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與醫學

 

道證法師編述

 

各「分解動作」之佛法涵義及醫學原理

 

〔十一〕為什麼要屈膝跪地?

 

一、佛法方面的涵義:

 

屈膝,代表折伏傲慢,降伏煩惱。

 

跪地,表示徹底折伏無明,深投覺地。

 

二、解剖生理方面利益:

 

消除膝關節之障礙—

 

很多人因站立、走路姿勢不正確,或長年負重、工作,使膝關節承受很大力,血流不暢,變形、退化。若能經常作禮佛正確之屈膝(重心在跟)—跪地之活動,則能活化、強化膝關節周圍之構造,使膝關節靈活,不致僵硬老化。

 

:(初學者,最好用隔濕、稍有彈性之拜墊,但依戒律,勿高過二吋。)

 

 

 

 

註:1、脛:音ㄒㄧㄥˋ、ㄐㄧㄥˋ、ㄏㄥˋ

    2、臏:音ㄅㄧㄣˋ(圖見下下圖)

    3、腓:音ㄈㄟˊ

 

            ┌人體最長的大腿骨「股骨」(1)

膝關節是連接│

            └───和第二長的「脛骨」(2)

    尚有一塊會活動的膝蓋骨(「臏骨」)(3)

因股骨—脛骨之間有相當空隙(關節腔大)

                        ┌前十字韌帶┐(4)

        又有關節內的韌帶│          │

                        └後十字韌帶┘(5)

故膝關節可作相當大幅度的曲伸運動,另在脛骨這邊,有纖維軟骨的「半月板」襯墊保護。

 

有人誤以為:「屈膝跪地,會磨損膝蓋」。其實不然,甚至還能強化呢!

 

屈膝跪時,因有以下構造,故可保護減少骨骼肌肉摩擦。

 

 

 

1)臏骨

2)臏前皮下囊

3)臏深下囊

4)膝蓋上囊

5)臏下脂肪體

6)臏下滑膜襞

註:襞音ㄅㄧˋ,本意是「折疊衣」。

 

跪坐到底,重心在後,才能善用(3)(5)(6)等襯墊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