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十七年(戊子)春,師於新店街後山壁間鑿石洞,命名廣明岩(今之廣明寺),四十年再於右後方上側大石壁雕「阿彌陀佛」大石像,左下鑿石洞(現廣照寺內天君殿);大佛龕總高二丈六尺,寬一丈九尺,深九尺,佛身高二丈一尺,蓮座寬八尺,深六尺,高三尺,是乃開台灣鑿石佛風氣之先。
四十年(辛卯)十一月,師聞土城三峽交界處成福山上有一天然古洞,即率徒四人,攀藤而上,果獲一大石洞,高兩丈餘,長數丈,深可兩丈。師是夜獨住洞中,洞口朝東,日月甫升,光霞入洞,故師以「日月洞」三字名之。洞頂有泉,而泉水清澈,飲之甘美可口,神清氣朗。自此師復過隱居之生活,四十一年五月始蓋洞外木屋三間,中奉「地藏菩薩」聖像。師留山三年,並於洞頂另蓋茅棚接引弟子同修。四十二年二月師又上山頂大石前搭一小棚自住。
四十四年(乙未)三月,板橋信眾在北縣土城火山購地供師,即今承天寺所在,該地原係一片竹林,人跡罕到。師等由小徑入林,砍竹約三尺見方,並將砍下之竹編為床榻,上敷細草,趺坐其上,謂隨眾曰:「坐此甚好,汝等可返。」五月間,闢地搭蓋瓦屋一間,供奉佛像。次年再回新店廣照寺。
四十七年(戊戌)年底,師復返火山。次年(己亥)又添茅棚數間。四十九年(庚子)四月,興建大雄寶殿,為紀念祖庭,命名「承天禪寺」,火山則稱「清源山」。五十一年再建三聖殿。
五十二年(癸卯),是年師七十二歲,曾應善信之請,往花蓮天祥住數月,協建祥德寺,(今天峰塔即師當時茅亭禪坐之位),旋應中部弟子請至台中龍井山上之南寮,創建廣龍寺。五十三年(甲辰),師再返土城承天寺,年底建山門,並將茅棚改建鋼筋水泥之方丈室,相繼於五十四年九月建齋堂及廚房,承天寺的初步建設,於是完成。
承天禪寺初期之磚瓦房,係匆促建成。時日既久,地基陷落,牆壁龜裂,故於民國六十五年春,開始重建。首先將三聖殿前之女眾寮房,改建成兩層鋼筋水泥樓房。次年秋,開山整地,拆除舊有之三聖殿、齋堂、廚房、大雄寶殿、男眾寮房及方丈室等。六十七年春,於大雄寶殿原址上,建三聖殿與兩層寮房,再依山坡地形,建祖師堂;於齋堂原址,復建兩層齋堂及廚房。六十八年啟建新大殿。七十二年大悲樓於新大殿右側山坡下奠基,今大悲樓結構體已近竣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