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事一心」「理一心」的界說,蕅益大師分別的很清楚;大師說:『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怎樣叫著「事持、理持」呢?大師說:『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我們如能明白「心具、心造」之理,自然以「理持」為妙。但不可執理廢事,以為自己明理了,就不必念佛了,那就遺娛不淺!須知「悟理」仍要「事修」;即念自心所具所造的佛號,如是則理事無礙,可以很快的得到一心不亂。如不知「理持」,但能「事持」,並無妨礙;只要能「如子憶母」那樣的懇切,認真的念佛;一樣會得到一心不亂的。再講到一日至七日的問題,蕅益大師也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初學的人,應當剋期求證;大師說:「一日至七日者,剋期辦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二種是久學之士,應當時時練習;大師說:「又利根,能七日不亂。鈍根,僅一日不亂。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第二種解釋,是說得到一心不亂的人,如同得到禪定的人一樣;或者一定一日。或者一定七日。亦頗似乎儒家所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的境界。第一解釋,是為初學的人說的,我們尤應特別注意!我們結七念佛,原為剋期求證。若是上根人,則念佛一日已證得一心不亂;若是中根人,則念佛二日或者三日四日乃至六日方能證得一心不亂。我們的佛七,今日已是第六日了,未知能證得否?如尚未能,則我們一定是下根人了,是須待至明天第七日,定可證得。只餘一日時光了,惟願諸位,勇猛精進,以求證得!
有人說:照這樣說法,即使是下根人,念佛七日,一定證得一心不亂,決不俟諸第八日了。可是我已經參加過好幾次念佛七了,何以至今尚未證得呢?難道說我連下根人都不如嗎?
欲釋此疑有二種解說:一、前面把一切人分為上中下三根,只是粗分而已。若是細分,則上根人仍須分為上下根,上中根,上上根。例如所說的上根人能以七日不亂,就不能八日不亂嗎?得禪定的人只一定七日,不能一定八日嗎?能的,不但一定八日,一定多劫都能的。依此例推:則下根人仍須分為下上根,下中根,下下根。經中所說,念佛七日,可得一心不亂,是指下上根說的。若是下中根下下根,或者八日,或者二七日,三七日,乃至多七日,都不一定的。二、不怪七日不能證得,只怪沒有「求證」之心。或有求證之心,而沒有「必證」之心。初來時,只是「隨喜功德」;過些時,便成「隨眾打混」。須知「念佛」七日,方能證得;不是「混佛」七日,亦能證得!不但混七日不能證得,縱令混一輩子也不能證得呀!所以奉勸諸位:我們既來打七,一定要求證一心不亂。
第二、境現勿喜勿驚:不精進用功則已,如能精進用功,則一定有「境界」現前。甚麼境界呢?一者內境:或是「理一心」現前,或者「事一心」現前。二者外境:即是看見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妙相。如「大迴向文」所說:「弟子眾等,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眾。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阿彌陀佛。」見了上述的西方依正妙相,即是好境界現前了。
|