道歸依三寶是歸依覺正淨,歸依自性三寶,這是正確的。

 

自信三寶之外,有住持三寶,形象的,形象三寶是什麼作用呢?讓我們看到這個形象就想到自性三寶,它的作用在此地,這就叫「回頭是岸」。看到佛像馬上想到自性覺,你看這不是回頭了嗎?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講的他修行的方法,他用的功夫是「返聞聞自性」,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覺,這就是「返聞聞自性」;見到這一切經書,就想到自性正,自性正是法寶;看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清淨,自性清淨是僧寶。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是說不能接觸,可以接觸,接觸之後要回頭,不要被它拉跑了,回頭是什麼?修清淨心,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外面境界清清楚楚,裡面絕定不染著,這叫「自性淨」,這個是僧寶。

 

我們有沒有回頭?歸依的「歸」就是回歸,「依」就是依靠,從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當中,你要知道回頭,依靠自性覺正淨;昨天跟諸位說過了,自性覺正淨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是自性淨,「平等」是自性正,「覺」就是自性覺,這就是自性三寶。

 

我們今天最大的一個毛病就是習氣業障太重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就被境界所轉了,跟著跑掉了,回不了頭了;可是佛教我們學佛,就是要能夠回轉頭來,那你就叫「學佛」;你要是回不來,就不叫「學佛」了,就搞六道輪迴,搞妄想、分別、執著去了。回過頭來就是覺正淨,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學佛」。

 

所以我們想想,我們到底學的什麼佛?說每天唸多少經,那叫學佛,假的;念佛念十萬聲佛號,人家還說「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唸經同樣是枉然哪。要緊的是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要知道回頭,那你就真的歸依了,你真的會回歸了,真有依靠了,依靠覺正淨三寶。

 

所有一切經論都是解釋說明覺正淨三寶的體、相、作用,一切經就說明這個,所以一切經叫「內典」,它是說明我們自性的體、相、作用的,不是說外面東西的。這樣去讀誦大乘,你就會起作用了,你唸了就曉得怎麼受用了,怎樣把這些東西都變成我的生活,都變成我的工作,那你就叫行菩薩道,修菩薩行了。

 

如果不會,那最好的方法就是讀《華嚴經》,這是過去弘一大師,你看弘一大師在許多著述裡面告訴我們,他特別提到知識份子,修學大乘應該從那裡入門?他老人家的建議是《華嚴經疏鈔》,清涼大師的註解。他說的沒錯,說的很有道理,這是個過來人。

 

現在人又有障礙,障礙在那裡?不讀古書、不讀文言文,經是古人翻譯的,註解的清涼大師是唐朝時候人,所以現在變成什麼麻煩?文字就成了障礙,從前讀書人看這個東西,文字上沒有障礙,現在我們在文字上有障礙,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諸位要想深入經藏,先學文言文,你這個文字障要先破掉啊,文言文修學的方法沒有別的,熟讀古文,從前李老師教我們熟讀古文是用《古文觀止》,選五十篇熟讀,你就有能力看文言文;你能熟讀一百篇,若能背過更好,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這是李老師當年給我們訂的標準。

 

所以我在國外勸大家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四十八品距離五十篇只差二篇,差不多,可以接近。所以你們熟讀《無量壽經》,把《無量壽經》當古文來讀,其實《無量壽經》的經文比古文淺得多了,你要能熟讀的話,有好處,把它當國文讀。特別是你們自己的小孩,在外國要學中文,外國人也不糊塗,那個眼睛是雪亮的,眼看著中國強大起來了,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天下,所以現在許多的外國人認真的在學中文。

 

不要說別的,經濟力量的蓬勃發展,在底下一個世紀,中國是第一,這麼大的市場,那個國家都想到中國去賺點錢,你不懂中文就吃虧。所以現在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國家地區都在很認真的學中文,你們的子弟在美國如果不受中文教育,將來的虧就吃大了。

 

那中文從那裡讀起呢?讀《無量壽經》,讀它的第一好處是認得中國字,中國的言語不會忘記,認識中國話、中國文字;再一個好處是因為本經是古人翻譯的,很淺的文言文,這文言文也學到了;另一個好處,本經是大乘佛法的菁華。所以你教小孩唸這個,一舉四得,把這部經當作國文來唸,也可以跟他來研究討論,作為淺顯的講解,對他的確有好處,從這個基礎,然後你才能契入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裡的特色,第一個就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古德說的很明白,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這話講的沒有錯。四弘誓願是有次第不能顛倒的,首先教你發大心,把心量拓開,不要再起心動念只想自己,心量那麼小,那不行,那不是真心,是妄心,這個在前面都跟諸位說過了。

 

妄心是什麼?思想,是虛妄的,我叫諸位把「思」上面那個格子、界限拿掉,「田」是界限,是分別、妄想。「想」是心裡頭有個「相」,相從那裡來的?從執著來的,你把那個「相」拿掉,剩下的就是真心。妄想、分別、執著是「思想」,今天常聽到「某某思想」,這糟糕了、壞了,有思想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你要把思想拿掉,剩下的就是真心,真心顯露那就是菩薩心,這個心裡頭才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沒有執著。

 

你要有這樣的心量,大家常常在課誦懺儀裡唸到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思想則不行啊,範圍很窄小,包不了太虛,也就是說要把我們的成見拿掉,不要有成見。心量拓開了,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不僅為這個社會,為九法界一切眾生。

 

然後從那裡修起?從斷煩惱修起,煩惱未斷,絕定不學法門,這個諸位要記住,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裡說的很好,煩惱不斷而修學一切法門,後果是什麼呢?增長邪見。所以一定要斷煩惱,煩惱斷了,修一切法門是增長智慧,那不一樣啊。所以斷煩惱放在第一,煩惱沒有斷之前,古大德的教學是一門深入,學經教學一部經;你想想為什麼學一部經?一部經能夠幫助你斷煩腦,二部、三部就幫助你增長邪見,斷不了煩惱。

 

一部經是將心定在一個位子、一個方向上,容易得定;定能伏煩惱,定功深了就開智慧,智慧一開就轉煩惱,把煩惱轉成菩提,煩惱就沒有了,然後才法門無量誓願學。

 

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現在就開始法門無量誓願學,前面二條不要,你不是在造空中樓閣嗎?這明明是四個階段,前面二條不要,你不就躐等了嗎?好像蓋大樓一樣,第一、二層不要,我蓋第三層,那有這種道理呢?現在學佛,錯,錯在那裡?我們認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自己不犯這個錯,所以一定要從三福認真的學起。

 

大乘發菩提心後接著是「深信因果」,這我講的很多,深信因果不是別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然後才是「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你看總共十一句,前面十句是自利,後面一句是利他;自利絕定利他,利他就是自利,我們的修學才有指望,我們的前途才一片光明,你在生活工作上才真正得到法喜充滿,常生智慧,你不會生煩惱,有高度的智慧,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做的圓滿,都能做的成就。

 

今天時間又到了,我只以這一點點自己修學的心得、經驗提供給諸位同修作參考,謝謝大家。

 

附錄  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

 每天做同樣的工作,一定會覺得很厭煩。尤其是家庭主婦,好像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許多人都覺得苦惱。假如能將觀念轉變過來,就會做得非常快樂。凡夫觀念中執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為什麼替他們做,愈想煩惱愈多。若學菩薩道,發大誓願普度眾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樣了。

 行菩薩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羅蜜」。主婦菩薩在家庭裡為一家人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指在外面賺錢,供養一家人生活。內財是用自己的體力、智慧為一家人服務。在家事裡做出圓滿的三種布施。你將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條、乾乾淨淨,使家人生活舒適,讓鄰居羨慕,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厭的做,即是「忍辱波羅蜜」。每天還要改進,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進波羅蜜」。雖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即是「禪定波羅蜜」。清淨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滿,是「般若波羅蜜」。於是覺了,原來菩薩的六波羅蜜,就是擦桌子、掃地、洗衣、煮飯圓圓滿滿的成就。這就是《華嚴經》善財童子所表演的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你將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間所有主婦的榜樣,一切家庭的榜樣。這就能度鄰里,推展開就能影響社會、國家、世界,乃至盡虛空遍法界。這才曉得菩薩在家裡掃地、擦桌子、煮飯、洗衣,原來是在做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大願大行。這是學佛、是正念、是諸法實相。若能如是觀,則法喜充滿,如何會起煩惱!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不落實在生活中則沒用。

附錄  精要十念法

 

謹提議以  淨空法師宣說之簡要必生十念法,為淨宗學人今後之一般自修與共修之常規。茲說明於后: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是日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講經、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軌之集會,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約同大眾合掌同聲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後始進行講經、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

 

按此自修與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試舉如下:

 

一、此法簡單易行,用時少而收效宏,確實而切要,可久且可廣。

 

二、為「佛法家庭」之具體有效方法。例如:於家庭中三餐時行之,則舉家之成員或信或不信皆蒙攝持不遺。且有佛化親朋鄰里,普及社會之大利益在。

 

三、以簡單易行,一日九次,從早到晚,佛氣不斷。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繼,日復一日。久能如斯,則行人之氣質心性將呈逐漸清淨,信心與法樂生焉,福大莫能窮。

 

四、如能隨順親和,稱念十聲佛號,便有袪除雜染,澄淨心念,凝聚心神,專心務道,以及所辦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議等等之功德。

 

五、自修與共修,相資相融,資糧集聚,個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薩大業,亦共成焉。

 

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

 

一為「淨業加行十念法」,是對己有行修定課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課業上加行之故。

 

一為「簡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適於目前以及今後淨業學人中大部分無定課者言。因現今社會遞變,匆忙無暇,局礙多難故。而此法易集資糧,信願行之,平易圓具。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標準,亦甚符合無缺。

 

因每次念佛時間短,易攝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佈貫穿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總而言之,此法簡要而輕鬆,毫無滯難之苦,如此法大行,則淨業學人幸甚!未來眾生幸甚!諸佛歡喜。

 

南無阿彌陀佛

 

一九九四年諸佛歡喜日美國淨宗學會四眾同倫敬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