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四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看六十面,「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那麼這一段是講迴向菩提,前面講過迴向眾生。迴向一定發願,發願跟迴向當中是有相同,同中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因為迴向本身就是發願,發願不能說是迴向,為什麼呢?你發願的時候,你這個願還沒有做到,只是發了個願沒做到,那拿什麼迴向?而迴向是你將這個願已經做到了,我們所修集的功德不據為己有,換句話說,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就是迴向。

 

所以迴向裡面一定有願,願裡面不一定有迴向,願要兌現了才叫迴向,因此發願迴向是連帶而起,道理在此地。在這一節經文裡面我們剛才所念的,前面兩行是願離苦得樂,經文說得非常明白,願令眾生常得安樂,這是諸佛菩薩的願望。諸佛菩薩所努力的,急急去做的,也就是希望將這個願變成真正的事實,所以菩薩的事業就是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兩句話是總說,與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那麼底下就舉出幾個例子,第一條是無諸病苦。眾生病太多了,苦也太多了;病是因,苦是果,有病當然就苦,這是一定的道理。病有分兩種,一種是身病,一種是心病,此地我們暫且不論身病,單論心病。心病是什麼呢?就是經上常常講的三種煩惱,見思煩惱這是心病,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只要你有這個病就叫做眾生。所以經上常講九法界有情眾生,除了六道之外,聞聲、緣覺、菩薩,都算眾生,都有病。因此四弘誓願的最後一條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什麼成佛道?你要不能成佛道,你拔苦與樂就做得不究竟,你要是替眾生治病就治不究竟。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病,他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你要是等覺菩薩,你只能破比你以下的,你可以幫助他,跟你平等的或者在你上面的,你是無可奈何了。所以一定要成佛之後才能夠究竟度脫一切眾生苦,與一切眾生樂,道理是在此地。

 

那麼這三種病都是本身具足的,我們常常講業障,都是由無明生起的。所以無明是病根,塵沙、見思這是枝末,一定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那麼說到這個地方使我們聯想到了我們身也有病,身病當然也是業障,而且是非常嚴重的業障,我們自身要曉得。如果身有病苦,你修道修不成,障礙你修道啊!所以身體要健康,心地要清淨。身病在佛法裡面講有三種來源,第一種就是飲食,我們中國古人常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禍亂怎麼來的呢?是你說話不謹慎,所以佛法裡面對於言語很慎重的,儒家教學也非常地注重這一條,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裡面,在我們台灣各式各樣的怪病都有,究竟怎麼得來的呢?我看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從飲食裡面得來的,我們不能不注意。

 

昨天我有一個機緣與館長一道到台中,參加台中佛教蓮社過年圍爐,吃年飯,提前吃年飯,大概有一千多人參加。看到李老師,老師今年九十八歲,他的身體很虛弱,他是什麼毛病呢?就是飲食食物中毒,他中毒了好幾次,所以現在對飲食非常地小心謹慎。年歲太大了,抵抗力沒有了;你們年輕,天天在服毒,好在還有點抵抗力,那一天抵抗力不行了,就沒有法子了。以前老師跟我說,我們那裡是吃飯?三餐服毒啊!我在美國,美國人告訴我們,我們台灣農作物所使用的農葯量,台灣這麼小島,這麼一點點大地方,用的農葯量等於全美國,實在是不得了!

 

所以現在我們的稻米賣不出去,賣不掉,為什麼呢?人家不敢要,你這個米有毒,農葯分量太多了,有毒,你說有什麼法子啊!不是人家不買我們的米,一化驗不敢買,吃了會中毒的,蔬菜農葯也是非常之重,有一位同修在美國住了很多年,父親過世了,他回家來奔喪,住了一個多月。因為他家鄉住在鄉下,也是種田的,回來之後一看,到美國就告訴我,哎呀!台灣不得了;米不能吃,菜不能吃。我說什麼原因呢?他說我們鄉下人種田,自己種的吃的稻子是另外一塊田地裡頭,那個不用農葯的,自己吃的;噴了農葯的賣給公賣局的,他們收去賣給市場的。種菜也是如此,自己吃的菜種在一邊,賣的菜另外種一邊,這真是不得了啊!所以他們自己種的人曉得,他知道保護自己衛生,對別人就不管了,只要錢賺到了,你害什麼病,你怎麼毒死,活該!與他不相干,他錢賺到手就好了。

 

我在美國所聽到的,真正不得了啊!所以我們吃東西必須要謹慎。你看菜長得愈漂亮愈好的,那農葯愈多,為什麼呢?蟲不吃它嘛!想想我們從前,三十八、九年剛剛到台灣,你買的菜那一片菜葉上沒有被蟲吃過的。你看看現在好的包心菜、高麗菜,菜花是用農葯最多的,你看它長得那麼好,仔細去看絕對找不到一點蟲,蟲都被毒死了。所以第一個是飲食要小心,我現在為什麼勉勵同修,大蒜是五葷菜之一,佛法裡戒律戒除的,我為什麼鼓勵同修們每一個星期吃一次,吃生的,幫助你消毒啊!幫助你抵抗毒素啊!是我們把它當葯吃,不是去貪吃大蒜,那個大蒜生的辣辣的,吃都吃不下、嚥都嚥不下,有什麼好吃?熟吃就沒有用處,一定要生吃才有用處,這諸位要記住一定要生吃。

 

那麼第二種是冤鬼找到身上了會害病,這個我們也常常聽說的,某人有什麼冤鬼、冤家對頭找到身上了。這種醫生沒辦法;像吃東西不小心、不謹慎,或者受到風寒,這一類的疾病可以找醫生,要用葯物治療。那個冤魂找到身上,吃葯沒用處,因為你那個不相干,所以那一類的病有的時候有人求神拜佛,他病就好了,真有效。當然有效嘛!那個求神拜佛是佛神把他調解,調解他接受了,這冤鬼走了,你的病就好了。如果調解他不接受,那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看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害的人面瘡就是冤家對頭,迦那迦尊者給他說法,用慈悲三昧水給他洗,他就說話了,說明過去的怨仇。那麼他接受調解,他離開了,他這個病就好了,所以這是第二類的病。

 

第三類的是宿業,過去世造的罪業太多了,太重了,這個沒法子,宿業病調解也不行,醫葯也不行,那沒法子;像現在害這種病的人很多,我也看得很多。還有一種罪業不是過去生中,這一生造的,或者造的殺業太重,或者怨恨心太重,積到一個時候爆發了,變成病了,這時一定要誠心誠意地求懺悔,真正求懺悔,改過自新,那個病能好。給諸位說,身病、心病在佛法裡通通可以醫治,沒有醫不好的病,問題就是你明不明白這個道理,懂不懂這個方法,如理如法地去修學,一切病苦都能夠免除,這是一點都不假的。所以第一個要除一切病苦。其次呢?這就是善惡業,是我們的造作,這是關係最大。「欲行惡法」,你要想做惡事,統統做不成,這個好,這就是三寶加持,三寶冥冥當中加持。

 

你做一件壞事做不成,你要做善事,三寶加持你都能成就;做壞事做不成,善事樣樣都能成就,你要曉得如果是這種情形,你已經得三寶加持了,已經得佛菩薩護念了。這在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之間,能夠體會得到,真正有感應道交啊!「關閉一切諸惡趣門」,惡趣是三惡道,三惡道的門關閉了,換句話就是你不墮三惡道了。怎樣才不墮三惡道呢?佛在經論當中,諸佛菩薩常常教誡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你就不墮三惡道了。那麼善惡的標準我們在講席裡面講過很多,諸位要記住,凡是有利益於一切眾生的事,這是善事;凡是自私自利的事必定是惡事,要以這個標準來斷惡修善。善中之善無過於學佛,學佛是學覺悟,學正知正見,學身心清淨,學佛決定不迷信。

 

我們看到現在有許許多多學佛的人把路子走偏差了,學迷了。我們過去一再與同學們說,學佛入門的基礎就是在善惡因果,了凡四訓不可不讀,那裡面講的是世法的因果,只能夠免三惡道,生三善道,涅槃正路還不行。雖然不行,它是涅槃正路的基礎,你人天都得不到,那裡還談得上涅槃正路呢?當然談不上!所以要從人天善法奠定根基,佛門裡面經典入門的,那就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是學佛人的入門,這一都書裡面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應該怎樣去學佛,依照佛法來修學,這是真正的佛弟子,違背了教義那不是真正弟子。所以學佛得的結果有吉有凶,並不一樣,同是學佛,為什麼得的果報不一樣,它有原因的,這是我們要深深去研究,使我們在這一生能夠成為真正的佛弟子,所向吉祥。尤其是學佛不應該去算命、去看相、去看風水,用不著。

 

你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決定禁止的,學佛人還要去搞那一套,你要記住佛菩薩不會護念你了,護法龍天也不會保護你了。結果你跟誰打了交道了呢?跟妖魔鬼怪打交道,變成以後惡鬼屯門,所向邪惡,麻煩就大了。那是你自己造成的,不是佛菩薩的過失,是你自己造成的,我們一定要懂得,要明理。所以那一部經是我們學佛入門的第一部經,雖然沒有註解,我們有錄音帶跟錄影帶,足可以提供諸位同修作參考。

 

涅槃正路這就包括了大小乘的佛法,小乘四果四向,大乘是菩薩菩提道,這是涅槃正路,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就是註子裡面,前面兩行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後面這兩行更殊勝了,不但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且還發願要代眾生受苦。代眾生受苦,註解裡面「後二行願發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徵有釋。」大疏是別行疏鈔,這一部書對我們非常重要。徵就是問,釋就是解答,問答來解釋。「徵云,苦由業生,我無是業,如何能代得呢?」這個問得很好。苦果是由業生的,眾生造的罪業,他要受這個果報,我沒造這個業,我怎麼能代他呢?我造這個業,我也受苦果,他也不能代我,那怎麼能代呢?這個問得很好。

 

下面大師給我們解釋,這裡面有七個意思,說明普賢菩薩行願裡頭代眾生苦的意思。「一者起悲」,生起大悲心,諸位要曉得大悲心就是菩提心,我們大悲心生不起來,菩提心發不起來。實在講深心、直心從什麼地方去顯發呢?要從大悲心顯露。直心好比是樹根埋在泥土底下,看不見的;深心好比是幹,你不太注意的;大悲心是枝葉,一看樹好大,你看見樹葉枝條花果啊!所以佛門才常說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由此可知菩提心裡面最重的就是大悲心,要對一切眾生以平等清淨的慈悲,真正能夠捨己為人,這是菩薩心,菩薩發心。底下註得好,「明知自居凡地,事必不能」,我自己是凡夫,業障很重,這個事情我做不到,做不到要發心;做不到是自己智慧不夠,力量不夠,我不是沒有心,我有心。換句話說我的心跟佛菩薩沒有兩樣,我的智慧能力比不上佛菩薩。心沒有兩樣,這樣就好,常常能存這個心,漸漸智慧就能生起來,能力也會得到,為什麼呢?智慧能力都是從大悲心裡頭生的,這種修行自古以來稱之為從根本修,所以你要懂得這個修學法,一定要發這個心。

 

其實就是在凡夫地不是不能代,還是有許多那是真正代眾生苦,下面又說了,「二者修行,謂修諸苦行,後能與物作增上緣,即名為代。」所以我們想想我們今天修行苦啊!我修成了幹什麼?我修成了為利益眾生,為度眾生,那麼你今天的修學不就是代眾生苦嗎?好比你們在學校念書,念書苦啊!你為什麼要念書?將來為了服務社會,造福人群,你今天學校吃這些苦頭都是為社會的,都是為將來替眾生解決問題的,你不是為他謀幸福嗎!不就是代他苦的意思嗎!所以認真修行實在講是代眾生苦,諸佛菩薩無量劫的修行是為了我們而修的呀!不為眾生,他何必要斷煩惱,要學無量法門,用不著嘛!我們前面也說過斷見思煩惱就可以了,修一個法門就行了,自己就可以出三界,了生死,自覺就夠了。

 

為什麼還要去斷塵沙無明?為什麼還要去學無量法門?那就是為了要救度一切眾生,這是大願,這是菩薩令人敬佩的地方,所以我們應當要發這個願。修行像諸佛菩菩那樣的難行苦行,說實在話我們今天辦不到;我們今天在人事境緣裡面,境是境界,緣就是人事,在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遭受一些挫折要能忍,這就叫修行。修什麼?修忍辱波羅密。一切好的境緣裡面,我們能捨、能放下,修布施波羅密。我們循規蹈矩,我們修持戒波羅密。諸位要曉得那個戒律不是死的,決不是說光戒律一條一條我這樣做到,那是死在戒律裡頭,沒用處的。戒律是規律的生活,無論做什麼事情有條有理就是戒律,層次不亂,這是戒律。

 

郭居士錄音搞錯了一個,所以我馬上就聯想起從前我在中廣錄音時,人家的作業程序就是戒律,他一定要按這個程序做,所以他不會有誤失。譬如錄音帶,到那裡去一定是新帶子才開,包裝好的新帶子才開,如果是舊帶子都不要,為什麼呢?怕已錄的東西洗掉了,東西搞錯了;一定是新帶子當場拆,拆過之後,帶子馬上迴轉一次,怕帶子當中有斷掉的,就是檢查一遍,然後再回頭重新開始錄,它一定要經過這種作業的程序,這就是戒律。譬如在家裡你燒個飯、炒個菜,也有一定的程序;火候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放的盬不能太多,不能太少,統統是戒律,那一條不是律戒啊!戒律是活的。哦!這個戒律沒有,沒有你就亂搞了,亂整了,那有這種道理?所以諸位要曉得戒律是個規律的生活。

 

小乘戒是自律的,就是自己私生活一定要有規律,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有規律,戒跟禮是一樣的。戒條裡頭只講大原則,每一條所含的境界都廣大無邊,你要把它看的只有那麼幾條,那太簡單了!那佛菩薩有什麼稀奇?菩薩戒就是我們對人的規律,我們應該如何待人接物,待人接物應該守的規矩,這是菩薩戒。自己私生活一個人應當守的規律,那就是比丘戒、比丘尼戒,你要懂得戒律的精神,否則的話怎麼持?天天努力而不懈怠就是精進波羅密。前面四種天天在做,心是清淨的就是禪定波羅密。樣樣都做得很好,一切都非常明瞭而不執著,就是般若波羅密。活的,不是死的,這叫真正修行。

 

所以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同學們要記住天天歡喜,法喜充滿,你的修行就有效果了,你就在菩薩道上。如果修得心裡很苦悶,你要覺悟,你已經離開菩提道了,走到叉路上去了才會有苦。如果在菩提道上決定是法喜充滿,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絕對不是愈學愈迷,學到最後是離樂得苦。我看不少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他得的結果是,他說我不學佛的時候還蠻快樂,愈學愈苦,他顛倒了;不學佛的人好像不迷,學了佛愈迷愈深,真是執迷不悟啊!離樂得苦啊!可憐!佛看到這個樣子也會感嘆,你曲解了經意。因此學佛還是要多聽,不但要多讀,一定要多聽,有許多意思你看也看不出來,看註解也看不出來,必定要多聽,所以修行真正是代眾生苦。

 

第三「留惑」,這比前面境界要高,前面的境界我們可以辦得到,那個修行我們可以做得到,我們要是有覺悟的話,現在就能做到了。第三我們做不到,第三是什麼人呢?是聖人,不是普通人,阿羅漢以上的才行。阿羅漢已經了生死出三界了,這是我們講最起碼的,他修成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輪迴,他可以不到六道裡面來輪迴了,可是想想眾生很苦,我還是繼續不斷地留在六道幫助眾生、教化眾生,有這種人。但是像剛才講了,六道是果報,沒有這個業,他怎麼會到六道來呢?阿羅漢要想再到六道來,六道的業不能斷盡,要留一點;他有能力把它斷盡,他不斷,留一點。留一點幹什麼呢?再回到六道裡頭來受果報,來示現身形度眾生,這真正是慈悲呀!慈悲到了極處。

 

譬如你們在學校念書你們不是菩薩,菩薩怎麼樣呢?好了,大學畢業了,畢業就離開學校了,走了,不會再來了。為了要幫助後來的學弟們,怎麼樣呢?我畢業考故意考個不及格,留級嘛!留級才能幫助我這些後來的學弟,你看看慈悲不慈悲!所以這些阿羅漢都快要畢業了,他故意不及格,還留在三界六道裡面,其實諸佛菩薩通通都是這樣的,佛菩薩要不留惑,我們怎麼會見得到他,他就不會到三界來了。他肯到三界來統統都是留惑,這是真正了不起,這真正是代眾生受苦;有能力斷而不斷乾淨,那麼由此可知阿羅漢以上的那些佛菩薩們各各都是代眾生受苦,都有這個意思。不過到他那個境界裡面,他是一切苦樂憂喜都不受,我們眼光當中他是代眾生受苦,在他是不受的,他的心是永遠清淨的,這真正是大慈悲心的顯露。

 

再看第四種「捨命」,當然這個裡面也是有神通的;如果沒有神通的話,必定是對於佛法非常通達的人,他才能做到。如果自己在佛法上沒有成就,這一條我們做不到,捨命,捨生命!「若見眾生造無間業,當受大苦」,無間業,他造墮阿鼻地獄的罪業,那墮地獄太苦了,我們想救他又沒辦法。「願自斷命,先墮地獄;彼墮獄時,令彼脫苦,乃名為代。」,這是真代,所以這決定是阿羅漢以上的大菩薩,他看到你造重業了要墮地獄,他先到地獄等你,你到地獄的時候,他來為你說法,他來勸你回頭,這真是像地藏菩薩幹的事情,地藏菩薩就是這樣的,那麼這是一種捨命。還有一種捨命這是我們世間人能做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幹,你肯不肯犧牲捨己去救人。看到一個人造無間罪業,你曉得他造這個罪業必墮地獄,也是沒有方法勸他回頭,這怎麼辦呢?當他這個業還沒造成的時候把他殺了,諸位要曉得這個殺不是犯戒,這不是犯戒,這叫開戒。

 

譬如佛經裡面有這麼一段公案,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過去多生多劫之前行菩薩道,有一次跟到一個貿易團體乘船從海外回來,這個船裡頭帶了許多珍寶財物,其中有一個人起了一個念頭,要想把同伴都害死,他把財物獨吞了、獨占了。菩薩有他心通曉得了、知道了,這時候沒法子勸他;你要勸他不能這樣做,這樣做將來有罪業,那他頭一個殺你,為什麼呢?我的秘密被你知道了,首先殺你滅口。沒法子,利令智昏,不會回頭的,菩薩在這時候怎麼辦呢?他這罪業成功了,他要是實現了、造成了,他要欠全船幾百人性命,他欠命債;那麼又偷盜,奪了人家這麼多財富,他犯了殺、犯了盜,這是性罪,這個罪業不是少,是重,要殺幾百人的性命必定墮無間地獄。趁他這念頭才起,還沒有實行的時候,先把他殺掉,他被人殺了,他沒有罪,他雖然起這個念頭,這念頭並沒有實行,換句話說,他墮落不會墮到地獄去。這個事情沒成功,想害人沒害成,前面講他想做惡事沒做成,所以他這個過失小,他沒有罪,有過,他絕對不墮地獄。這等於是從地獄裡把他救出來,從三惡道裡救出來。菩薩這樣做有沒有罪呢?有殺人當然是有罪。菩薩的願望是寧願我墮地獄,不叫你墮地獄,這不得了啊!這就是代眾生受苦,他是大慈悲心殺他的,為代他受苦而做這樣重大的犧牲,這是捨命。

 

第五種「由初」,初是什麼?我們初發心的時候曾經發過這個願,「謂由初發心時,有願在先,願常處惡趣,乃至饑世身為大魚,即名為代。」這也是講釋迦牟尼佛因地行菩薩道的事情,在饑荒的時候,菩薩示現大魚,故意游到岸邊被人捕去,他們可以能夠飽食解決他的饑荒,那個魚是菩薩變現的,這是真正以身代苦,但這也不是我們平常人可以做得到的。第六個意思是「同真,謂願是修善,苦是修惡,二修皆性具,故曰同真。」善惡無自性,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悟了就是善,迷了就是惡,所以就是自性迷悟不同而已;相不同,作用不同,體是同的,所以體叫同真。「以即真之大願,潛至即真之苦處,令彼潛消即名為代。」這就是諸佛菩薩冥冥之中加持一切眾生,所以有一些人做惡,他會受良心的責備,那就是佛菩薩加持的。有一些人做惡他良心也沒有自責的,這就是佛法裡叫一闡提,沒有善根,這種人是少數,畢竟不是多數。

 

譬如前幾天報紙上判刑那個賣餿水油的,法官問他有沒有後悔的意思,他一點都沒有後悔的意思,這在佛法叫一闡提。一闡提是斷了善根的人,斷善根的人果報一定在地獄,他是一點善根都沒有,造一切惡事不知道後悔,沒有良心責備;我們一般講喪盡天良,沒有良心,這個罪惡是很重的。只要還有一點良心在,佛菩薩冥冥之中都會幫助他,所以他的良心常常會發現,一定能夠改過自新。那麼第七「指體,菩薩以法界為身,自他不二,故眾生受苦即菩薩受苦,無有異也,故須代苦。」這就是佛菩薩為什麼要發心代眾生受苦,那就是佛菩薩的觀念跟我們不相同,我們不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知道,他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是真正的自己,所以眾生苦的確就是自己苦,眾生樂確實就是自己樂,所以後面講到恆順眾生就是基於這一個道理來發明的。為什麼令一切眾生歡喜就是供養諸佛,就是令諸佛歡喜;那麼你叫眾生受痛苦,就是叫佛受苦;叫眾生受難,就是叫佛受難,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而後才曉得如何來修供養佛、供養菩薩、供養三寶,一定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一段我就跟諸位介紹到此地,然後我們再看經文。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惡業的確是如此,不僅我們這一生一世在那裡造,其實是生生世世都在造惡業。怎麼曉得呢?我跟同學們說過,你們把十大願王一條一條地自己好好反省檢點一下,條條都違背了。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對人就做不到,我們對幾個人有禮貌、有尊敬心呢?沒有,我們這條沒做到。菩薩修這個法門;當然一切眾生所謂是有迷有悟,有善有惡,願意接受我們禮敬的,我們對他一定要禮敬;不願意的,我們迴避,迴避他心裡歡喜。總而言之,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他不願意看到我,我迴避他一點,讓他心裡歡喜,不要叫他生煩惱,這就是禮敬。一定要明白禮敬的意義、行法、境界,你才能修,要不然你怎麼修法?稱讚、懺悔,一直到後面普皆迴向,我們沒有一條做到,所做所為與十大願王、十種行法完全相違背,這就是積集諸惡業故。所以我們今天感的果報是極重的苦果,這是我們自己當前所承受的。怎麼樣消業障呢?給諸位說,你要好好地記住,唯有念佛可以真正的消業障。

 

業障消除的相,自己能夠覺察得到,心裡面清淨了是業障消除了;常常生歡喜心,業障消除了;夜晚不作惡夢,業障消除了;遇到一切境緣都很順利的時候,業障消除了;得失懊惱的心天天減少了,這是業障消除了,要從這些境界裡面堪驗自己的工夫。我們認真自己修行,幫助別人,以佛的教理、教法為人演說,這就是代眾生苦。尤其是後面兩句,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是菩薩發願代苦到了極處了,眾生不成佛,菩薩代苦之願就一天不能夠間斷,那麼這一段是迴向菩提。

 

再看下面一段迴向實際,「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一段經文我們在每一科裡頭都讀到,盡法界虛空界它的意思與迴向實際一樣。註解說,「大疏云,迴向所以要向三處者」,這都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凡是菩薩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更須離眾生相,及菩提相,故須三也。」道理在此地,著相的修行不能夠圓滿,所以一定要向三處,原理就在此地。下面它又給我們舉例說明,第一個「證實相」,那麼你必須迴向眾生,你要不迴向眾生,換句話說你證不了實相。證實相,我們換一句話來說,譬如我們念佛要想念到理一心不亂,證實相就是理一心不亂。你不能把你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這個理一心不亂得不到,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念就想成就理一心,上品上生,花開見佛;把我與眾生的界線突破,我與眾生是一不是二,融合成一體,你就很容易得理一心不亂。那麼度眾生必須迴向實際,必須迴向菩提;為得菩提,那也要迴向眾生,也要迴向實際,可見得一而三,三而一,這三個是分不開的,這是說明為什麼迴向一定要向這三條,註解諸位細細去研究。再看底下經文,「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到這地方是一小段,這一小段是接前面而來的,下面是結歸到三處,「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成熟就是證入。「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就是迴向菩提,成熟一切眾生是迴向眾生,這迴向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這就是迴向實際。一切菩薩廣大的願海、行海都是以十大願王作根本,所以十大願要是具足了,那就必定成就圓滿一切菩薩的行願海,而能夠證得無上菩提。

 

我們念佛人要在這一句佛號裡面,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這一聲佛號裡頭圓滿具足十大願王,那你這個念佛就是修普賢行願,你這種修法跟華嚴經的善財童子是無二無別,這個修行法就是此地所講的具足圓滿,隨順趣入。具足圓滿是講你這十願都做到了;而正在修行,就是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的,你要注意隨順趣入,什麼事情都要隨順。隨順的心是清淨的,是自在的;不要攀緣,攀緣的心就不自在了。攀緣有煩惱,隨順沒有煩惱,攀緣是起了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了;隨順裡頭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所以才能夠趣入這三處,眾生、菩提、實際,唯有隨順才能夠趣入三處,趣入三處是真正迴向意思,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末後這一句是勸勉我們,「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你對於上面所講的道理一定要曉得,還要像上面所講的這樣知道,這才行。為什麼呢?上面普賢菩薩所講的,就是毘盧遮那佛所說的,佛知佛見,所以勸你應如是知,這是正知正見。如果我們的見解跟此地所講的不一樣,你自己要覺悟,我們的見解是錯誤的,要依照經論的見解修正過來。換句話說,把我們自己的知見要捨掉,取佛菩薩的知見來修正我們自己的業障、習氣、毛病,修行就是修這個東西。李老師在講經常常講修行修什麼?去習氣而已。習氣沒有了,你就是佛菩薩;有了習氣,你就是凡夫,凡夫與佛菩薩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底下一段經文「校量功德」,經講到此地,我們大科上寫的是「正示普因」,正示普因一段到這裡就結束了,就講完了。底下一段是比較功德,你才曉得佛法的殊勝,我們把文念一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這一句是能比較的人。什麼人能夠較量、比較呢?要善男子善女人。那麼善的標準在華嚴經,尤其在這一會,諸位要知道必須要具足十大願王才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那麼換一句話像我們都不夠格。如其不然的話,對於淨土法門真正具足信願行也行,也可以稱為善男子善女人,真正具足信願行。其實信願行跟前頭講的十大願王沒有兩樣,你仔細去觀察信願行三條開出來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一歸納就是信願行。信裡面有十願,願裡頭有十願,行裡頭有十願;那麼再觀察十大願王,禮敬裡頭有信願行,稱讚裡頭有信願行,供養裡頭有信願行,乃至於普皆迴向裡頭都有信願行。所以具足信願行就是具足十大願王,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善財是這麼修的,文殊菩薩是這樣教給善財童子的,我們也明白了,我們也會了。

 

善財童子一生能成佛,我們這一生怎麼能不成就呢?當然成就。所以這個經一定要與彌陀經疏鈔演義合起來看,你才曉得彌陀經跟華嚴經是一部經,是一不是二。我們看下面較量,「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前面是講物質上的供養來布施,數量諸位去看註解,我在此地不多說了。數量比金剛經上講的要大,金剛經上講的是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此地是講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這個數量比金剛經大得太多太多了。

 

末後這一句諸人天最勝安樂,這是精神上享受的布施,你看物質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是無量無邊的,以這個來布施。「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不是布施一個人像前面所講的一樣境界的那些眾生;不但布施這些眾生,而且「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上供諸佛,下事眾生,這個福報不得了啊!真是無量無邊,廣大之極。供養多久呢?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年、兩年,「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你看一層一層地比較確實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這樣大的數字,這麼廣大的境界所得的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千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金剛經上講布施大千世界的七寶不如為人說一四句偈,這就說明了財布施不及法布施,這是在廣修供養的時候一再勸勉同修要認真修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無量無邊。

 

尤其是這一部經,這十大願王,縱然聽了一願,縱然聽了一字、一句、一偈,功德都不可思議呀!這一段經文大義是教人以法為師,在註解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說出比較的用意,「謂人但能聞此願王,不說全文」,但能聞此願王,「唯聞一四句偈」,這是講時間少,時間很短暫,不是長時間。又說是「一經於耳」,指很短暫地聽到,又聞一偈所有的功德就像前面一樣,無量無邊微塵剎土的大千世界七寶的布施供養的功德都比不上。為什麼呢?因為財布施的福報是有盡的,再多,享受得盡;法布施是啟發你自己的智慧,開發你的法性,它的功德是無有窮盡的。所以世間財物布施決定不能與出世間的法寶相提並論,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一定要認真地修學。下面講到法寶的功德能滅罪,能生福。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有個同學提了個問題,法界如來與法身如來,意思是不是相同?相同的,這個意思是相同的。

 

今天是我們這一年最末的一會,普賢行願在大專講座我們講得很圓滿,每一位聽的同學都很歡喜,那麼在這最後希望同學真正能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學菩薩行。更願諸位發願為阿彌陀佛的侍者,以普賢行願力故,專弘淨土,普度眾生。更希望大家要能夠直下承當,不要客氣,不要謙虛;這個事情我做不到,你去做吧!這就不好了,自己要直下承當,做阿彌陀佛在這世間接引眾生、度眾生的代表人,那麼你將來決定能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